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陌

2021年5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一周年。回看這一年實踐,垃圾分類工作在北京初見成效。
據相關部門統計,截至2021年1月份,北京廚余垃圾總體分出量為6109噸/日,其中家庭4245噸/日,餐飲單位1861噸/日。條例實施前為309噸/日,分出量增長了12.7倍,分出率達到21.78%。截至2021年2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其他垃圾在減量——全市進入末端處理的其他垃圾僅有1.53噸/日,同比下降近35%。
而這背后,是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2月北京市召開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副局長溫天武介紹,自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全市城管執法部門共檢查生活垃圾分類主體責任單位73.24萬家次,存在問題率為2.59%。另北京市商務局二級巡視員丁劍華介紹,北京實施垃圾分類后,北京市商務局牽頭研究制定了《社會餐飲門店制止餐飲浪費踐行“光盤行動”指引》。據統計,2020年8月至12月北京市社會正餐企業廚余垃圾產出量較上年度同期相比減少了約30%。其間,為垃圾分類,僅“桶前值守項目”,北京市就啟用志愿者隊伍37.7萬人次,服務時長352萬小時。
回顧這一年,北京垃圾分類的實踐,還是有其“北京模式”的特點。
早在1957年,據《北京日報》報道,北京市當時的一項工作是全市城區要全面實施垃圾分類收集。當年,垃圾分類比較簡單,很多垃圾都是可以再利用的。于是,北京市以“廢品回收”為特色的垃圾分類,甚至引發了國際社會關注。
2000年,住建部確定北京等8座城市試點垃圾分類,開始“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兩分法垃圾分類的推廣。同年,北京申奧成功,使得“垃圾分類”進入政府主導層面。
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確定垃圾分類工作基本原則——“全程管理、系統銜接、科學分類、適應處理”。按照大類粗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三類。這是北京市垃圾處理的綱領性文件。這個時期,北京的垃圾處理工藝經從原來簡單的衛生填埋,向生化處理、焚燒發電、衛生填埋三種處理方式轉化。
2010—2016年,北京將垃圾分類系統建設列入“十二五”規劃中,在3759個小區開展了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工作,覆蓋到有物業管理的80%小區,覆蓋人口800萬人以上。戶用分類垃圾桶400多萬套,社區分類投放站5萬余個,廚余垃圾專用運輸車輛1100余輛,組建“綠袖標”垃圾分類指導隊伍2萬余人。東城區、房山區被住房城鄉建設等五部委評為全國垃圾分類首批示范城(區)。
2011年11月18日北京市頒布出臺了國內首部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為建立本市生活垃圾管理的長效機制,建立生態循環可持續的垃圾處理系統,切實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提供了法制保障。
2017年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針對《條例》執行情況的執法檢查工作,2018年市政府相關部門又針對執法檢查審議的意見展開了調研工作。同年,市政府出臺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三年行動計劃》。在2019年市人大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于大力促進源頭減量,強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議案辦理的情況報告》,要求通過立法來明確分類投放是垃圾產生者的基本責任和義務。
在2019年7月正式啟動了《條例》的修訂工作。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作為草案的起草單位成立了修法工作小組。組織召開和參與了60多次專題討論會、座談會,并通過書面征求意見的方式就條例修訂的主要制度設計和條款內容,多次征求相關部門、各區城市管理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的意見。同時,工作小組進行了文獻梳理,對比了國內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近期出臺的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法規,吸收了國內外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先進做法,草擬了《條例》的修訂說明和條例修訂的主要條款。
同時,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于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13日,就草案送審稿向社會開展了為期30天的公開征集意見。共收到了多達376條,96%的公眾是同意進行修法,并認可修法的目的和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就普及分類知識,明晰分類標準,提高分類投放的便利性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
經過4個多月的集中調研,和征求意見、反復論證一系列的過程,《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修正案》于2019年12月27日經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正式表決通過,并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實施。
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北京市采取“大分流、小分類”的模式。以行業為“軸”建立大分流,以業態為“經”進行小分類。居住區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辦公場所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公共場所分為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在名稱上,北京采用了新國家標準名稱“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類。這在網絡上被大家盛贊。從名稱上一目了然,解決了被很多網友吐槽的“搞不懂干濕垃圾是什么”的問題。
北京市也吸收了其他城市經驗,譬如,在垃圾分類中建立“綠色賬戶”的“激勵機制”。與此同時,北京市也結合自身高科技的特點,在“激勵機制”中試點加入高新技術元素。
在北京東城區新怡家園社區,我們看到每棟樓附近都設置了垃圾分類桶站,每個站點除了四色分類垃圾桶,還配備了智能垃圾箱。智能垃圾箱底部裝有稱重裝置,可以根據居民投放的頻率和數量進行積分,能兌換相應的禮品。
在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街道,隨著新型垃圾分類回收驛站進駐和垃圾分類“雙積分”獎勵制度的實施,居民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兩個多月來,已有500多人次通過積分兌換到了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
在璽萌公館小區,這里新投用的垃圾分類回收驛站,除了分類垃圾桶,還配備有洗手池、智能語音宣傳桿、滅蚊燈,并且全都是太陽能供電。智能語音宣傳桿具有人體感應功能,投放垃圾的居民一走近,它便開始播送垃圾分類知識,垃圾桶上方安裝的滅蚊燈,有驅蚊蟲的效果。依桶站而設的洗手池,不僅有洗手液,還有烘干機供居民使用。
在清河街道等地AI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已正式上線服務市民。自動開門、語音提示、鋸齒破袋、滿溢報警、主動滅蚊、除異味、24小時視頻監控和洗手池等功能,讓人們更方便、干凈地進行垃圾投放。
目前,在北京市海淀區,超過2萬個垃圾桶和100余輛運輸車都擁有了“讀心術”。裝有芯片的智能垃圾桶擁有自動溢滿報警功能,可以及時將垃圾數據傳入調度平臺,通知附近車輛收運,徹底把過去“空車找垃圾”的收運模式轉變為“垃圾找空車”。這對形成垃圾分類的長效機制起到重要作用。
北京也和上海一樣,明確“不分類、不收運”和“不分類、不處置”的“雙向監督機制”。但上海實行的是剛性為主的垃圾分類政策,而北京則是實行了柔性為主的分類政策,其主要區別在于,對“定時定點”、樓宇撤桶、廚余垃圾破袋投放等有無明確規定。
在上海推行的“定時定點”政策,曾遭到很多早晚上下班沒辦法扔垃圾的“打工族”的抱怨。北京政府這方面推行的是要讓居民24小時都可以倒垃圾的政策。而與“定時定點”相關的樓宇撤桶、廚余垃圾破袋投放這兩方面,樓宇撤桶已經全面推廣,但廚余垃圾破袋投放目前并沒有強制執行,一方面發動市民主動執行,另一方面并不強制。主要靠垃圾分揀員來進行處理。這一政策非常人性化。為剛性提供一定期限的緩沖期,方便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在垃圾分類工作中,北京市建立“市區有績效榜、街道有排名榜、社區有紅黑榜、樓道有榮譽榜”的“四榜公示制度”。這項制度激發了北京市民的榮譽感。而在北京活躍的眾多環保公益組織更是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
正是因為有了北京人身上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北京實行“有設施設備、有宣傳告知、有物流去向、有長效管理、有分類實效”的“五有測評標準”。
走訪北京社區,就會發現,過去一年里,幾乎所有社區都會定期有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其中垃圾分類宣傳作為長效宣傳,這方面的活動最多。不同的公益組織有不同的宣傳活動,圍繞垃圾分類,趣味性的、科普性的、基礎性的……都有大量市民積極參與。
2021年1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等11家單位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本市可回收物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可回收物回收的點站中心設施建設、服務質量、運營管理等多個方面作出規范,推動可回收物回收增量和其他垃圾末端處置減量。《意見》明確,本市將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科學布局的原則,鼓勵規模化企業全鏈條運營,促進企業開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鼓勵物業管理、環衛作業等機構共同參與,分工協作;鼓勵采用“兩桶一袋”上門有償回收等方式,促進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
《意見》明確,在回收過程中,可回收物經營者應做到標志、車輛、著裝、衡器、服務、編號的統一;在回收服務中應做到便民熱線、回收人員信息、回收目錄、回收價格、投訴電話公開。此外,室外堆放的可回收物應規范遮蓋,做到“日收日清”。可回收物經營者采用定時定點方式收集的,應保持場地周邊的環境衛生,做到“人走場凈”。
在望京金隅麗港社區,地處小區中央的垃圾分類驛站已投用月余。這座驛站由一個集裝箱改造而來,落地玻璃窗通透明亮。每天早7時至晚8時,這間驛站都會對外開放。這種分類驛站的建設正是為了解決低值可回收垃圾的處理問題。
十多種可回收垃圾的收集、分揀、運輸、處理,全流程均可在智能平臺進行統一監管。居民把可回收垃圾送往驛站后,會用手機掃碼登記,由藍牙電子秤進行稱重、自動積分。下樓不便的老年人,也可撥打驛站電話,由工作人員上門收取可回收垃圾。據介紹,全智能化管控可最大程度上避免人為操作產生的誤差,以保證所有可回收垃圾被納入正規收運體系。
試點一個多月,金隅麗港社區的分類驛站每天最多回收300公斤可回收物,社區環境明顯好轉。望京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說,像這樣的垃圾分類驛站將陸續入駐望京全部25個社區,并建立驛站的評價和退出機制,真正做到源頭減量,精細分類。
2020年12月,北京發布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指引,明確學校要建立內部垃圾分類考核制度,加強監督考核力度,對垃圾分類不到位的部門、個人,要視情況給予批評教育、內部通報,有條件的學校要將師生參與垃圾分類納入評優評先體系。
指引明確學校應成立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垃圾分類要成為學校的“必修課”,引導師生參與垃圾分類,將垃圾分類宣傳融入學校開展的教育教學中;垃圾分類知識和本校垃圾分類要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和教職工培訓;有條件的學校將師生參與垃圾分類納入評優評先體系。
指引提到,學校應鼓勵師生圍繞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小妙招、分類投放容器改造、變廢為寶等方面集思廣益;開展“光盤行動”,鼓勵教材循環利用,鼓勵快遞包裝回收再利用;在符合保密規定的前提下推行無紙化辦公,提高再生紙的使用比例,不使用一次性杯具。同時,校內餐飲經營者、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和旅館經營單位,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餐具、洗漱用品等,并應設置醒目提示標志。
在指引要求下,學校應與有收運資質的單位簽訂各類垃圾收運處理合同,廚余垃圾收運應做到“日產日清”。此外,學校的實驗區域應嚴格執行實驗室廢水、固廢的管理規定,嚴禁將危險廢物,即生物、醫學、物理、化學、環境等實驗產生的廢棄物,混入生活垃圾。設有校醫院、校醫室的學校,還要單獨設置醫療垃圾收集容器,按照醫療垃圾相關規定要求處置。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一周年后,回首過往,不難發現,在垃圾分類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段堅實的道路,盡管存在不足,但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