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章 揚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 于雙文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袁 媛
城市產業結構與政策調整及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對我國現代城市發展提出新的時代要求,網絡化、數據化也正沖擊著國內外城市結構,傳統工業遺產逐漸從歷史發展進程中退讓出來,其處理形式和結果深刻影響城市空間格局。自2006年《無錫建議》引發國內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熱潮,截至2019年共兩批200處工業遺產被列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成為追求城市內生增長的新方式。作為我國傳統工業城市的代表,株洲市工業企業遍布城市各大空間,主城區也不乏其身影,工業文化已成為株洲市最突出的印記,華銀火電廠是該城市老牌工業之一,位于城市中心區域,應城市發展要求已有計劃搬遷至中心城外圍地區,原工業遺產更新再利用有利于緩解中心城區用地發展受限問題,優化城市用地結構,提升城市空間內在品質。
工業遺產是指城市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留存的物質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巴拉憲章》為文物建筑尋找“改造性再利用”的方式得到廣泛重視[1],“改造性再利用”也在工業遺產更新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關鍵在于賦予歷史建筑新的意義和功能,并最大限度保留與再現歷史痕跡。作為民族工業發祥的見證,工業建筑凝聚了民族感情和歷史印記;作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廠區,這些歷史建筑是幾代產業工人和附近居民的集體記憶所在[2]。工業遺產獨特的場所精神來源于建筑、設施、工業材料等,在規劃設計時應重視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歷史特色,營造“有記憶”的場所,重現遺產魅力。
工業遺產更新源于工業起步較快的西方發達國家,而德國工業4.0理念的提出也暗示著傳統工業退出、轉型加速運行,現有工業遺產更新涉及經濟利益、景觀設計、混合開發等研究視角,以城市發展理論探析工業遺產更新策略,通過對工業遺產更新實踐的分析,探討具有可行性和啟示性的更新途徑與方法[3-10]。當前國內外工業遺產更新實踐可歸納為兩類,即公益性和盈利性,其中公益性更新模式主要有博物館和主題公園兩種形式;盈利性更新模式則包含商業服務開發和創意生產集群,二者的區別在于對工業遺產在城市或地區發展中的區位和功能定義不同,通過分析工業遺產特點和區域所承擔的功能,探索綜合效益最優的更新利用途徑。株洲市工業發展由來已久,工業文化已成為城市的象征,華銀火電廠更新改造如同城市文化延續和創新的一個縮影,文化傳承視角下的工業遺產更新可彰顯城市特色文化氛圍,工業遺產更新強調經濟發展與文化延續的結合可實現歷史記憶與未來發展的和諧。
株洲市是我國典型的工業城市,株洲華銀火電廠始建于1955年,為我國“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2003年底并網發電,廠區用地東西長約750m,南北寬約550m,總用地面積約41hm2。
2.1.1 區位交通得天獨厚,地域風貌獨具特色
華銀火電廠位于株洲市石峰區,距河東核心區、石峰核心區、河西核心區較近,區位優越。電廠緊鄰城市主干道和若干次干道,由建設北路、沿江北路及若干支路圍合而成,建設北路南至河東核心區,北接時代大道,沿江北路貫通東西,接壤濱江風光帶,地塊東部毗鄰建材市場,業務、人流往來頻繁,也為更新過后的地塊運營發展注入動力(見圖1)。地塊南臨湘江,靠近白石港灣流域,有利于創造濱水景觀;周邊有石峰公園、天鵝湖公園等生態公園,生態環境良好(見圖2)。地塊內部保存有良好的生態綠地和文化建筑,但地塊周邊湘江沿岸尚未合理開發利用,缺乏公共開放空間,道路交通組織混雜,建筑物年久失修,如何在現代價值挖掘中充分保留其“歷史痕跡”,延續歷史價值和意義,在同類改造中脫穎而出值得思考,更新過程中應保障基地與四周生態環境相協調,并適當融入人文、自然生態等元素。

圖1 株洲華銀火電廠外部交通

圖2 株洲華銀火電廠外部環境
2.1.2 遺產內部要素質量參差不齊,生態優勢明顯
地塊中部為該廠主要生產區,以工業建(構)筑物及配套住宅為主,對其建筑進行質量評估可分為4類:①特征建(構)筑物、煙囪和傳統裝置;②質量較好的熱電廠部分廠房;③質量一般的部分商業、檢修用房、倉儲用房及配套住宅等;④質量較差的零散廠房。廠區主要分為生產區、倉儲及檢修區、辦公區、配套居住區4個功能區,多以道路為聯系媒介,空間表現僵硬且呆板,缺乏連續性(見圖3,4)。火電廠西南部保留大面積生態預留樹林,作為該廠最突出的資源優勢,結合周邊生態資源構建山水城生態格局,因而在該工業遺產更新利用過程中需重點挖掘其內涵價值;地塊內工業設施多數保存良好,具有特征明顯的煙囪、煤棚等傳統工業代表性建筑,有著豐富的工業文化印跡和濃厚的工業文化積淀。

圖3 株洲華銀火電廠內部功能

圖4 株洲華銀火電廠內部要素
2.2.1 對接城市戰略,融入空間格局
根據《株洲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2016—2030)》,株洲將打造“十大公園”,從空間分布來看,十大公園呈環狀遍布于城市中部地區,此工業遺產位于公園環的中心位置,保持遺產原有特色又不失創新,既可突出傳統工業遺產的現代價值又能挖掘地塊本原的生態價值,對接城市發展戰略。湘江株洲段是湖南省內最長、保存現狀較好的一段,但利用程度和效率還很低,城市中湘江周邊僅有石峰公園、神農城及籌備的中楓溪生態新城等地塊開發前景較好,但相距較遠、缺乏聯系等問題導致地塊各自孤立,依托湘江打造的自然風光、商業生活、商務辦公等空間形成割裂局面,遺產生態公園將成為自然與社會聯系的媒介空間,以生態和文化作為連接城市歷史、創新發展與市民生活關聯的主要因素,構建湘江株洲段生態、文化、生活及商務四維空間格局。
2.2.2 延續歷史記憶,增添創新活力
火電廠遺產是株洲工業文明的代表,更新改造須秉持傳承城市工業歷史記憶的使命原則和“新舊互動”的主導思想。延續“舊”記憶,保留具有明顯工業痕跡、保存現狀較好的代表性建(構)筑物(見圖5),如煙囪、運輸通道和辦公樓等,有特征且適宜改造的建筑物,如大空間廠房、汽機房等,充分利用現狀綠地,整合自然資源,減少工程量;增添“新”活力,更新、改造原遺產建筑,強調建筑立面的保護利用,煙囪外部適度加建景觀裝飾,使其形體更新穎;煤棚內部進行結構改造、功能更新,打造文化演藝中心,在保持原主要支撐構造的基礎上進行內部空間劃定,設文化展示廳、藝術演示館和商業休閑服務中心;汽機房和鍋爐房改造為工業博物館、展覽館。尊重工業遺產環境、盡量不破壞場地自然和人文環境,以藝術性的眼光和手段進行遺產更新,實現保留舊建筑與新形式、舊遺產與新功能、舊工業空間與新城市功能空間的互動,以激發昔日工業遺產新生活力。

圖5 更新改造示意
2.2.3 賦予城市功能,挖掘復合潛力
株洲正處于產業轉型、五位一體發展理念深化落實階段,傳統開發模式無法滿足新時代城市發展建設需求,結合分析該遺產在城市中所處的區位及在城市發展軸上需要的節點,以建設一個可體驗典型工業城市發展歷史變遷的絕佳場所為目標,提出遺產更新以工業遺跡為基底,順應城市整體功能布局,融入區域發展格局,遵循復合開發理念。火電廠更新改造功能上需注重其獨特性、差異性特點的選取,著重打造特色開發引爆項目,如工業文化主題博物館、城市工業文明中心等,承辦湘江文化藝術展、株洲文化節等活動,打造城市文化高地,帶動周邊區域相關產業發展,吸納一批創新產業、藝術產業,如藝術、設計工作室等,不僅能提高地塊經濟產出,而且可豐富其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形成創意產業聚集區,以工業遺產復合開發構筑城市文化地標,并配以生態游憩園、商旅活動中心等功能區塊,科學制定更新開發層次和比例,合理控制各功能建筑占地配比,實現地塊綜合效益最大化,從而提升地塊職能高度,激活地塊新時代功能。
2.2.4 營造“三生空間”格局,梳理實體空間肌理
遺產更新要重視生態、生活、生產空間格局的打造,以生態資源和工業文化為載體,實現生態與生產空間的配合,并輔以配套的生活空間(見圖6)。遺產更新空間橫向加強與石峰公園生態景觀的聯系,縱向深化與湘江濱水景觀的互動,在沿江風光帶上打造點狀積聚城市開放空間和地標建筑,構建“山城水”空間景觀走廊,借助遺產濃厚的工業文化氣韻催化、沉淀更具活力的開放空間,從而深化生態空間層次;以文化為基礎,地塊西部設立文創空間,即創意產業空間,通過良好生態環境、地租及稅務優惠政策,吸引創意工坊、藝術企業和創新研發企業等加入,充實地塊文化藝術氛圍,增強城市綜合創意研發能力;地塊東部有著優質的建筑與交通基礎,而且處于遺產核心開放空間與城市建材市場之間,適合商業辦公空間的形成,其底部改造為匯聚商業、休閑、餐飲、娛樂、住宿等功能的商服綜合體,結合地塊北部生活小區建設,實現區域基礎經濟效益提升。

圖6 空間更新策略
工業遺產更新不能照搬模式,需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工業遺產是城市的特殊印記,是工業城市獨有且充滿歷史記憶的符號,切不可完全抹滅。株洲市工業遺產更新利用秉持對城市發展史尊重的態度,謹慎科學是唯一標準。橫向與縱向分析該遺產所處地位、需要承擔的責任及需要實現的功能,提出相應的更新利用策略。目前提出的策略尚不完善,未進行更新時序和經濟問題的探討,需在后續工作中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