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充滿文物和知識的好地方,大家都喜歡去博物館看展覽,從那些古代藝術品當中,吸收知識養分,獲得思路靈感。博物館也是高雅、有情調的地方,能給每個參觀者帶來穿越時空、和古人交流的體驗。
在中國的博物館里有很多展品,比如,玉器、青銅器、書法、繪畫、古籍,還有古人用過的瓷器、家具、服裝,甚至武器裝備、車馬鞍轎等器具。看到這些古代藝術品的第一眼,我們會覺得太漂亮了、太精美了,這些都是了不得的“寶貝”。
我們的博物館過去總是告訴你:古人創造了什么。但是,它忘記告訴你幾件更重要的事情:古人為什么要創造這些藝術品?古代的藝術家,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創造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藝術瑰寶?這些文物又如何參與了古人在歷史中的活動,見證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如果知道了這些,面對它們你也許就不會再有一種無法觸摸的距離感了。它們在你眼中也就不再是一件件孤零零的藝術珍寶,一個個扁平化的對象,而真的成為歷史脈絡中生動、活躍的見證者了。
我們可能不會就某一件藝術品,談論它的制作技法(比如深雕還是淺刻),也不會奢談它的美學價值,更不會給出它的市場價值(這是博物館人眼中對待文物最拙劣的方式)。我們想要讓大家知道,這些博物館中的藝術品,首先是我們的先民在歷史上創造出來的“有用之物”。他們曾經使用過這些物品,通過交換這些物品,古人可以建立友誼、結成婚姻,推動人口的增長、文化的演變。只不過,它們中的一小部分,有幸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千百年仍得以保留下來,進入博物館里,讓更多的人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
只有將這些收入博物館的古老文化,還原到它們本來生長的社會環境之中,我們才有機會真正了解它們,并重新打開我們審視中國歷史脈絡的新視角。
人類學家研究物品的歷史時,不愿將其單純地視作“寶物”“珍品”,或是歷史名人的遺物,而更愿意將其還原為和每個人平等的、人類文明的證據。

(本文摘編自《博物館里的極簡中國史》,張經緯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
編輯 張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