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唐兵,唐玲,李心明,孔默佳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陶辛鎮位于蕪湖市的東南部,蕪湖縣的西南部,青衣江下游西岸。東瀕青弋江與縣城灣沚鎮相對,南以資福河中游與蕪湖縣紅楊鎮、南陵縣許鎮為界,西隔荊山河與方村鎮、南陵縣許鎮相望,北與六郎鎮、方村鎮隔青弋江為鄰。
胡灣村位于陶辛鎮的南部邊緣,是一個圩區村,坐落于陶辛鎮白沙圩,與南陵縣許鎮的太豐圩隔河相望,距離蕪湖縣城區10km,為胡姓聚居地,俗稱胡家灣。胡灣村域面積8.39km,有23個自然村,人口5688人。
人口分布:通過對23個自然村進行實地踏勘調研,發現受地形地貌影響,地處白沙圩圩區,人口大多聚集在地勢較高的區域,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張灣368人/ha,人口密度最低的是三房63人/ha。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部分到縣城買房安家,導致村內空心率較高。
建筑風貌:現狀為典型的皖南古村落,傳統居住建筑多為二層磚木結構。新建住宅以2層~3層的磚混結構為主,現代感的瓷磚、鋁合金、琉璃瓦等裝飾材料和平屋頂,造成對傳統風貌協調性的破壞。胡氏宗祠建筑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清時代。

蕪湖縣白沙圩胡灣村原貌圖
胡灣村由元末明初時期,胡氏始祖自祁門遷至宣潭,后稱宣潭胡氏,歷經數百年間,繁衍發展成現在的胡灣村。胡灣村是安徽省傳統村落。現有明朝萬歷年間的胡氏宗祠一處,是省級文保單位;白沙圩農民暴動舊址(陳氏公堂屋)位于陳村自然村,為縣級文保單位。
胡灣村歷史悠久,尊師重教、人文薈萃,是蕪湖縣有名的“教授村”,有“一門五教授”和“一門三教授”等美談。
胡氏祖先搬來宣潭以后,帶來古徽州文化,他們在宣潭創辦徽派學堂,廣收學生,為當地的兒童教學帶去了新的生機。清朝末年,朝廷提出了“廢科舉,辦新學”的新政,族中三位先哲省時度勢,深知開發胡氏文化新風的時機已到,率先倡導辦洋學堂,學習西方文化。
1909年,胡氏以宗祠為教室,辦起了蕪湖縣農村第一所西式小學堂——兩齋小學,百年間歷經綿化小學、國民小學、白連中學、中心小學幾個時期,陸續培養出教授級人才138人,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安徽蕪湖教授村”。
基于胡灣村村莊自然環境、形態布局、歷史文化、建筑風貌、生產空間、生活空間、民俗節慶等特有因子,梳理胡灣村風貌結構,明確村莊規劃發展定位。以胡氏文化(耕讀傳家文、詩書繼世長)為內涵,宗祠、古村落、深潭宣潭、圩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遺存為支撐,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人文居住和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生態人文休閑旅游目的地,安徽省最美鄉村旅游品牌。
以展現耕讀文化為核心的多元地域文化,突出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以底蘊深厚的辦學興教、尊師重教的風俗與傳統古村落深邃的湖水田園風光為背景;將胡灣村打造成為安徽省人居環境提升示范村和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
村莊類型:特色保護類,以保護自然資源和村莊傳統風貌、整治人居環境、增強服務功能為主,合理安排各項設施。
形象定位:“中國教授村·安徽省傳統村落”。
規劃形成基于鄉村振興需求的村域布局優化調整的發展思路。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促進土地集約利用,促進農村建設用地減量化;滿足發展需求,推動鄉村振興。落實建設用地需求、農業發展需求和生態保護要求,優化形成村域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2.2.1 構建規劃體系,堅持多規合一
規劃致力構建一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重點內容包含全域生態保護規劃、全域農用地整治規劃、全域建設用地整治規劃、保留自然村人居環境整治規劃。
2.2.2 突出保護優先,嚴守耕地紅線
采用負規劃理念,首先劃定剛性保護空間,如自然生態空間、、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等。規劃優先保護自然生態空間和歷史文化遺產,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防止調減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確保耕地保有量不減少。
2.2.3 優化空間布局,留白彈性空間
按照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加、耕地保有量規模不減少、環境風貌不破壞的原則,推進全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盤活存量用地、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同時,設置規劃“留白”區,使規劃既有落實上位規劃“三區三線”的剛性管控,也能為村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彈性空間,尤其是文旅農旅等產業用地。
規劃在全域保護的基礎上,在不侵占永久基本農田和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的基礎上,確定保留的居民點的建設用地,對土規確定的建設用地分布進行優化布局調整,形成村域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規劃胡灣村村莊建設用地:51.78hm,其中圖面村莊建設用地:48.94hm,留白指標不上圖:2.84hm。
3.1.1 農用地
規劃農用地 664.32hm,占比78.80%,較現狀農用地增加6.45hm。
3.1.2 建設用地
規劃建設用地 102.50hm,占比12.21%,較現狀建設用地減少6.45hm。
規劃村莊建設用地面積51.78hm;規劃區域建設用地面積50.72hm。
3.1.3 新增建設用地
規劃在宣潭居民點增加0.46hm的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增加0.29hm的村莊綠地和廣場用地;規劃在宣潭增加1.14hm的村莊產業用地,規劃增加0.19hm的特殊用地用于村莊公墓的建設。
3.2.1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
胡灣村規劃永久基本農田419.95hm。從嚴管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永久基本農田耕作層。
3.2.2 生態保護紅線
胡灣村規劃生態保護紅線39.61hm。落實政府依法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牢固樹立底線意識,杜絕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保護紅線的破壞。胡灣村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的位于村域南部的青弋江。
3.2.3 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
規劃劃定胡灣村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0.32hm,主要是胡氏宗祠和白沙圩農民暴動舊址。
規劃將現狀自然村分為永久性居民點、近期保留自然村、擬搬遷撤并類自然村。規劃永久性居民點6個,分別為胡灣、宣潭、老莊安置點、陳村、蓮池和繆凸安置點等居民點。
規劃近期保留自然村10個,分別為新莊、口天、韋村、陶社、土灣、繆凸、王村、三房、八房和丁吳等自然村。
規劃擬搬遷拆并類自然村9個:分別為南夏、老莊、張灣、唅口、茅渡、六房、禾房、上灣和劉村等自然村。
3.4.1 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落實各級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以及調查發現的遺址保護范圍、建筑控制地帶范圍和地下文物埋藏區范圍,將為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資源,避免各類建設行為對大遺址和地下埋藏區等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而劃定的保護區域納入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區管控范圍。
胡灣村主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是胡氏宗祠(省級文保單位)、白沙圩農民暴動舊址(縣級文保單位)以及胡灣省級傳統村落。
胡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粉墻黛瓦,封火山墻”的徽派建筑,雖經百年滄桑,兵連禍結,仍保存完好,幾經修繕,這座承載著胡氏精神血脈的建筑,以其堅韌挺拔的身姿,屹立于古村的中央,給予胡氏子孫一代代的精神寄托。
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圍墻外,東20m,南20m,西3m,北12m。
白沙圩農民暴動舊址(陳氏公堂屋):民國17年,中共安徽省臨委直接領導了蕪湖縣白沙圩、萬春圩農民武裝暴動,整體建筑集徽派三雕于一體,徽派風格十足。
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圍墻外,東3m,南3m,西3m,北3m。
胡灣省級傳統村落:2014年列入第一批安徽省傳統村落名錄,村莊自元末明初開始,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保護范圍:核心保護區面積為2.87hm,建設控制地帶為 20.34hm。
3.4.2 特色風貌規劃
胡灣村鄉村風貌屬于蕪湖縣的西部江南水鄉景觀風貌區和圩區型鄉村。
西部江南水鄉景觀風貌區以江南水鄉地域建筑風格為主,同時兼顧現代建筑風格,整體風貌為粉墻紅(或黑)瓦,舒適樸素。
圩區型鄉村—擇田而居,塊狀布局,農田在村落外圍成環抱狀完全圍合或半圍合聚居的村落。
①村落空間布局(宏觀)指引:應延續集中塊狀的聚落布局,農田或水塘成為村莊界面,布局于村落外圍成環抱狀圍合聚居,以縮短農民的耕作距離;鄉村的密度和規模允許相對更大;應維持不規則同心圓向外逐漸發展。
②鄉村公共空間(中觀)指引:應維護或建構明確的鄉村中心,通常以村里的大樹或水塘為活動中心,形成向心的公共空間;村莊道路應從村莊中心向外成輻射狀,規整交叉布局,形成自由棋盤式或魚骨式的網絡,利于通風排水;應保留或疏通村莊水系作為主要村莊景觀;應明確村莊外圍與農田和水系的關系,在村落四周種植各種當地樹種,起到防風、防塵、調節小氣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③民居建筑單體(微觀)指引:平面布局應采用集中且相對規整的布局方式,二或三開間,同時兼顧與周邊道路以及農田的空間關系;并布局規整的小院落,構建圍墻,界定小街巷;建筑色彩建議采用粉墻黑(或紅)瓦;建筑單體建議采用1層~3層,以坡屋頂為主,采用木質或鋁合金門窗,窗洞大小適宜。
通過村莊規劃的編制,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做好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讓胡灣村的發展建設和保護能夠協調統一的,重點在統籌安排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活動,將胡灣村建設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