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通訊員 王宗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擘畫了科技創新藍圖:推廣“揭榜掛帥”、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政府工作報告中“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提法,也讓人倍感興奮。前不久,本刊記者在水發集團了解到,2020年水發集團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2家,總數達到41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省屬企業中遙遙領先;新增省級創新平臺12個,總數達到20個;新增授權專利397項,總數達到1104項;研發費用同比增長2倍以上,持續爆發式增長;組建了山東農業產業研究院、山東環保產業研究院、山東智慧水利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
在新疆喀什,水發種植的智慧化管理研究示范基地結出“碩果”——棉花種植實現“節水20%、節肥30%、省工10%、增產5%、每畝年增收200元”。在收獲季,3000畝棉田宛如千萬層白浪,蔚為壯觀。
在濰坊,水發利用先進技術,將廢棄礦山變為城市綠肺,既創造了效益,又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在菏澤,水發天源在智慧水務的基礎上,還承擔起魯西南大數據中心建設與運營、智慧菏澤建設與運營、菏澤工業互聯網城市節點建設。
在鄒平,水發眾興一個僅有40多名員工的縣級傳統污水治理企業,年創造利潤竟超2000萬元,一項自主創新的技術改造,技改成本直降1000多萬元。
無論是“小棉花”“大礦山”,還是大數據平臺與污水處理技改,處處彰顯出水發集團在主業發展中“科技創新”的身影。
科技創新的最終目標,是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對于這一點,水發人有著清醒的認識。一直以來,水發集團將科技創新與主業發展緊密接軌,讓科技元素為主業賦能。
水發集團控股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山東鋒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山東大學教授楊公平共同申報的“棉花種植中的智能識別與分析關鍵技術研發及示范應用項目”,是水發集團在農業板塊立項的首個科技創新項目。被這項“黑科技”改造的棉田,與周邊同等條件的棉田相比,達到了“節水20%、節肥30%、省工10%、增產5%”的效果,每畝地年均增收達200元左右。新疆棉花種植智慧化管理研究示范項目獲批“2020年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類”,帶動了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彰顯了山東省屬國企水發集團的社會責任擔當。

水發集團以科技賦能新疆棉花種植
“為環保插上科技翅膀,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是水發集團發展主業的職責所在,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水發集團環保事業部總經理楊嘉春介紹,水發環保涵蓋的污水處理、再生資源回收、危廢處置、生活垃圾處理、環保技術服務、礦山修復等,都與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的改善息息相關。
“濰坊安丘的石埠子鎮、輝渠鎮廢棄礦山,一年多前還是一片荒蕪,通過科技創新技術進行治理后,14個治理區現已完成13個,并順利通過驗收。這一項目共計恢復耕地25000余平方,回填種植土19萬余立方,綠化面積30余萬平方,種植了爬山虎、側柏、黑松等綠植5萬余株,大大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p>
在這背后,是水發人對于科技創新的孜孜以求。水發集團技術管理中心負責人唐建民介紹,為了引領環保產業健康發展,水發集團牽頭成立山東環保產業研究院與山東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通過構建環保產業政產學研金服用結合機制,聯合有關環保優勢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關社會組織,進一步整合企業、專家資源,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更好地發揮集聚引領作用,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科技價值最大化、資本效能最強化,不斷提升山東省環保產業整體水平。
通過水發集團逐年增加科研投入,環保板塊創新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今年,水發集團聯合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山東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共5家單位參與的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固體廢棄物與污染底泥治理技術工程示范及裝備研發”申報成功。
“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報門檻高、難度大,能夠獲批這一項目,充分說明了水發集團在環保板塊的科技創新能力,這讓我們特別驕傲?!睏罴未航榻B,該項目獲省撥資金1500萬元,目前已進入實施流程,“這一創新工程將在3年實施期內預計實現1億元產值,將大幅提升集團科技創新能力?!?/p>

水發集團創新技術讓廢棄礦山展“新顏”
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座城市的腎臟。位于鄒平的眾興水務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規模16萬噸,承擔著鄒平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處理任務,廢水經小清河進入渤海。
隨著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逐級提高,污水處理排放總氮含量監管標準也相應提高,鄒平眾興水務的“老工藝”改造迫在眉睫。經過專家評估提供的兩種技術改造方案投資大、工期長,對城市污水處理影響也比較大。
鄒平眾興水務為此成立專項改造研討小組,自主進行技改創新。他們通過對氧化溝工藝進行大量實驗和數據收集,對原改造方案重新進行細致梳理和反復論證,借鑒行業經驗,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計改造方案,確定在保留“污水處理氧化溝工藝”的基礎上,增加內回流設施,調整曝氣區域和曝氣量,并成功進行了模擬實驗。
經過3個月的技改施工,3條氧化溝根據進水量情況依次完成自主改造。改造后,出水總氮較改造前平均降低約10毫克/升,總磷穩定在0.2-0.3毫克/升,達到了排放國標要求,污水處理能力每天可提高1萬-2萬噸,水質穩定達標,污水經過處理后更清澈了。
這套自主技改創新技術改造方案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處理的污水甚至達到飲用水的標準。青島理工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院長畢學軍等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高度評價該技改方案:“這次技術改造給企業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整個技改項目完工僅花費了300多萬元資金,比最初的技術改造方案節省技改投入1000余萬元。同時,技改項目完成后,每年可為企業節省運營成本約50萬元,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提升了企業的利潤率?!?/p>
“不善于持續創新的企業注定是沒有靈魂的企業,一個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注定是沒有脊梁的企業。”水發大廈辦公樓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欽的這句話被制作成醒目的標語,讓每個水發人都將“創新”理念銘記于心。
2019年11月8日,在水發跨過第一個10年的關鍵時刻,這家年輕的千億國企召開了第一次科技創新大會,圍繞落實科技創新工作進行了分析謀劃和安排部署,讓科技創新意識深入人心。
“會議的核心內容就是‘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唐建民告訴記者,為激發集團上下的科技創新熱情,強化科技創新動力,履行科技創新責任,集團初步構建了組織推進、管理制度、研發平臺、對外合作、梯次培育、轉化應用6個體系,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快速建立起了具有水發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
從2019年開始,水發集團便深入權屬企業中開展調研,了解困難和需求——水發環保、山東水投、水發興業、水發天源、水發建設……水發權屬的30余家企業中,都留下了集團領導和科技創新團隊的身影。
一年多來,水發集團廣泛調研權屬公司科技創新情況,摸清家底,通過科技創新進行項目立項,把研發費用歸集,實現了從集團到權屬公司到基層的協同管理,并在集團支持下投入2000萬元資金提升項目智慧化和無人化,推進項目高質量發展,在科技創新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調研過程中,為提升權屬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性,水發集團還印發了多個與科技、人才政策有關的手冊,明確獎懲機制。同時,在權屬企業中迅速建立起組織架構,明確技術對接專員,疏通了集團整體技術對接的可靠途徑。
“我們的科技創新工作可以說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體現了水發高速、高效的鮮明特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只要我們認準重視的事、積極推進的事,就一定能辦成,這也是水發的特色?!闭劶斑@些成果的取得,唐建民的語氣十分堅定。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后,水發集團認真學習貫徹會議精神,提出把科技創新“放在核心地位,作為戰略支撐”,以更高目標引領、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同時,確定了“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6個1”總體目標——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00家,主業板塊國家級研發平臺至少達到1個,專利數量年增加達到1000項,年度研發投入突破10億元,引進培養科技領軍人才達到100名,人均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
為達成以上目標,水發集團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分解落實責任,要求所有一級權屬企業都要實現高新技術企業零的突破;二是加強考核激勵,對工作突出的員工給予專項表彰獎勵;三是完善創新機制,加快改革科研人員報酬、晉升、容錯等方面機制;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大力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等群眾性創新活動;五是健全創新體系,加快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創新前沿布局研發機構。
當前,水發集團正處在由轉型發展向創新發展加速邁進的關鍵時期,以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唐建民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以下建議:從產業發展遭遇的瓶頸、發現的問題入手,反向思考如何加強科研與創新;通過加強科技研究和產業發展的交叉融合,催生創新火種,培育創新人才;創新一定要有“放長線、釣大魚”的思維,踏踏實實、心無旁騖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