張紫義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對垃圾分類的意識不斷增強,高校肩負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建立高校垃圾分類管理體系不僅積極響應了國家號召,同時能有效改善高校的校園環境、促進節能減排、帶來積極的社會效益。本文主要通過搭建高校垃圾智能分類與回收平臺,從指導垃圾分類、描繪用戶畫像到安排垃圾回收,每一步都信息化,并從源頭減少垃圾產量。
關鍵詞:垃圾分類;投放引導;校園環境管理;回收平臺
一、研究背景
隨著現代人類社會的進程,人類在制造了越來越多的垃圾的同時,也開始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高校肩負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日常垃圾由于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消費使垃圾的成分更加復雜,每日產生的垃圾量巨大,高校環境隱患日益突出,已經成為校園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建立高校垃圾分類管理體系不僅積極響應了國家號召,同時能有效改善高校的校園環境;促進節能減排,實現資源的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節約垃圾處理成本、提高效率,具有社會、經濟和生態三方面的效益。目前國內部分學校已經有了基于特定的垃圾收集箱的互聯網+智能垃圾分類系統,刷一下校園卡,將分類好的垃圾放進收集箱,投放站就會將數據實時傳至云端進行統計。誰投放了垃圾、垃圾有多重,甚至連投放垃圾的高峰期等相關數據都一目了然,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全過程監控、實時計量等功能。
二、研究目標
1.研究的主要問題
目前校園垃圾分類和回收存在著學生參與度低、老師監管力度不足、回收人員工作效率低等主要問題。學生參與度低是由于垃圾分類需要需要了解熟悉相關垃圾分類的要求和標準,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要花費時間精力去完成的,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這個問題對于這高校學生又是一個生活“負擔”。另一方面,根據相關高校文件我們發現,校園垃圾分類的監督工作不夠完善合理。目前,有大部分學生仍不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產生這樣情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監管不嚴格。不同類型的垃圾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處理不當不僅會失去二次利用的機會,更是會造成環境污染。目前垃圾回收工作人員工作效率低,資源再生市場受阻,社會力量沒有充分發揮。
2.問題解決方法
為同學們提供一個查詢各種垃圾類別的渠道,從量化的垃圾產量中挖掘主體的行為習慣,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案,在不給學生增加額外負擔的情況下加強垃圾分類的監管,并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量。同時,回收中心掌握各高校的垃圾實時數據,根據垃圾的實際情況安排員工、調用設備進行回收。同時可以標記員工的工作進度,方便工作的考核與評估。
三、研究內容
1.數據采集方式
全面采集前端、后端和歷史產生的所有數據,支持多種埋點方式,為平臺建立完整的數據庫。
(1)針對前期智能垃圾桶尚未廣泛應用,高校學生注冊信息后以學校和學號作為統計依據,每日在平臺上上傳生產垃圾的數量和種類,由后臺自動緩存和處理。每次上傳成功即可獲得相應的積分,該積分數額一方面計入宿舍衛生和特色宿舍評比中,一方面可在特定商域中兌換優惠券和代金券,購買相應的商品。
(2)后期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智能垃圾桶普遍進入校園。借助垃圾分類檢測探測器和垃圾稱重計算探測器,自動對學生投放的正確分類的垃圾進行稱重,只要稱重前掃描個人二維碼,即可自動傳輸數據對學生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
(3)平臺的搜索和掃描功能不僅能識別垃圾類型,同時每次搜索和掃描的結果也將通過后臺自動記錄和上傳。通過數據分析,得到高校學生對垃圾分類的知識盲點,從而針對性地進行科普和宣傳。開設專門的活動教育教導,用教育來提高個人素質,讓垃圾分類成為一種習慣,那么參與度會隨著時間越來越高,最終實現真正的校園生活垃圾分類。
2.可視化數據分析與挖掘
根據采集的數據搭建多種模型,形成可視化圖案與報表,通過多維分析、聚焦分析和趨勢分析進行數據預測和數據關聯性洞察的數據挖掘。
3.管理模式
(1)校區管理老師通過特權認證后獲得額外的權限,可以監督學生日常打卡、正確投放垃圾,根據宿舍評比的結果給予一定的積分獎勵,提高同學們的參與積極性;根據平臺給出的建議制定有效可行的垃圾分類管理方案,發起有關垃圾分類的線上答題、線下參觀或實踐的活動,增加垃圾分類的趣味性和實踐性。。
(2)回收人員通過特權認證后獲得額外的權限,可以查看各高校的垃圾堆積情況,根據不同區域和時間分配不同的工作人員和回收設備,提高工作效率和回收工作的科學性。
四、可行性分析
受眾主體為高校學生、管理老師、回收中心工作人員和高校周邊商家,具有密切的行為相關性。因此分析一類對象的行為信息,可以為其他對象工作的調整提供依據。同時,小程序平臺不需要下載其他軟件,輕松注冊、上手迅速、功能豐富且易于操作,因此更容易被接受,推廣方便。
[1] 桂正杰, 胡子康, 等. 高校垃圾分類現狀調查 [J]. 山東化工,2019,48(23):231-232.
[2]趙凌志,李 耀.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校園垃圾分類與回收方法研究 [J].青年時代,2018, (27):183,185.
[3]范松,陳坤,朱峰,等.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的研究與設計 [J].數碼世界,2019, (4):284
作者簡介:丁潔瑩 女 2000年 江蘇 漢 河海大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