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兒 金陌
垃圾分類,需要每位中國公民行動起來,同時也是全球性的命題。
日本垃圾處理系統(Japan's Garbage Disposal System)的特點:垃圾分類精細,回收及時。垃圾分類越細,對垃圾的處理和回收就越方便,成本也就最低。
日本一年生活垃圾多達1億噸,工業廢棄物達到2億噸。作為一個能源匱乏的國家,為了便于這些垃圾處理,使回收的垃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日本制定了嚴格的垃圾處理規則。日常生活中,市民在倒垃圾時間、倒垃圾次數、倒垃圾場所、垃圾的分類等,形成了固定的方法和良好的習慣。
日本的生活垃圾一般是按照可燃性垃圾、不可燃性垃圾、資源性垃圾、有害性垃圾、超大型垃圾、不能回收垃圾來分類的。
1.可燃性垃圾 :可燃性垃圾如廚房垃圾(殘羹剩飯、果皮、茶葉末、雞蛋殼)、紙盒、煙頭、一次性筷子、牙簽、皮革制品、落葉、草木樹枝、衛生紙、紙尿布等。
2.不可燃性垃圾:不可燃性垃圾如塑料制品(洗發香波、洗滌劑容器、食品包裝盒、玩具等)、聚乙烯制品、乙烯合成樹脂制品、尼龍制品、泡沫苯乙烯、橡膠類(運動鞋、雨靴、涼鞋等)、合成皮革制品、陶瓷器皿、剃須刀片、電燈泡、鏡子、水晶玻璃、傘、座椅、暖水瓶、噴霧罐、涂料罐等。
3.資源性垃圾:資源性垃圾如紙類(報紙、廣告紙、包裝紙、各類包裝紙箱等)、衣物布匹類、金屬空罐類(各種飲料罐、食品罐等)、玻璃類(牛奶瓶等各種玻璃容器、碎玻璃)、餐具類(飯鍋、水壺、自行車、鋼制家具等)、家用電器類(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立體聲響、空調、爐子等,有些物品需征收回收費)。
4.有害性垃圾:有害性垃圾如干電池、日光燈、體溫表等。
5.超大型垃圾:超大型垃圾如家具類(木制桌子、木制椅子、櫥柜、梳妝臺、床、地毯等)、建筑材料類(門、窗等)。
6.不能收集的垃圾:不能收集的垃圾如摩托車、榻榻米、輪胎、廢油等。
第一,垃圾袋收費,即居民必須用專門的垃圾袋進行垃圾分類,這種垃圾袋必須由居民購買,且價格較高。
第二,日本是一個垃圾燃燒大國,從上面的詳細分類可以看出,以燃燒為原則分類非常明確。這樣做,不但可以避免直接填埋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而且解決了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但,燃燒垃圾的處理方式對技術要求較高,處理不當容易造成劇毒物質的二次污染。

日本垃圾站

美國孩子細分垃圾
美國垃圾管理的歷史已經有100多年了。垃圾收運與處理系統,在美國是一種商業運作模式。與政府負責有異,美國充分發揮了市場在垃圾處理中的作用,利用價格機制有效地控制了垃圾的產生與資源再利用。現有的分類回收系統有5類:路邊循環手機系統、垃圾傾倒中心、付費回收系統、抵押系統和商業回收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垃圾押金返還制度,是指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中包括了一部分押金,當商品使用后,消費者可以把商品退還給有關部門,并取回押金。比如利用押金返還制度對鉛酸電池等有毒有害物質進行回收。通常,消費者在新電池購買的7到30天內向原零售商出示押金證明(銷售收據),就可以憑舊電池獲得返還金,而返還金是以消費者購買新電池時獲得折扣的形式來體現的(每個電池可抵5到10美元)。這一制度的實施使得電池中鉛的回收率顯著提高(已超過88%)。
除此之外,美國有11個州對容器實行了押金返還制度,并通過了相應的法案。每個容器的押金額從2.5美分到15美分不等。這樣做為路邊回收法案做了補充,鼓勵循環回收,更能夠有效降低公路沿線、旅游景點、江河湖泊及公共場所的飲料瓶亂扔現象。同時,這樣做還能減少孩子被破玻璃瓶割傷的事故,減少動物吞入塑料瓶造成死亡的事故等。這些經驗,值得借鑒。
作為生活垃圾產生量穩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德國不得不重視環境與資源問題和垃圾處理技術問題。目前,德國垃圾收運及處理水平,在世界上已處領先地位。其根據垃圾循環而發展成的循環經濟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
德國的垃圾分類系統設有三種垃圾桶——棕色有機垃圾桶、灰色垃圾桶與黃色垃圾桶,其中灰色和黃色垃圾桶也可用垃圾袋替代。棕色有機垃圾桶用來儲存可堆肥的有機垃圾與花園垃圾,灰色垃圾桶用來儲存只能填埋處理的無法利用的垃圾,黃色垃圾桶用來儲存通過二元系統循環的垃圾。這類垃圾通常都有“綠點”標志。除了三色垃圾桶外,德國還有用來儲存玻璃、紙類的存儲容器,這類垃圾通常直接回收到玻璃廠與造紙廠進行再利用。
德國垃圾處理中的二元系統值得借鑒。在德國法律中規定,產品的生產者與銷售者對生活垃圾的產生負有責任,并且確定處理生活垃圾的目標之一是控制產品在生產、運輸以及銷售中包裝的數量,以減少生活垃圾產生量。這種法律制度下,產品包裝的制造商與使用商就必須聯合起來建立一種包裝品分類回收系統,使這部分垃圾與公共回收系統相分離,形成一種二元的垃圾分類回收格局。并且,這包裝品分類回收系統的投放與運行費由這些企業聯合承擔。這個系統充分體現了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同時還能有效地減輕政府的負擔。
在這種制度下,德國包括生產企業、銷售企業等95家企業成立了DSD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分類回收系統,對這些企業生產的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向產品包裝品發放“綠點標志”,再由消費者把標有“綠點標志”的包裝品放在黃色垃圾桶內,最后由DSD公司對其進行分類回收。
德國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充分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萌生了垃圾處理的“二元系統”。由產生垃圾的各類企業共同組成的行會性質的組織發揮了很大作用,減輕了政府收運垃圾的負擔。另一方面,垃圾在產生源頭上起到減量化的作用。
北京市垃圾收運責任完全落在政府和市民的身上,產品生產商由于不用承擔相應責任,而在產品設計上缺乏資源減量化標準,過度包裝,從而產生了大量的垃圾。未來北京可以借鑒德國經驗,整合垃圾產生的相關責任主體,由他們負責對生活垃圾的收運處理。
另外,針對網絡銷售中的包裝產生的大量可回收垃圾也可以采用德國經驗,減少因過度包裝產生的垃圾。
(部分內容援引自劉運通、邵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推進循環經濟的前沿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