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菂
縱觀近三年的歷史全國卷高考試題,概括(概述)類試題已成為命題重點,其通常出現在第41題的位置。2018 年歷史全國卷三套試題中,“概括(述)”設問的作答指令動詞出現 8 次;2019年歷史全國卷三套試題中出現 8次;2020年歷史全國卷三套試題中則出現13次。由此可見,隨著高考歷史試題難度的降低,概括能力的重要性愈加明顯,甚至到了“得概括者得歷史”的地步。本文將總結歷史概括類主觀題的基本做題方法,并以2020年歷史全國卷第41題為例做具體剖析,以期對考生有所幫助。
一、題型講解
歸納表格內容可知,歷史概括類主觀題的特點就是在設問中出現“概括”或者“概述”等詞,而具體的考查方向則主要為原因、措施、效果、變化、特點、異同等。其中,原因、措施、效果等設問難度較小,答案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信息得出;而變化、特點、異同等設問難度較大,答案需要在提煉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分類、歸納、總結。
二、方法提煉
1.以“回答問題”為概括的方向
概括是對信息的篩選與提煉,必須要有選擇性與導向性,概括的內容要以問題的設置為方向。傳統的歷史概括類主觀題的解題方法通常從材料入手,遵循先讀材料、再看設問的閱讀順序。這種方法耗時長、效率低,導致的直接后果是考生將材料反復閱讀后仍然不能捕捉材料的關鍵信息,無法確定材料的中心主旨。因此,合理的閱讀順序應是先讀設問,后讀材料。通過閱讀設問明確答題方向,嚴格區分“原因”“措施”“效果(作用)”“變化”“特點”“異同”等具體要求,然后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以此強化閱讀的針對性與目的性,并提高閱讀效率。
2.以“讀懂材料”為概括的基礎
讀懂材料的第一步是字詞理解。就近三年歷史全國卷的試題類型來看,歷史全國卷第41題不再出現大段原始史料文言文,閱讀難度明顯降低,因此材料中的字詞障礙較少。在閱讀時,考生要注意勾畫語句中的時間、人物、地點等關鍵信息。
讀懂材料的第二步是框架理解。歷史全國卷第41題多以兩段材料的形式呈現,每段材料的文字數量在200字左右。考生在閱讀時,要注意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轉折句和結論句,厘清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對材料進行合理分層。
讀懂材料的第三步是語境理解。這需要考生將卷面上的具體材料放置于宏觀的歷史語境之中,聯系材料描述內容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跳出材料讀材料,對材料進行深度理解。
字詞理解、框架理解和語境理解不僅是層層遞進的理解邏輯關系,在具體的閱讀行為中也是交錯推進的關系。
3.以“精準表述”為概括的成果
精準表述是概括的最后一環,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言簡意賅、提綱挈領地將提取的信息,用特定的歷史術語來予以濃縮和提煉。這看似抽象,實則可以具象化,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查看分值,明確答案要點數量。在歷史全國卷的閱卷標準中,要點數量與分值成正比。依據分值大小確定要點數量,是種科學的做題技巧。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考生應盡量多寫一至兩個要點,以避免因缺少要點而丟分。
第二步,書寫單個答案要點。文字的表述要準確使用應試語言和學科術語,切忌照抄材料原文和用不規范的口頭語言表述,更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具體的文字表述要達到以下要求:其一,簡潔性。舍掉一些重復的、冗余的話語,直至濃縮精簡到“不能再減”,再減就會丟要點的情形,達到所謂“少一個字而不明,多一個字而無用”的程度。其二,抽象性。好的概括應當使用抽象的語匯,它需要用特定的概念性術語詞匯對歷史現象來進行濃縮和提煉,而不需要面面俱到、惟妙惟肖地展現細節。比如,在概括某一歷史事物的變化趨勢時,考生不能定量描繪增減、進退的具體數額,而要使用“增多/減少”“變大/變小”“進化/退步”等趨勢性表述語。
第三步,遵循一定邏輯,書寫全部答案要點。在該步驟考生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與層次性。全面性是指每個答案要點都有明確的內涵,且要點與要點的內涵并不重復,因為重復的要點是無效的,分值只能按一個要點給。層次性是指各要點之間不僅內涵分明,還可以構成一個言之成理的話語序列(如果答案要點呈并列關系,則答案要點順序不分先后)。
三、技巧升煉
1.讀材料出處,挖掘隱藏信息。
考生在閱讀材料時,要明白材料出處也是重要的信息要素。一般來說,歷史全國卷第41題的材料出處通常會注明是哪部著作與哪個作者。如果是第一手史料,出處則隱藏著時代背景信息;如果是第二手史料,出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書寫立場與角度。總而言之,材料出處有時也藏有解決問題的重要“鑰匙”。
2.答案序號化,條理一目了然。
歷史全國卷概括類主觀題中,問題的設置往往會在一小題中出現多個小問,例如2020年歷史全國Ⅰ卷第41(1)題“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這里就需要考生解答“變化”和“原因”兩個小問。再如2020年歷史全國Ⅱ卷第41(1)題“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這里也需要考生解答“措施”和“效果”兩個小問。在解答此類問題時,考生如果將兩個小問題混在一起解答,閱卷老師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找到得分點,考生極容易因條理不清而丟分。因此,在解答時考生要注意答題格式,需要簡單標明問題,并在問題后運用序號對答案要點進行分隔,使閱卷老師一目了然。
四、例題研煉
例1【2020年全國Ⅰ卷41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
——摘編自劉德斌主編 《國際關系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10分)
【方法解析】
1.閱讀設問,明確“概括”的基本方向。
(1)本題包含兩個設問詞,即“變化”和“原因”。
變化是指事物在形態上或本質上產生新的狀況。作答模式為從……到……。
原因是指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其他事情發生的條件。作答模式有兩種:
從廣度上分為主觀原因(內因)和客觀原因(外因);
從深度上分為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2)答案來源為材料一和所學知識。
(3)本題分值為10分,初步預估分值分布為“變化”4分、“原因”6分,那么“變化”需要書寫至少2個答案要點,“原因”則需要書寫至少3個答案要點。
2.閱讀材料,夯實“概括”的基礎條件。
(1)勾畫時間信息“20世紀50年代”“1955年”“60年代”“70年代初”“1972年10月”。
(2)依據時間線索,厘清中國與民主德國、中國與聯邦德國的關系變化。
(3)材料中與“原因”相關的信息不多,主要為“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等,此小問的解答需要聯系所學知識。
3.精準表述,落實“概括”的最終成果。
根據材料,“變化”概述為:
①中國與民主德國從20世紀50年代的關系良好到20世紀60年代的關系下降;
②中國與聯邦德國從20世紀50年代的對立狀態到1955年的關系緩和,再到20世紀70年代正式建交,兩國關系升溫。
根據材料提示并聯系所學知識,“原因”概述為:
①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屬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而聯邦德國屬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處于對峙局面。
②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影響了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
③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影響了中國與聯邦德國的關系。
④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逐漸正常化,聯邦德國調整對華政策促使中國與聯邦德國正式建交,兩國關系升溫。
例2 【2020年全國Ⅱ卷41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屬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頻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隸巡撫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兩岸筑堤防系統。竣工后,康熙皇帝賜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黃河歲修、搶修之例辦理。”清廷設立永定河道,總理永定河事務,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內,下游浸溢、決口達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處減水壩,各減水壩下均開挖有減水引河。一段時期內不再洪水泛濫,但河道淤積嚴重,到清末已成“墻上筑夾墻行水”的形勢。
——據(清)《永定河續志》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
【方法解析】
1.閱讀設問,明確“概括”的基本方向。
(1)本題包含兩個設問詞,即“措施”和“效果”。
措施是針對具體問題應采取的具體辦法,作答模式可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歸納。
效果是指事物或行為、動作產生的有效結果。作答模式有三種:
從辯證看,有積極效果和消極效果;
從范圍看,有對內(如國內)效果和對外(如國際)效果;
從時間看,有直接效果和長遠效果。
(2)答案來源為材料一和所學知識。
(3)本題分值為10分,初步預估分值分布為“措施”6分、“效果”4分,那么“措施”需要書寫至少3個答案要點,“效果”則需要書寫至少2個答案要點。
2.閱讀材料,夯實“概括”的基礎條件。
(1)找出與“措施”相關的信息:“廷設立永定河道,總理永定河事務”“熙黃河歲修、搶修之例辦理”“直隸巡撫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兩岸筑堤防系統”“永定河修建17處水壩,各減水壩下均開挖有減水引河”。
(2)找出與“效果”相關的信息:“一段時期內不再洪水泛濫,但河道淤積嚴重,到清末已成‘墻上筑夾墻行水的形勢”。
3.精準表述,落實“概括”的最終成果。
根據材料,“措施”可概述為:
①設立專門機構;
②建立歲修、搶修制度;
③改修河道,筑堤束水;
④修建水壩和減水引河。
根據材料,“效果”可概述為:
①取得了一定成就,使洪水在一段時期內不再泛濫。
②河道淤泥嚴重,未能根治水患。
綜上,在解答歷史概括類主觀題時,考生切記要按照上述步驟展開,注意避開誤區,按照正確的解題技巧進行解答,在不斷訓練中提高解題技巧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從而順利拿取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