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雅妮
(西北工業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9)
TBT(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或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技術性措施。由于TBT通常披上保護本土消費者安全和保護環境安全的外衣,TBT成為目前各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最有效且最為隱蔽的手段。世界各國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認證制度千差萬別,一方面保護了進口國的安全,同時,過分的TBT也阻礙了正常的貿易流向。我國作為紡織服裝出口第一大國,TBT必然會影響我國紡織服裝的出口,從而影響整個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關于TBT對出口產品的影響研究,多集中在其他領域,較少研究紡織服裝品。因此,研究該課題,對相關研究有一定的補充作用。TBT名目繁多,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通過說明TBT通報情況以及分析TBT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正負兩方面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表1 2011-2018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情況統計表
紡織服裝行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如表1所示,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額在2011-2014年呈不斷上升趨勢,2015年和2016年有所下降,隨后出口額又開始增長,可以得出,近些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額基本處于增長狀態。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占貨物貿易出口額在12%左右,占比較大,對我國貨物貿易出口有一定的貢獻。在世界范圍內,2011-2015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從33.80%增長到38.57%,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后幾年占比有所下降。總體來看,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1/3以上,是全球公認的紡織服裝出口第一大國。
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主要由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和國有及國有參股企業構成,其中,民營企業在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中發揮著主要力量,有效拉動著總體的出口增長。根據錦橋紡織網統計的2019年1-12月的數據,民營企業出口額為19668379.2萬美元,同比增長0.34%,出口家數為949個,同比增長6.99%;三資企業出口額為4819846.7萬美元,同比減少8.41%,出口家數為849個,同比增長1.07%;國有及國有參股企業出口貿易額為2647874.1萬美元,同比增長5.30%,出口國家為345個,同比增長2.37%。可以得出,三類主要出口企業中,民營企業出口額占比最大,三資企業次之,國有及國有參股企業占比最少。
紡織服裝是人們的日常消費品,紡織品服裝行業大體可分為紡織品和服裝服飾。具體來看,我國服裝類出口產品主要是毛皮革服裝、梭織服裝、針織服裝等類別,紡織品出口的產品主要是紡織紗線、面料、織物及制成品等,還有帽類和其他相關產品。2018年,我國服裝出口貿易額為1576.3億美元,同比增長0.3%。紡織品出口貿易額為1191億美元,同比增長8.1%。近年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增速都低于紡織品出口增速,使得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規模逐步接近,但服裝出口比重還能保持基本穩定。
近些年來,我國主要向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紡織服裝產品。2018年,在紡織服裝類別上,我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個國家的出口貿易額仍然保持了一定增速,增幅分別為0.8%、1.5%和2.7%。另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額在近些年保持了連續增長,2018年增幅為5.3%,其中東盟是各主要出口市場增長最快的,增長了11.7%。
文章將以歐盟和美國對我國紡織服裝通報情況為例,來說明我國紡織服裝遭受TBT通報召回的一些具體情況。
根據RAPEX(歐盟非食品類商品快速預警系統)的數據統計,2008-2018年,RAPEX系統中共通報了20353件產品,其中涉及紡織品的共4264件,占通報總數的21.0%,與其他通報產品相比,僅次于玩具的5295件,成為第二大類通報產品,主要通報原因是質量問題。RAPEX系統中針對紡織品發布通報次數最多的前五位原產國為:中國、土耳其、印度、意大利、保加利亞。其中中國被通報了2159例,占總通報數量的50.7%。可以說,中國向歐盟出口的紡織品被通報數量占了全球被通報數量的一半以上,這不僅與我國是紡織品出口大國有關,也與歐盟對我國制定的標準有關。
2018年,CPSC(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對我國服飾及其配件共召回12例。被召回的主要原因有服裝可燃性不符合規定的標準、服裝配件脫落帶來窒息風險、服飾飾品容易割傷消費者等,其中,熱危害為主要風險,出現四次,其次是機械傷害、化學微生物等風險。
一是從長期來看,促進了產業升級和競爭力上升。TBT短期內的確對我國紡織服裝品的出口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長期來看,合理的標準制定,將會促進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不斷改進,提高產品的安全性。與其他出口國相比,我國紡織服裝品被召回的數量較多,我們可以學習先進經驗,不斷創新,提高產品的質量,提升產品的設計感,從而可以增強相關產業的競爭力。二是有利于紡織服裝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與調整。我國紡織服裝品遭受通報,很大原因在于產品不符合環境標準和安全標準。這當然與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有關。我國一些相關法律法規的標準低于國際上先進的標準,因此可以學習先進標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三是有利于提高環保意識,引導綠色消費潮流。紡織服裝行業,涉及染色,對環境難免會造成一定的污染。歐盟通過綠色技術標準和綠色環境標志限制對環境有害商品的流入,從而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當然,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更愿意購買綠色產品。因此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應不斷生產綠色產品,引導綠色生產和消費潮流。
一是限制紡織服裝出口,造成一定損失。短期看,我國對進口國紡織服裝行業設置的貿易壁壘信息掌握不及時,不完全。將使得我國短期內無法通過改善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達到所需的標準,以至于一些不符合規定的產品無法進入進口國市場,這將對紡織服裝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二是手續復雜,費用昂貴,大大增加成本。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歐盟,關于紡織服裝品的進口需要有專門的環保生態標簽申請,如 Oeko-Tex Standard 100 和 Eco-Label。而相關申請手續比較復雜繁瑣,申請者須提交制成品的詳細生產資料、原料加工細節和生產過程全部工序情況,并且需要對所有的物料進行檢測鑒定并作出評議。這些申請手續,大大增加了成本和難度。三是綠色壁壘蔓延,高筑貿易壁壘。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對進口的紡織服裝品都有一定的環境生態標準,歐盟等國家甚至專門對中國產品高筑貿易壁壘,由于我國紡織品及皮革服裝所用染料70-80%是偶氮染料,因此歐盟的《禁止使用偶氮類染料指令》將使我國70%以上的服裝企業受到嚴重影響,甚至造成企業破產。
政府應該建立健全一套相關的信息體系,通過事前跟蹤對將要設置的貿易壁壘進行預判,從而對紡織服裝產品的生產起到一定的預警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扶持紡織服裝行業的生產和發展,引導企業向綠色可持續性道路上發展,不斷優化產品,從而避免出口限制。
行業協會不僅很好地避免了政府規則制定的約束性,而且減少了企業單獨解決問題的成本。行業協會應該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參與國家相關規則標準的制定時,應將企業訴求和愿景加入相關規則的制定中去。除此之外,行業協會可以針對性地舉辦研討會、培訓班等,定期將最新的貿易壁壘信息傳遞給相關企業,并為企業提出解決對策。
從企業角度出發,企業是應對TBT的微觀主體。企業應該不斷加強產品的安全性和環保性,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積極引進人才,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提高產品的質量和設計感,從而帶動消費;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不斷開拓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