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寧
仰望宇宙的無垠,慨嘆生命的絢爛,在智慧之詩中品味科學的浪漫。
2021年,當世界各國忙著接種疫苗時,大家都在期待新冠過后經濟的重振,生活再次步入正軌,幾乎沒有人愿意去考慮下一次災難何時到來。“但是,如果人們再不立即行動,以應對新冠的合作精神應對氣候變化,那么它帶來的惡劣影響,比起新冠疫情將有過之而無不及——幾十年內,每年因氣候變化影響導致的死亡人數或將是2020年新冠死亡人數的近三倍,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新冠疫情每10年就卷土重來一次。”蓋茨基金會CEO馬克·蘇斯曼表示,“為了在未來幾年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惡劣影響,全球需要在205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至凈零排放。鑒于目前世界每年排放約510億噸溫室氣體,這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艱巨的任務。”
如果按照經濟發達程度來為碳排量排序,全球較富的一半國家提供了86%的排放量,而較窮的另一半國家總和也只有14%。德國的人均排放量是印度的五倍多,美國人不到3天的排放量就等于尼日利亞人一年的總和。然而,由于經濟結構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響,那些排量較小的國家卻因為氣候變化遭受了最沉重的打擊。根據非營利組織Germanwatch的調查結果,在2000年至2019年期間,全世界共發生了約1.1萬次極端氣象災害,導致了160個國家和地區近47.5萬人喪生,造成了近2.5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對于依賴農業的地區來說,氣候劇變可能導致系統性的經濟崩潰,由此引發的糧食危機、暴力沖突、生態惡化、難民等一系列后果,正在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
自工業革命至今,人類已經往大氣層中排放了超過1.5萬億噸的二氧化碳,并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的排放量還在穩步遞增。據統計,2019年370億噸的碳排量比2000年高出了50%,幾乎是50年前的三倍。近年來我們越發頻繁地看到這樣的新聞:北極熱浪成為常態、冰川融化每年都在突破紀錄、極地動物被迫流浪。盡管在觀看此類新聞時大家總會扼腕嘆息,但由于事發地過于遙遠,很難與當下生活發生直接的聯系,人們往往只會“報以同情”而并非對自身的未來產生危機感。不過,如果我們以地球的時間軸來觀察生命數次沉浮的歷史,就會發現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正在落下。
在生命出現至今的30多億年中,至少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最為人熟知的是第三次的二疊紀大滅絕以及第五次的白堊紀恐龍大滅絕。在2.5億年前發生的二疊紀大滅絕中,地球板塊活動引起了火山和地震的集中爆發,釋放出的巨量二氧化碳造成溫度快速上升,殺死了70%的陸地生物和超過95%的海洋生物,是幾次物種大滅絕中最為慘烈的一次。而根據科學家觀測,二氧化碳在多次物種大滅絕中都扮演了關鍵角色。此外,盡管歷史上所有的物種大滅絕都有幸存者,但那些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初恐龍走下地球霸主地位,很難出現哺乳動物的繁盛,人類的崛起也無從談起。
在今天,由于人類制造工具的能力呈現指數級上升,我們改變自然環境的速度也相應加劇。大量研究顯示,在人類作為地球霸主的當下,很多生物的滅絕率高于自然生態滅絕率的幾百至幾千倍,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被拉開序幕。如果我們不能阻止“人類紀”重演大滅絕的歷史,或許在人類消失后,某種小型生物會拿下接力棒,繼續開創屬于它們的時代。也就是說,在“保護地球”的口號下,我們呵護的終極目標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大自然,而是自己。
解決溫室效應,尋找清潔能源是首要任務,但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和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后,很多人開始“談核色變”。然而如果計算產出每能量單位造成的死亡人數,我們會發現燃燒煤或石油等化石能源造成的殺傷力是其他清潔能源的數百倍甚至上千倍。燃燒化石釋放出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氣體,造成的空氣污染在諸多種環境污染中最為致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室外空氣污染每年可導致近400萬人死亡,而且由于此種空氣污染是逐漸加重的,容易被習慣、被忽視。在與核電比較時,人們更容易關注核電事故的觸目驚心,而對日常污染的損害習以為常。
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因為效率較低,在當下世界的能源結構中占比很低。水能雖然被大力提倡,但由于諸多限制也很難覆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所以很多核能源的支持者認為,除非可再生能源能夠完全滿足人類的需求,目前暫時儲存核廢料比吸入有毒氣體和導致急劇的氣候變化更安全。
為了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讓各國聯起手來共同遏阻全球變暖趨勢,2016年4月《巴黎協定》在紐約簽署,現在已擁有195個簽署國,是聯合國覆蓋最多國家的協定之一。然而這項協定并沒有強制約束力,主要依靠各國自主推動。發達國家強調他們在減排上已經做出的貢獻。而發展中國家認為,發達國家的繁榮本身就建立在無節制的歷史排放上,現在要求別人減緩工業化,其心可誅。盡管各國爭論不休,但氣候變化始終是一個全球問題,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正和博弈的方法是,讓更富有的國家加快速度發展低成本、低碳排量的科技,將清潔能源推廣到相對貧窮的國家,共渡難關。
近年來,各類媒體對低碳生活的呼吁早已鋪天蓋地,但作為個體想要抵擋住便捷的誘惑與慣性,總是比想象中更加困難。哪怕沉痛的代價在逼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僥幸心理依然擁有巨大的市場。當下一部分人對自然資源的揮霍,在未來人類的眼中,恐怕如同我們看原始人茹毛飲血一樣野蠻。也許,唯有每個人在每一次面對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時,都要提醒自己:如果此刻得過且過,洪水便會在我們還活著的那天到來。

溫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