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
本刊訊 “‘十四五’期間,小清河沿線港口群建設將完成一期規劃投資并確保與復航工程同步投入運營。一期總投資38.66億元,開發建設5個港口,分別是濟南港主城港區、章丘港區,淄博港高青花溝作業區、桓臺荊家作業區,濱州港博興湖濱作業區,共建設生產性泊位32個,2022年底前建成投產。”3月9日,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海洋集團負責人介紹了小清河沿線港口群建設運營情況。
小清河復航及其配套項目一直廣受關注,不僅是汛期重要行洪泄洪通道,還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小清河沿岸分布著大批鋁業、鋼鐵、造紙、化工等重頭企業,而水運與公路和鐵路運輸相比有著成本低、污染少、生態環保等優勢。小清河復航工程建成后,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防洪減災能力,還將成為貫穿山東省中部經濟走廊的一條內河水運大通道和山東第一條海河直達的高等級水運通道,對推進沿岸城市乃至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山東海洋集團將致力于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船閘、河海直達船的深度融合,打造“節能環保、安全可靠、智能協同”的小清河航運新格局,將通過搭建物流信息云平臺,最終形成“港、航、閘、船、貨”內河運輸五要素集成、一體化管控的高效經濟物流體系。
在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整體物流解決方案、“港產城”聯動發展等方面,山東海洋集團將采取一系列舉措,深挖釋放這條黃金水道的潛力。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建設以濟南港為核心的小清河智慧港口群,集成5G、北斗、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作業設備自動化、數據信息可視化、生產管理智能化的“自動化碼頭”。同步構建以電能、LNG等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使用體系,以倉庫為主的倉儲運輸作業體系,樹立內河港航“散改集”封閉倉儲運輸樣本,建設環境友好型港口。

濟南港主城港區效果圖
此外,山東海洋集團與武漢理工大學深度合作,研發適應小清河航運的專用船型,兼顧載重量、運輸成本、綠色環保等多方設計因素。船長88米,船寬15.8米,型深5.75米,設計吃水3.3米,設計航速10.0節,最大載重量3000噸,可載箱148TEU。采用LNG和鋰電池雙燃料主機的氣電混合動力系統,可實現低噪音、零排放航行。依托上百艘規模的河海直達船隊,開通“濟南-龍口”流水式發船航線,可為企業實現便利化、定制化服務。
未來小清河投入運營后,將充分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帶動作用,吸引對大宗原材料依賴性強的產業以及外向型企業進入港口輻射園區,匯聚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形成集聚效應,提升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廣度和深度,最終形成以港口引產業、以產業聚集優化城市產業布局的新態勢,實現港口、產業、城市高效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