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江蘇鎮江 212013)
早在20世紀初,畢加索就在他的作品《吉他》中運用了報紙等現成品。在如今的生活中也可以隨處見到藝術家運用現成品進行的的創作嘗試。用于通過各種裝置進行藝術設計作品的現成產品可大致可以分為:工業企業產品和手工藝品、原材料、廢物和垃圾。
藝術家根據作品的構想選擇能夠滿足其表現需求的現成品進行裝置藝術的創作,這些現成品材料的屬性和特點都是他們選擇的標準。因此,作為裝置藝術物質載體的現成品能夠在各方面對大眾的產生影響,進而促進其進行相應的判斷。
大多數裝置藝術家的創作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展品的布局思路和展示方式都反映了設計者的空間設計,它將觀念與現成品聯系起來。空間作為完成此連接和轉換的必要方式,無論外觀如何,它們都是藝術家有意的設計和安排。
藝術是社會的產物,裝置藝術也有其社會表現和升華。現成產品的社會性可以理解為現成產品的內涵,裝置藝術中使用的現成產品是其最直接的社會表現形式。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選擇合適的現成產品來予以表達,觀眾也可以從社會發展角度進行觀看作品,從而了解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
通過對現成品裝置藝術構成條件的分析、相關文獻閱讀和訪談,這次試驗選擇了五個主要認知因素進行試驗。通過語義分析法、方差計算以及線性回歸方程將認知因素量化從而得出不同認知因素對大眾產生影響的程度。
本次實驗首先通過文獻閱讀以及訪談篩選出相應的認知因素,選擇了環境的契合度、構成材料的常見程度、作品的體量大小、制作難度以及表達的內涵是否清晰易懂這五個方面制作調查問卷,采用的是5級量表,程度由低到高。問卷通過語義差異法收集相關認知因素評價值數據后通過spss進行相關函數的計算得到具體的影響結果。
本次研究材料選擇了現成品裝置藝術圖片以及相對應的構成的元素(日常用品)圖片各20張。案例來源為獲得國內外獎項的藝術作品以及獲得國內外認可的藝術家的創作。
期間在周邊高校內隨機測試了47人,其中72.5%正在從事或學習藝術相關的工作,經過篩選后得到了有效問卷40份。如下的P-P圖反映了本次測試的結果,該圖表可以較為直觀地展示了環境、制作難度以及內涵與認知度有比較直接的關系,他們的評價值大都與認知度更符合指定的分布,圖中的各點更近似一條直線。而體量與構成材料這兩個因素的排布則比較混亂。(圖1)

圖1 認知度和所有項對比圖
方差分析計的計算結果中顯著值為0,小于0.05,因此至少有一個因素會對認知度產生顯著影響。在線性回歸方程的計算中,環境、構成材料、體量、制作難度以及內涵作為自變量,認知度則設定為因變量。計算結果表明,調整后的r方值為0.768,證明了研究數據中,五個因素對認知度的可解釋程度為76.8%,德斌沃森值1.028<2表明了自變量具有相關性,而環境和內涵的vif值大于5,因此這兩個因素對被測者產生影響時會相互聯系產生作用。
數據中環境與制作難度的回歸系數的p值小于0.05,所以兩個因素對被測者的判斷具有較大影響,而回歸系數值的大小說明了相應的影響程度。環境為15.312,制作難度為10.856,體量與內涵的回歸值較小,構成材料的影響則可以不予考慮(圖2)。

圖2 方差分析結果
上述計算證明了五個認知因素對被測者判斷的具體影響大小。被測者區分現成品裝置藝術與現成品最主要的因素是藝術品所處的環境以及裝置藝術的制作難度,也可以說是對現成品的改造程度。與這兩個因素相比,作品的內涵是否清晰以及作品體量大小也一定影響,但其程度較輕。同時,環境與內涵這兩個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共同產生影響。被測者較少受到構成裝置藝術的現成品材料的選擇以及其常見度的影響。
環境對認知因素的影響達到了57.8%,影響最大。環境因素的vif值也說明環境會與內涵產生聯系。藝術家通過抽取現成品原本的作用并將其轉移至特定的場合進而改變大眾對現成品原本的認知。
杜尚將小便池送到展會展出,正是利用了展覽館這一特定的展示空間。他將本應該置放于衛生間的小便器挪到了本屬于“藝術品”的特定空間。美術館這一特定的空間帶來的美學的包容性,對現成品這一反藝術的物品進了美化。杜尚通過環境賦予了這個小便池獨特的內涵(圖3)。

圖3 《泉》
對于環境的選擇,認知度較高的幾個案例的展覽的場地大都是在藝術館、展覽館等特定的公共的場所。他們利用藝術空間來包容現成品自帶的反藝術屬性,賦予現成品“審美化”的地位。促進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主動感受,這對現成品裝置藝術作品來說是必要的。
制作難度給觀者判斷帶來的影響達高到37.7%,為了更明確的表達藝術家思想,藝術家往往選擇具有相似形式或意義的相關的實物,由多個現成品通過錯位、堆疊等表現手法對于現成物品予以重新建構。
在制作難度這一因素上得分較高的作品,其作者大都運用了新穎且具有一定難度的呈現形式,無論是《煙草計劃》中對上萬支香煙的排列組合還是《冰凍的時間》中對鐘表的采用的處理,都有一定的實現難度,這些特殊的處理手法往往能改變大眾對現成品的刻板印象,進而達到藝術化的效果。
此外,在作品《何處惹塵埃中》,作者收集911事件的塵土,然后用塵土翻模塑造成玩具,再把玩具研磨成粉末后,吹到覆蓋有字體模型的地面上,最后把字模拿開形成裝置作品。這一系列復雜的創作過程顯示了現成品裝置藝術創作技術的復雜性和綜合型。
作品的內涵對認知度的影響雖然不及前兩者,但也可以依托環境產生更大的影響。宋冬的作品《物盡其用》中展示了母親在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攢下的生活用品,這些物件見證了中國一個時代的變遷,能引起觀者強烈的共鳴。同樣的,作品《天書》創造出的矛盾感也反映了當下很少有人能真正去讀書的現狀。現成品本身具備的大眾性特征使得現成品裝置藝術所表達的內涵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將這一特征充分利用的作品往往更容易得到大眾的認可。
通過筆者的實驗可以得知作品所處的環境和作品的制作難度是影響觀者判斷作品的主要因素,其次,作品的內涵也會對觀者的判斷產生一定影響,它與環境相互聯系,共同影響著被測者的判斷。現成品和裝置藝術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藝術家是否對其進行了加工處理,以獲取裝置藝術構圖系統所需的藝術特征。而大眾對裝置藝術的認知因素集中在裝置藝術品的所處環境、制作難度以及表達的內涵,這也為藝術家未來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方向。由現成品構成的作品要實現由現成品向藝術品的升華,其標志就在于設計師對環境的運用、對現成品的改造以及對作品內涵的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