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利
華勒變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是神經元或近端軸突病變后發生的遠端軸突變性[1]。既往對W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周圍神經,近年來,中樞神經系統WD逐漸被認識,可見于腫瘤、出血、手術、癲癇和腦白質疾病,但最常見于腦梗死后。由于WD與腦缺血性病灶信號改變相似,MRI均可表現為T2、擴散加權成像(DWI)高信號,所以易將其誤診為腦缺血改變?,F將我科近期臨床中遇到的2例腦干梗死后WD病例匯報如下,并結合文獻進行相關知識復習。
1.1 病例1 病人男,74歲,因言語不利、左側肢體活動笨拙1年,行走不穩15 d于2019-07-23由門診入院。病人1年前患“腦干梗死”,經治療遺留言語不利、左側肢體活動笨拙,生活能自理。入院前15 d病人出現行走不穩,需他人攙扶,無復視、吞咽困難。病人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余年,SBP最高達190 mmHg,平素口服“硝苯地平緩釋片”控制血壓。發現“雙側頸內動脈狹窄”約10年,于2009年、2013年分次行雙側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平時規律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療。入院查體:血壓 138/77mmHg(左),134/73 mmHg(右)。神清,言語欠流利,雙側瞳孔圓形,直徑3.0 mm,對光反射靈敏,眼球各方向活動到位,無眼震,左側中樞性面舌癱。左側肢體肌力Ⅳ+級,肌張力正常,腱反射(++);右側肢體肌力V級,肌張力正常,腱反射(++)。雙側針刺覺對稱一致;左側Babinski征陽性;雙側指鼻試驗、雙側跟膝脛試驗均欠穩準。腦膜刺激征陰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72次/min,律齊。腹軟,肝脾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規,血糖、腎功能、心肌酶、血凝四項、肝功能、血脂、甲狀腺功能五項、HbA1c、Hcy大致正常。查心電圖大致正常。心臟彩超:左室舒張功能減低。頸部血管彩超:雙側動脈支架置入術后,雙側頸動脈硬化伴左側斑塊形成,雙側鎖骨下動脈硬化伴右側斑塊形成。頭顱CT:兩側基底節區、腦干、左額葉腦梗死及腦軟化灶。入院診斷:復發性腦梗死。予活血化瘀、腦保護等治療,病人癥狀緩解不明顯,進一步完善頭顱MRI(圖1):(1)DWI上雙側橋臂對稱分布高信號影;(2)腦內多發缺血灶及軟化灶;(3)老年性腦改變;(4)腦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掃描符合腦動脈粥樣硬化;(5)左側大腦前動脈及左側大腦后動脈起源變異。考慮腦干梗死后WD,繼續予抗栓治療二級預防同時積極康復訓練1個月,恢復好,目前可獨立行走、生活能自理。

注:A~C顯示右側橋腦長T1、長T2信號,相應DWI未見異常信號,為陳舊腦干梗死病灶;D~F顯示雙側橋臂長T1、長T2、高Flair異常信號, 考慮為此次責任病變;G~H顯示DWI可見雙側橋臂高信號;I顯示基底動脈通暢,小腦前下動脈顯示良好圖1 病例1 頭顱MRI
1.2 病例2 病人男,66歲,因言語不利、左側肢體無力5個月,行走不穩10 d于2019-07-27由急診入院。病人既往有高血壓病史5年,SBP最高達180 mmHg,未規律服藥及監測血壓。5個月前病人出現言語不利,吐字不清,左側肢體無力收住院治療。入院時語意能理解及表達,左側肢體無力,左上肢能抬舉及抓握,能夠獨自站立、行走。入院查體:血壓178/88 mmHg,神清,言語不利,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0 mm,對光反射靈敏,眼球各方向活動到位,無震顫,左側中樞性面舌癱。左側肢體肌力Ⅳ+級,右側肢體肌力Ⅴ級,肌張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左側Babinski征陽性;雙側針刺覺對稱一致;雙側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穩準。腦膜刺激征陰性。急診查頭顱CT:兩側基底節區及左側額葉區腦梗死及腦軟化灶。入院診斷:腦梗死。入院后給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脂、活血化瘀、腦保護等對癥治療,查頭顱MRI(2019-2-5)(圖2A~E):(1)考慮腦干梗死;(2)腦內多發缺血灶及腦軟化灶;(3)腦MRA掃描符合腦動脈硬化表現;(4)右側大腦后動脈起源變異。經治療,病人病情好轉出院。出院后規范服藥二級預防。此次入院前10 d,出現行走笨拙,自覺肢體無力加重,雙側肢體能抬舉、抓握,無眩暈、復視。入院查體:血壓 150/82 mmHg,神清,言語欠流利,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0 mm,對光反射靈敏,眼球各方向活動到位,無眼震,左側中樞性面舌癱。左側肢體肌力V-級,右側肢體肌力V級,肌張力正常,腱反射(++)。雙側針刺覺對稱一致;左側Babinski征陽性;雙側指鼻試驗、雙側跟膝脛試驗尚穩準。腦膜刺激征陰性。入院查頭顱MRI(2019-07-27)(圖2F)提示:雙側橋臂異常信號,右側橋腦軟化灶??紤]腦干梗死后WD,繼續給予抗栓治療二級預防同時康復訓練,后好轉出院。

注: A~D提示右側橋腦長T1、長T2、高Flair異常信號,考慮新發梗死;E提示腦動脈硬化表現;F提示雙側橋臂低密度影,右側橋腦軟化灶圖2 病例2頭顱MRI
WD是神經元或近端軸突損傷后發生的遠端軸突或髓鞘順行性變性。小腦中腳的WD多繼發于橋腦梗死或出血后,表現為對稱性雙側小腦中腳T2WI高信號,伴或不伴橋臂體積縮小。因臨床少見,其臨床表現及影像特點目前尚無統一認識[2-3],故對其進行文獻復習,以提高對WD的認識。
中樞神經系統的WD按其病理學改變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4]。第1階段:腦梗死發生后1個月內,常規MRI上信號變化不明顯,僅在DWI顯示雙側小腦中腳對稱性高信號;第2階段:腦梗死后3個月左右,大部分髓鞘蛋白被降解,遺留脂質成分,組織親水性降低,MRI T2加權多表現為低信號[5];第3 階段:腦梗死4個月后,此時髓鞘幾乎完全消失,由膠質細胞增生填充在變性的軸突和髓鞘位置上,組織含水量增加,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第4階段:為發病數年后,以腦組織萎縮改變為主。本中心回顧分析的2例病人均在橋腦梗死后發生WD,第1例病人為橋腦梗死后1年,第2例為橋腦梗死后5個月,符合WD病理改變第3階段表現。其中,第1例病人DWI顯示雙側橋臂高信號可能與軸索胞漿物質運輸停止、組織含水增多有關,因病人缺乏雙側橋臂急性梗死所致的眩暈、聽力下降等癥狀,且頭顱MRA提示雙側小腦前下動脈顯示良好,故此病人DWI陽性不支持急性腦梗死診斷。
一側腦橋的缺血性損害可出現雙側小腦中腳受累,這主要與腦橋基底部神經纖維走行有關[6]。 腦橋基底部的主要結構以基底神經元、縱行的錐體束纖維和橫向走行的苔蘚纖維為主。 苔蘚纖維從一側神經元發出,橫行走向越過中線到達對側基底部外側,然后逐漸向后聚集形成小腦中腳,經過小腦白質分散投射到小腦皮質,完成將大腦皮質神經元的沖動經皮質腦橋束到腦橋基底核轉接,再到小腦之間的傳遞。本文中的2例病人均為一側橋腦的梗死之后出現兩側橋臂WD表現。
繼發于腦橋旁正中梗死后的雙側小腦中腳WD少見,且MRI表現為雙側小腦中腳異常信號還可見于橄欖核腦橋小腦萎縮(OPCA)、代謝性疾病、腫瘤、腦血管病、炎性和脫髓鞘疾病等,所以鑒別診斷尤為重要。掌握神經系統重要纖維投射及其聯絡纖維對中樞神經系統WD的診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認為,幕上腦梗死后出現錐體束WD與預后不良相關[7],故早期識別WD對疾病預后判斷至關重要。此2例病人均為腦干梗死后數月出現行走不穩表現,均具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需警惕腦梗死復發,但2例病人均無雙側聽力喪失、眩暈、眼震、構音障礙等雙側橋臂梗死癥狀及體征,且第1例病人雙側小腦前下動脈均顯示良好,臨床癥狀與影像學表現不符,故影像學表現不能用缺血來解釋。
這2例病例告訴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如病人出現腦橋-小腦損害的癥狀和體征,MRI表現為腦橋旁正中梗死以及雙側對稱性小腦中腳異常信號,應想到腦橋小腦纖維WD可能,以避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