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星,蔣 智
(1.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20;2.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重慶 401121)
自然環境要素是形成城市形態的物質基礎,如山林、湖泊、河流構成城市大的空間框架。重慶作為我國最大的山地城市,其中心城區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地帶,山水相映、坐擁兩江,并被縱橫南北的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和明月山4條山脈分割,集“山城”和“江城”為一體。中心城區總體呈現“一島”“兩江”“三谷”“四脈”的自然山水格局。山巒疊嶂,高程起伏變化大,由此形成了大疏大密、大開大合的城市空間形態。“兩江”指長江與嘉陵江,具有供水、交通運輸、排澇泄洪等功能,兩江四岸大多處于丘陵地帶,海拔高程多為160~400m,沿岸山巒起伏,地形地貌復雜多變。重慶屬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兩江四岸濱水空間背山面水地勢優越,景觀視線較為開闊,呈現多個高差不同的景觀層次互相交錯的特色,具有江面線、岸線、濱江道路線、臨江建筑近景輪廓線、建筑遠景輪廓線、山體近景輪廓線、山體遠景輪廓線和天際線等8個層次的立體輪廓線。同時,受水位消落和水體侵蝕影響,水際線與陸域形態往往呈現曲折凹凸的變化,道路高差較大,提供仰視和俯視的不同感受。隨著水位的季節性漲落,在同一斷面上具有景觀豐富(靜態景觀、動態景觀)和活動豐富性(濱水活動、陸地活動),形成多樣化的濱江形態。重慶的自然環境要素空間尺度大、尺度感知震撼,形成了濱江山地城市的基底(見圖1)。

圖1 中心城區自然環境條件
城市的人工要素主要指人為創造出來的城市空間形態與景觀環境,包括城市道路系統、街道空間、建筑、景觀等。從調研來看,重慶長江北岸濱江空間界面的人工要素包括濱江路、堤岸、臺階、濱江廣場和碼頭等。通過現場調查,從朝天門大橋至魚洞大橋北,全長35.3km,港口碼頭沿線占比最大,為34.3%。整體來看,沿線港口碼頭林立,生產性碼頭居及堆料多,對整體風貌影響很大,休閑性碼頭整體檔次和風格有待提升。碼頭空間形式單一,親水區域可達性不佳,親水空間未得到充分利用,如磁器口碼頭和大溪溝碼頭植物雜亂,景觀元素單調乏味。對外交通聯系不足,到達碼頭需要繞行。分級護岸占全線的14.5%,主要有3段,分布于重慶長江大橋段、菜園壩大橋段、鵝公巖大橋段。整體上,分級護岸景觀風格不統一,平臺上磚石剝落,植被雜草叢生,缺乏維護管理,部分堤岸經久未修,野生植物已對堤岸防護產生了一定的生物破壞,影響堤岸的穩定性。
城市的人文底蘊是一座城市構成氣質和外部空間的重要因素。深厚的人文要素是城市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人類學意義的識別系統,包括地方語言文字、歷史事件、社會風俗等。重慶作為嘉陵江流域最大的城市,源遠流長的巴渝文化作為重慶文化的歷史根脈,與抗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共同奠定了重慶城市的底蘊,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區域文化形態。同時,重慶人民的風俗習慣形成了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寶貴財富。沿岸人文薈萃、勝跡眾多,是城市歷史的最好見證,長濱路—九濱路—大濱路段具備從清代、民國到近現代的眾多歷史文化遺脈,其中,渝中區涵蓋眾多歷史遺跡,九龍半島大渡口有以重鋼為核心的工業遺址,大濱路段有寺廟、古鎮等歷史文化,整體包含開埠文化、宗教文化、工業文化、移民文化和抗戰遺址文化等,均為具有觀賞和商業多重功能的歷史文化空間。但存在資源利用率低、工業遺址未進行保護與利用、缺乏宣傳推廣、文物破舊無維護急需修繕提升和資源保護、孤島化串聯性弱等問題。
中心城區長江北岸濱江空間跨越渝中、大渡口、九龍坡等多個行政區(見圖2),濱江路貫穿全線,并緊臨水域,導致濱水空間狹長不連貫。規劃上,缺乏從景觀、生態、文化等角度對沿岸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濱水公共空間各成一派,也缺乏與城市空間的整體聯系,已建成的濱水公共空間數量少、環境品質不高。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公園較少。大部分公共空間均位于濱江路內側,與長江沒有直接的聯系,親水性差,相互之間更缺乏有效聯系。局部段建成的線性濱江休閑廊道品質不高,缺乏生活休閑功能。配套功能建設尚不完善,沿線座椅、垃圾桶、直飲水、公廁、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不足,較少預留供市民駐足、休憩的空間。此外,由于濱江路面距常水位約20m,橋下空間破敗、植被退化嚴重,利用率低,大部分作為倉儲、物流及停車或連接碼頭使用,部分為荒廢用地,而且沿江處有生活污染性垃圾,成為城市管理的死角,加上缺乏維護管理,存在安全憂患,缺乏可供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無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休閑娛樂需求。岸線以防洪墻、防洪路堤以及高架橋硬質形式為主,濱水岸線景觀層次和形態略顯呆板生硬,缺乏層次感和趣味性,無法吸引大量人群,造成濱水空間消極發展,濱江空間品質有待提高。

圖2 中心城區長江北岸濱江空間
整合濱江空間景觀資源,濱水空間規劃建設與城市的規劃建設是多元整體的,主要體現在空間(城市肌理)和時間(歷史文脈)2個方面的整體空間體系。城市肌理與歷史文脈集中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形態,城市濱水空間建設應保持城市肌理和歷史文脈的延續性,秉承整體性原則,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濱水空間景觀體系。協調濱水區與周邊區域的融合,與城市空間、時間(歷史文化)相融,具體指城市肌理、功能、區域發展、交通系統、地域文化等。
沿岸形成5類山-水-城融合的風貌區,包括都市風情風貌區、生態宜居風貌區、工業創新風貌區、文化傳承風貌區和山城融合風貌區。全線構建七大主題核心增長極,利用連續公共空間,如濱水公園、慢步系統(見圖3)、濱水節日廣場、現代游樂、休閑商業等沿濱水帶布置,創造連續的近水空間,以保證濱水區的共享性。同時,構建4類休閑文化主題環線,分別是“文化尋蹤線”“生態自然體驗線”“藝術探秘線”“江灘水岸游賞線”。將兩江四岸打造成為縫合重慶的多元、包容、世界級的城市中心,將擁有安全、吸引人的公園空間和活動場所,人們將在這里聚集并構建一個充滿人文關懷、學習和可參與的可持續城市景觀系統。在這里,城市的文化和歷史得到延續,而每一個時刻都會成為人們重要的記憶。

圖3 長江北岸慢行步道
濱江交通規劃設置了7個鐵路公交化車站,其中3個為樞紐站;在渝中區增設大巴接駁游線1條,共4個站點;在釣魚嘴增設小火車環線1條,共4個站點;提升長江沿線客運碼頭2個;改造4個貨運碼頭為客運碼頭。同時,通過構建連續貫通的慢行系統,縫合城市,讓“步行”重回濱江。全線打通52個斷點,增設13處架空步道和6處垂直電梯,打造連續公共交通系統,充分利用現有的河道和公園、路網等,在設計規劃新的路網形態時充分考慮原來的城市路網,提升現狀人行天橋4處、新增12處,地下通道新增6處(見圖4)。

圖4 復合空間設計
通過構建平面、立面及時空復合的方式,創造不同近水方式的濱江空間。時空復合指的是時間和空間上帶來的形態及功能影響。首先需要詳細分析長江兩岸濱水空間形態,了解其與腹地區域空間的聯系,通過景觀要素與空間結構的有機結合,促進濱水空間結構的復合多樣性。在平面的復合上,主要是不同空間功能的復合,從局部景觀控制角度來考慮,包括將活動空間和綠化空間有機結合,兼顧人工環境與自然生態效益。重慶作為典型的山地城市,立面的復合方式尤為重要,主要是不同高程空間的復合,在立面復合上具有明顯的特征和體驗,如城市眺望空間、臨水架空棧道和平臺等可形成人群活動的空間。在具體設計中,可利用山地的自然坡地、堤壩或濱江路的高差創造不同高度的濱水空間體驗,如獵人角公園項目,將濱水的眺望臺利用高差建立了不同層高度的復合空間,利用長江消落帶水位變化對消落帶空間帶來的觀光效果,創造不同的景觀感受和活動體驗。
山地濱水空間因其區位特殊性、資源稀缺性及功能和用地多樣性,對山地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的城市建設潮流中,消費代替生產成為城市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許多濱水城市或地區意識到高品質濱水空間對城市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并以濱水空間的復興為契機,持續進行濱水空間更新和開發。濱水空間開始作為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和人們體驗城市生活、開展戶外休閑活動的空間載體,與城市地位、競爭力和形象聯系在一起。通過重新發揮濱水空間的積極作用與效應,推動整個城市的發展,可取得良好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