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 本文對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的第3課《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進行了教學片斷分析,從創設情境,聚焦問題;探究運動的物體有慣性;探究靜止的物體有慣性;聯系生活,實際應用這4個環節展開。
關鍵詞? 物體的運動?? 教學片斷? 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21
Analysis of Teaching Fragments of
“Changing the Movement State of Objects”
WANG Qian
(Hubin Beilu Primary School, Dezhou, Shandong 2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fragments of lesson 3 "changing the movement state of objects" in unit 3 "movement of an object" in Volume 1 of Grade 6, from four aspects: creating situations, focusing on problems; exploring the inertia of moving objects; exploring the inertia of static objects; connecting with lif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the movement of objects; teaching fragments; analysis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是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的第3課。本課主要按四個環節展開:創設情境,聚焦問題;探究運動的物體有慣性;探究靜止的物體有慣性;聯系生活,實際應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分組實驗、匯報交流的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創設情境,聚焦問題
師:(展示圖片:乘客乘坐汽車時突然剎車)大家外出乘坐汽車時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汽車緊急剎車時,會出現什么狀況?
生:乘客的身體會向前傾。
師: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對于這一現象,同學們有什么問題?
生:乘客的身體為什么會向前傾?
師:大家先來猜一猜為什么會這樣?
生:由于慣性。
生:乘客開始運動,后來還保持運動狀態。
設計意圖:教師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聚焦問題。學生都有乘坐汽車的經驗,通過交流當汽車突然剎車時,自己在車上的反應,發現問題“汽車急剎車時乘客的身體為什么會向前傾”,并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相應的假設,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
探究運動的物體有慣性
師:我們平常所說的“靜止和運動”,習慣上以地面為參照物,這時參照物可以省略不提。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汽車和乘客的運動狀態。在汽車突然剎車時,誰的運動狀態改變了?
生:汽車,由運動變為靜止。
師:那么,乘客的運動狀態是怎樣的?
生:開始是運動的,改變后還是運動的。
師:也就是運動的物體還能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下面我們通過實驗再來仔細觀察,模擬行駛的汽車遇到障礙物時的情景,觀察當汽車改變運動狀態時,車上的物體是否依然保持了它原來的運動狀態。(出示實驗材料:小車、木塊、障礙物。)誰能說說這個實驗怎樣做?
生:將木塊放在小車上,障礙物放在小車運動的正前方,推動小車,讓它以較快的速度撞向障礙物。
師:在做實驗前,我們來思考一下,做實驗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問題嗎?
生:我們研究的是行駛的汽車,它開始的狀態是運動的。
生:汽車以較快的速度撞擊。
生:認真觀察現象,填寫實驗記錄單。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于學生對慣性這一內容很難理解,因此教師把它分解成兩部分來研究。先研究“運動的物體保持它原來的運動狀態”,再研究“靜止的物體保持它原來的靜止狀態”,最后綜合這兩個方面,得出慣性是“物體具有保持它原來運動或靜止狀態的屬性”這一結論。這樣設計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條理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在探究“運動的物體有慣性”這一內容時,通過模擬實驗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實驗前對兩個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分析、明確實驗中注意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規范的實驗操作,實驗后及時整理實驗材料,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師在設計實驗記錄單時,加上了“分析”一欄,讓學生分析改變的對象“汽車”和研究的對象“木塊”在改變前、后的運動狀態。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發現:在汽車改變運動狀態后,木塊依然保持了原來的運動狀態。這樣設計將復雜的內容具體化,有助于學生理解這一部分知識,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靜止的物體有慣性
師:靜止的物體能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嗎?
生:能。
師:請大家小組討論,怎樣來驗證我們的猜想?
(教師出示實驗材料:小車、木塊、棋子、尺子。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師:誰能說說實驗設計的方案?
生:把幾個棋子摞起來,用尺子擊打其中的一個棋子。
師:這一方法改變了誰的運動狀態?
生:被擊打的棋子由靜止變為運動。
師:我們來觀察其他棋子的變化。(演示用尺子擊打棋子的實驗。)同學們想想這個實驗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生:在水平方向上快速擊打棋子。
師:其他小組還有別的實驗方法嗎?
生:把木塊放在小車上,突然拉動小車,觀察現象。
師:“突然”這個詞用得很好。小車的運動狀態由靜止變成運動,研究木塊運動狀態的變化。這兩種實驗方法都可以。
設計意圖:實驗前讓學生明確研究目標,觀察靜止的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后會有什么現象。這樣學生不但能和前面的學習內容“運動的物體有慣性”進行區分,而且對整個實驗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如在用“尺子擊棋子”的實驗時,改變了其中一個棋子的運動狀態,觀察其他棋子的變化;在“模擬汽車剛啟動”的實驗時,改變了小車的運動狀態,觀察木塊的變化。這兩個實驗中,兩個物體開始都是靜止的,其中一個物體改變了運動狀態,由靜止變為運動,觀察另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分組實驗,展示實驗記錄單,匯報實驗結果。)
生:我做了用尺子擊棋子的實驗,棋子落回了原處。我分析被擊打的棋子由靜止變為運動,上面的棋子開始靜止,后來靜止。
師:那為什么我們看到上面的棋子落下去了呢?
生:由于地心引力。
師:擊打后,上面的棋子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豎直落下。如果上面棋子的運動狀態是運動的話,它就不會豎直落下,而是落到了其他地方。也就是靜止的物體保持了原來的靜止狀態。
生:突然拉動小車,木塊向后倒。小車由靜止變為運動,木塊還是靜止。
師:我們一起來分析。把木塊分成上下兩部分,小車由靜止變為運動,木塊下部由于受到小車的摩擦隨著小車一起運動,木塊上部在改變后的瞬間是靜止的,所以木塊向后倒。總結前面兩類實驗,我們發現:物體具有保持它原來運動或靜止狀態的屬性,這種屬性叫作慣性。所有物體都具有慣性。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學生在認識“運動的物體有慣性”后,進一步認識“靜止的物體有慣性”,從而對靜止和運動的物體都具有慣性的特點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但是學生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覺:靜止的物體不能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研究對象在變化后的瞬間的運動狀態,這樣“靜止的物體保持了原來的靜止狀態”就分析出來了。
猜想是科學發現的前提條件。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想假設,再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設計實驗方案,集思廣益,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他們思維的發展。
聯系生活,實際應用
師:學習了慣性的知識,同學們再來解釋剛開始提出的問題:汽車急剎車時乘客的身體為什么會向前傾?
生:由于慣性,乘客的身體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會向前傾倒。
師:再來想一想,汽車剛啟動時,乘客的身體為什么會向后倒?
生:開始汽車和乘客是靜止的,剛啟動時,汽車由靜止變為運動,乘客的下身隨著汽車一起運動,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慣性,保持了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會向后倒。
設計意圖:在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時,分為“四步走”讓學生理解得更透徹:分析兩個物體開始的運動狀態;改變了誰的運動狀態;研究對象由于慣性,保持了它原來的靜止狀態還是運動狀態;造成了什么結果。這樣將復雜的內容條理化,幫助學生理清分析問題的思路,將保持了它原來的“靜止狀態”或“運動狀態”分析清楚,利用慣性分析現象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