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凡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241002)
各地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和實踐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增強學生身體素質。雖然體育俱樂部已經被許多高職院校所接受并積極用于推動高職體育教學的改革,但這種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中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重視程度不足,難以與現有課程體系有效整合,制約了體育俱樂部新型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作用的發揮。教育的最終對象是人,從學生視角出發對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進行深入調研與實證分析對于推動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創新和實現全民健身與體育強國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分析及其作用的研究方面,學術界普遍肯定了體育俱樂部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發展中的必然性,認為這種教學形式能夠體現教育價值,豐富校園文化,與課堂教學進行互補。已有研究主要從課程管理、實際效果和衍生教育價值等方面對體育俱樂部模式進行了廣泛深入地探討[1]。在具體的研究方法方面,有學者采用各類實證研究和質性研究方法對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廣泛調研,指出了體育俱樂部在項目管理、資源供給、開發共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2]。還有研究將問卷調查與實驗研究相結合,探討了將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引入到高職院校的必要性與可行性[3]。
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對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作用進行討論及問題分析,很少基于學生主體視角來進行實證研究。基于微觀調查所采集的一手數據,本研究選取多項Logit選擇模型對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偏好進行研究,全面關注了不同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與學生個體特征、專業特征等因素之間的關聯及影響關系。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反饋來體現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工作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為未來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提供參考。
本研究項目組主要采用問卷星平臺的線上調查形式,于2020年12月發放了420份調查問卷,對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俱樂部模式偏好進行了數據采集,最終得到有效問卷383份,有效率達91.19%。從體育俱樂部模式的具體設計方案出發,需考慮不同體育俱樂部模式所呈現出的特點及適用性。從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需考慮其偏好及需求。參考已有研究的相關結論,本研究選擇了學生體育社團、學校體育運動隊、課內體育俱樂部和傳統學分制4個被解釋變量作為計量經濟學模型[4]。
所選取的變量和構建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在受訪學生的專業方面,考慮到《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教育部最新數據截至2019年)所規定的專業數量較多,本研究按照專業性質進行整合,得到了五個專業類型,分別為訓練防護類(含運動訓練670401、運動防護670402專業)、社會休閑類(含社會體育670403、休閑體育670404專業)、藝體專項類(含高爾夫球運動與管理670405、民族傳統體育670406、體育藝術表演670407專業)、運營管理類(含體育運營與管理670408專業)和保健管理類(含體育保健與康復670409、健身指導與管理670410專業)。

表1 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俱樂部模式偏好研究指標體系
本研究選擇構造無序多項Logit選擇模型并采用極大似然法進行參數估計。多項Logit回歸模型由多個計算式和2類以上的響應變量組成。若模型包含(j+1)類響應變量,則計算中將會同時出現j個同對照組進行對比的二元Logit回歸過程。參考已有研究成果[5],本研究將多項Logit模型形式設置為:
在估計每個模型時,對照組的系數標準化為零,原因在于所有受訪者選擇的概率之和需要統一。基于此,可以得到的概率相對參考組如下:
P(yi=j)/P(yi=0)=exiβj,即:ln[P(yi=j)/P(yi=0)]=xiβj
其中,系數β表示較對照組而言實驗組的對數幾率(Log odds)。對于第i個受訪者而言,如果選擇了第j個方案,則令dij=1,反之則令dij=0,而且該受訪者只能在全部(j+1)個備選方案中做出唯一選擇。據此,可以得到yij(i=1,2,…,n;j=0,1,2,…,m)的聯合概率函數,還能得到似然函數:
在進行Logit模型分析之前,本研究先對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俱樂部模式偏好情況進行了分析,讓每一位受訪學生從四類體育俱樂部模式方案中選出最偏好的一種,然后在各種方案之間進行總體對比。經調研,學生的偏好選擇情況如表2所示。考慮到無序多項Logit選擇模型在計算時的要求,本研究在學生對2類方案進行選擇時,假設各方案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表2 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俱樂部模式偏好情況
由表2可知,在四種體育俱樂部模式的偏好選擇中,57.4%的學生偏好于方案3(課內體育俱樂部模式),大于其他三種方案比重的總和,說明課內體育俱樂部模式的受眾范圍更廣,學生偏好較高。相比之下,對于學生體育社團和學校體育運動隊模式的需求同樣客觀存在,但其容量較小,無法滿足各類型學生的廣泛需求,學生的偏好相對較低。傳統學分制模式的偏好程度最低,這也印證了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高職院校進行體育俱樂部模式改進的緊迫性。
本研究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軟件進行模型擬合度檢驗和獨立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發現絕大多數最終進入模型的解釋變量均在0.1或0.05水平上顯著,即解釋變量普遍對方程具有重要影響。似然比值的計算結果表明模型的解釋作用較好(P<0.01),McFadden值的計算結果表明各備選方案符合獨立性假設,本研究的備選方案滿足采用多項Logit選擇模型進行計算的相關要求。

表3 多項Logit選擇模型擬合度和獨立性檢驗結果
基于模型檢驗結果,采用極大似然法對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體育俱樂部模式偏好的影響因素進行參數估計。利用Wald檢驗將參數估計結果為零的變量剔除后,最終結果如表4所示。本研究設置體育俱樂部模式方案1、2、3為實驗組,方案4為參照組,原因在于方案4表示沒有經過體育俱樂部改進的傳統學分制模式,以此作為參照組可以更好體現出其他體育俱樂部模式方案的特點。

表4 多項Logit模型的極大似然估計結果
學生的個人特征方面。男性受訪者選擇方案1、方案2和方案3的參數值分別為-0.530、-0.642和-0.640,邊際效應值0 俱樂部特征方面。當體育俱樂部規模在6~10人時,學生更偏好于方案2,即學校體育運動隊模式。結合表1和表4可知,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專業性的參賽隊伍,有既定的成員篩選程序,日常教學中的訓練系統化、嚴格化,普適性較弱,對于學生參與的容量較小。當體育俱樂部規模增至11~15人時,學生會選擇更加穩妥的方案4,即傳統的學分制方案。 體育運動特征方面。本研究認為學生的體育運動習慣和頻率會影響其對于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了解和信任程度,進而影響其偏好。就學生的每周鍛煉次數而言,鍛煉次數較少的學生會選擇方案2(學校體育運動隊),每周鍛煉次數在1~5次以內的學生會選擇方案1(學生體育社團),每周鍛煉次數在6~10次的學生更偏好于傳統的學分制教學形式,即方案4。學生在體育方面的支出情況并未影響其偏好,可能是學生的體育支出多為課外的休閑娛樂項目,與校內的體育教學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故二者之間沒有明顯的橫向對比結論。 要發揮學分制教學模式的基礎性作用并加以改進和優化。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學分制教學模式仍然是高職體育教學的基礎形式,不應完全否定學分制教學模式在教學管理、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應從教學方式、內容等方面加以優化。 要拓展學校體育運動隊發揮作用的范疇和能力,增強運動隊更廣泛的包容能力,充分發揮運動隊在系統化、專業化體育訓練方面的優勢,增強溢出效應。要依靠專業團隊提升學生對專業化體育活動的認知和了解程度并積極參與其中。 要提升學生體育社團模式所發揮的作用,為學生群體提供體育鍛煉平臺,以興趣為導向吸納學生參與。同時,為社團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將基于興趣的體育活動與現有課程體系有機融合,在正規化體育訓練和興趣化活動參與之間找到平衡,讓學生的體育鍛煉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5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