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理洵
2020年秋天,陜西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消息,說在秦漢新城一帶清理隋唐墓葬時,確證發現元氏家族墓三座,其中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合葬墓中,羅氏墓志文字為顏真卿所書。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從志文內容看,碑石鐫刻于唐天寶五年(746),此時顏真卿三十八歲,它的出現,為人們探究顏真卿早期書法提供了參考實物。
元氏家族墓葬位于漢哀帝義陵以南不到兩公里,從地圖上看,已經距離西安咸陽機場比較近了。也是在這一帶,2013年秋天亦曾考古發現過唐代著名女政治家上官婉兒墓葬,一方墓志確定了主人身份,只是墓葬被破壞得太嚴重了,幾乎沒有太多的實物遺存。從這些年的考古情況看,這一帶有著大量的北周、隋、唐墓葬,可以斷定咸陽北原是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京師長安附近重要的墓葬區。

天寶五年顏真卿由醴泉縣尉改任長安縣尉,級別也從正九品下升至從八品下。縣尉的主要職責是協助縣令管理地方治安,大致相當于現在的縣公安局長崗位。不過,雖同為縣尉,長安縣畢竟在皇城根下,顯然與其他縣還是有所區分的。顏真卿在長安縣尉任上待了約有一年時間,次年又獲重任,入中央政府為監察御史,正八品上,職責是到外地巡察政務。四十五歲出任平原郡太守以前,他的工作狀態一直是這樣,處于波動之中,在京城與外地之間來回往返。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書寫了羅氏墓志碑文。
再說墓主情況。羅婉順是鮮卑族人,本姓叱羅,北魏孝文帝時改為羅姓。羅氏夫君元大謙,是北魏常山王第七代孫,歷任右驍衛長史、絳州龍門縣令等職,卒于唐開元六年(718),開元廿七年(739)才遷葬于元氏先祖墓群之側,即現址。羅婉順卒于唐天寶五年(746)四月,次年三月與丈夫合葬。也就是說,羅氏辭世要晚于丈夫二十八年左右。
三座元氏家族墓葬中,除元大謙夫婦合葬墓之外,還有元大謙第三子元不器及侄子元自覺的墓葬。元大謙夫婦、元自覺墓志撰文者均為汝陽郡王李璡,文中李璡自稱外侄孫、外甥,說明李氏與元氏家族有著姻親關系。事實上,李璡是讓皇帝李憲的兒子,李憲為唐玄宗李隆基的長兄,當年拒絕成為皇太子而讓位與李隆基,死后被追封為皇帝,謚號為“讓”,故以讓皇帝相稱。李憲有位妃子元氏,死后被封為恭皇后,應該就是元自覺的姐姐或者妹妹了。
為什么羅氏墓志書丹者為顏真卿?有一種推測認為,是李璡這個人物發揮了作用。李璡在當時的文藝圈中比較活躍,杜甫《飲中八仙歌》中說,“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粷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說的就是“酒仙”李璡。他身為皇室人物,好文藝,又與墓主家族有著姻親關系,而且元氏家族墓葬四篇墓志中有三篇都是出于他的手筆,因而極有可能是因為他的請托,顏真卿才成為書丹者的。當然,這也只是一種較為合理的表象之下的推測。
其實這次考古發現最大的熱點問題不僅僅是發現了顏真卿早期的書法作品,還有就是顏真卿的這部書法作品與他一貫的書風有著巨大的反差,一洗端莊厚重、雄強壯闊而突顯細勁飄逸、瀟灑自如,這是人們所難以理解的。從現有的顏書碑版看,顏氏三十三歲書寫的《王琳墓志》,四十三歲書寫的《郭虛己墓志》,四十四歲書寫的《多寶塔感應碑》,都與他三十八歲這年書寫的《羅婉順墓志》在書風上相去甚遠,羅氏墓志明顯帶有褚遂良書法特征,這為書家早期博采眾家之長,逐漸形成自我風貌提供了實物參考。一般認為,顏體書風穩定節點在“安史之亂”前后,即便如此,顏體書法仍然具有較強的波動性,甚至于呈現出一碑有一碑之面目的特點。藝術的創造總是多因素的,風格亦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
當然,亦有懷疑羅氏墓志是否真的為顏真卿所書者,這個可能性要非常小了。這塊碑石的發掘,是目前全國發布所見唯一的經由科學考古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有著重要的官方色彩,而且,一同出土的還有銅錢、陶人俑等文物實物佐證,應該不會出現造假情況。當然,亦有人懷疑其為他人代筆,此說也有些牽強,顏真卿此時應該還不太出名,也沒有處于書法圈的核心區,因此代筆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總之,這是一方很為重要的顏書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