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授予了南京文學之都的稱號,建立起南京世界文學之都的形象。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要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學產業,發揮南京城市的文學底蘊和創新能力,推動南京創意文學產業的發展。作為中國第一座文學之都,要樹立起在中國城市文學產業發展的標桿作用,同時承擔著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學力量和文化軟實力的責任。南京在文學之都城市形象建設中,吸取了創意城市網絡中世界著名文學之都的建設模式,并融合中國文學的特色發展模式。南京市要構建創意城市形象發展路徑,要優化城市文學相關資源配置,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力的南京文學之都形象。
文學資源是文化資源理論中的一部分,指從事文學生產和文學活動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南京的文學資源包括與南京城市密切相關的文學作品,南京的文學家群體,南京的文學空間與景觀,南京的文學活動與消費者等等。從歷史方面而言,南京城具有豐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古人曾在南京留下了不少的傳世佳作,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李白的《永王東巡歌》之四中的“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等。近代的毛澤東詩詞《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等詩句展現了南京獨特的文學形象。南京的現代文學作家群如葉兆言、蘇童,韓東、高曉聲等一批優秀文學家展現著南京文學力量。南京市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南京高校中的文學學科建設是為南京文學之都品牌輸送生產力的重要資源,南京大學作為中國率先開設創意文學學科的大學之一,為南京培養了創意文學人才。南京的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作為中國出版行業的龍頭企業[1],在南京城市文學出版中發揮輻射效應。南京的文學資源奠定了南京作為文學之都的文學實力,決定了南京文學之都的形象定位。
南京“文學之都”是中國第一座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文學之都品牌身負著將中國的文學成果向世界展示的重任。南京文學之都以“Literature for life,Literature for all”(為生活的文學,為所有人的文學)為口號,強調南京文學的全民性和普惠性。南京文學之都的形象建設與宣傳大多是自上而下的,缺少以文學消費者為視角的形象建設體系,城市形象的定位要基于大眾,以服務社會為導向。南京“文學之都”形象定位要根據南京的文學資源,制定文學之都形象的文化戰略,讓社會大眾能夠解讀到城市形象的文化內涵,而不是單純強調南京文學之都的“性能”的卓越性。
由于文學作品主要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在社會大眾對城市形象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存在鴻溝,而城市中的文學地標將這些文字以畫面和景象呈現,將前人在此場景內的情感和文學表達附加文學地標中,后人在觀賞文學地標時,能直觀的提取文學地標中的文學價值和情感價值,并就其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賦予文學地標新的人文意義,這個過程也是南京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城市形象價值提取的過程。
文學地標作為一種直觀的可視化符號被運用到城市形象的建設中,并作為創意城市開發的根源。南京市應利用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文學底蘊,梳理南京文學中的文學地標,將從古至今的各類文學地標作為具有文學內涵的城市形象進行開發。南京的著名文學地標如石頭城遺址、臺城遺址、秦淮河等。南京的文學地標在文學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是南京旅游資源的一部分。目前,南京市將這些地標的旅游價值和經濟價值開發,但并未對這些文學地標的文學價值進行深度挖掘。例如從隋唐杜牧的《泊秦淮》到現當代朱自清與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南京歷史上有許多文學作品描寫秦淮河,秦淮河作為一條對南京城市具有重要人文意義的河,承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變革和文學家的個人情感,頗具文學價值,但目前秦淮河的旅游價值遠勝過其作為文學地標的價值。南京應將城市中的文學地標與旅游開發相結合,開創文學旅游新模式,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南京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描述的著名事件同樣與南京城市人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南京市可將取之于南京人文環境的文學形象用之于南京文學之都城市形象中。在南京的地鐵交通樞紐站點會有與南京文學相關的文學人物形象,例如大行宮地鐵站中墻壁上繪制的《紅樓夢》曹雪芹先生和“金陵十三釵”的形象,即是源于經典文學作品的作家形象和人物形象,將城市生活場景與文學作家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結合制造能夠對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有積極作用的城市形象。除了已存在的實體性文學地標的開發,還可以對虛擬的文學景觀進行重現。建造與南京文學密切相關的創新文學地標,將文創產品、文博產品與文學產業相結合,如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與南京與密切關系的作家形象、著作中描寫南京城市的地標等。
城市能夠運用新媒體來推動文學發展,并擴大文學作品的市場是創意城市網絡對文學之都的要求之一。媒體科技的使用可以將南京文學之都的城市形象推廣,建造以文學為根基的智慧型創意城市形象,將南京文學之都的文學資源以現代化手段進行傳播。
科技在南京文學城市形象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創意城市網絡的建立以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南京作為創意城市網絡中的新成員,應積極探索文學與科技的結合,打造全民閱讀,全民參與的南京文學之都城市形象。“南京城東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聯合體”館際互借服務的開展利用技術手段可以實現數據的互通,促進了南京城東地區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協作,有利于高校中文學學者的交流[2],南京城市中投放的智能圖書借閱柜和數字文旅閱讀機作為文學之都中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了南京智慧文學城市形象。
媒體宣傳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南京的文學之都的形象是南京城市文化標識,能在受眾心中建立起文學與南京城市的情感關聯。城市形象作為城市的名片,通過媒體傳播其品牌中的文化價值。例如成都通過短視頻平臺傳播其作為美食之都、潮流之城的城市形象,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美食與城市生活場景的結合;以“互聯網+傳統媒體”的全媒體營銷模式進行城市形象營銷[3],加深受眾對城市形象的印象。南京要充分利用創意城市網絡,通過與創意城市網絡中的其他世界文學之都的合作與交流,提升南京文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可利用移動交互技術將線下的文學活動同步到線上,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實體的文學景觀、線下的文學活動、相關的文學消費整合到互聯網中,作為宣傳南京文學之都品牌的渠道,突破文學活動的舉辦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文化資本的概念由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認為文化資本泛指與個人地位獲得和地位象征有關的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①,由此引申為文學資本指象征個人身份或地位的文學資產。具有文學資本的消費者在文學消費的選擇上具有品牌偏好,他們更愿意為了具有人文內涵的城市品牌買單。[4]南京作為文學之都的形象為文化資本群體提供了具有文化內涵和精神引領的城市品牌。通過文學消費和體驗,使文學消費者能夠提取南京文學之都城市中的文化資本價值,對南京文學之都形象產生認可,并認為對南京文學之都的消費是對城市文化的引領和自身文化資本的提升。南京文學之都要適度的延長創意文學產業鏈,吸引更多文化資本群體的消費,擴大公眾對南京文學之都城市形象的認知。除文學作品外,對文學作品衍生的戲劇影視作品、文學藝術畫作及文學音樂作品都可作為對文學之都的創新形象,文學場景、文學衍生和文學消費的融合是文學之都形象的創新之道。
南京的世界文學之都形象建設面臨著向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中介紹中國文學和將世界的文學消費引領到中國文學上的問題。國外消費者在南京文學之都城市形象認知的過程存在“文化貼現”的現象,由于文化背景和語言翻譯的問題,會造成消費者不能理解中國文學作品或對中國背景的文學作品的理解偏差。南京文學之都形象的建設應具備國際視野,制定合理的文學出版物和網絡文學翻譯和出海政策,舉辦具有世界性的文學活動,引領國外文學消費者對中國文學的消費,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意城市形象。
在中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面臨著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市發展內動力不足的問題,“千城一面”也成為許多城市面臨的困境。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學底蘊,作為創新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學資源。南京世界文學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設,是南京建立國際文學城市形象的契機,也為中國創意城市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南京文學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設,需要結合南京的文學資源、文學地標、媒體科技和大眾的文學資本,制定城市的形象發展策略,建設具有南京特色、國際視野的世界文學之都。
注釋:
①P.Bourdieu,Distine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t of Tast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