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士鳳
關鍵詞:PEST 模型;高職食品專業;服務產業能力
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職業教育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有機銜接,加強服務能力建設。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承擔著為廣大食品企業培養合格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提升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促進產、教、學、研相融合,對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辦學水平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服務產業的內涵及PEST模型概述
近年來,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結構升級逐漸展開,導致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之間關系日益密切[1]。隨著世界產業格局的不斷變化,世界各國不斷完善產業集群,提升本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要與產業協調發展,服務現代化經濟建設體系,服務區域經濟,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開展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加強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培養滿足產業升級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PEST分析法是系統分析方法,從宏觀角度分析研究主體所處的政治環境(P)、經濟環境(E)、社會環境(S) 和技術環境(T),從而為其發展制定相應的策略[2]。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服務產業能力的因素較多,充分利用PEST模型可以更全面透徹地分析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產業能力的宏觀環境,制定更為合理的服務產業的策略,揚長避短,提升高職院校的服務能力[3]。
二、食品類專業服務產業的PEST模型分析
(一) 政治法律環境
影響高職院校服務產業能力的政治法律環境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是從國家層面,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遼寧省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其目的就在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升高職學生核心能力,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產業發展的能力。
對于與高職食品類專業密切相關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相關政策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國發〔2019〕12號《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提升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支持糧食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強縣。”《遼寧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政府主管部門對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大力支持,為食品類專業提出了服務的方向。將食品加工專業知識與技能與鄉村振興政策相對接,可以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提升職業院校食品類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
(二) 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包括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市場競爭環境等。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所在的沈陽市是東北地區中心城市,工業基礎較為雄厚,交通便利,輻射作用較強,沈陽經濟區其他城市農業資源豐富,能夠形成優勢互補的農業產業集群[4]。學院毗鄰國家級農業開發區——沈陽輝山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區內農產品加工企業眾多,大中型食品企業500家以上。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企業對高技能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為人才培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沈陽經濟區建設是遼寧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根據錢納里標準產業結構和工業化階段理論,沈陽經濟區整體發展水平處于后工業化階段[5]。與先進省份相比,盡管也存在不少問題,但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良好的經濟環境可以為校企合作提供更廣泛的建設基礎,為學生提供更理想的工作崗位,為學校服務產業搭建更為寬闊的平臺。
(三) 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環境也是影響高職院校服務產業能力的重要因素,是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遼寧省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打造“新時代遼寧精神”,凝聚起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1、工匠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而職業院校也把培養工匠精神作為文化育人的重要方面,提倡精益求精,追求高質量的發展。全國上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呈現了“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熱烈氛圍,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已經蔚然成風,這極大地推動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促進職業院校服務產業能力的提升,從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2、創新創業精神。近年來,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國力的競爭更加突出地體現在人才的競爭、核心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發展的核心動力”,這些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推進[6],全社會創新創業環境持續改善,各類支撐平臺不斷涌現,創新創業氛圍日趨濃厚[7]。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已逐步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創新創業能力是高職學生適應現代企業產業升級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是學生持續發展所必需的的能力,也是職業院校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服務產業的重要基礎。
(四) 技術環境
1、新技術、新設備帶來的挑戰。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快速發展,先進制造技術不斷完善[8]。在很多大中型食品企業里,各類加工、檢測的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涌現,跨學科的技術融合不斷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給校內教學任務實施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學校作為人才的供給側,企業作為人才的需求側,如何適應新形勢、實現深度的產教融合,如何使課程標準對接產業標準,如何使校內實訓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對接等等,都是學校和企業共同面對的課題。
2、農產品產業鏈延伸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農產品加工企業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鏈也在逐漸延伸。原來一些農產品深加工水平較低,產業鏈短,渠道單一,利潤較低。近年來,與農產品相關的人才、資金、技術等逐漸融合,共同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而農產品加工的技術、設備與食品類專業密切相關,亟需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有效融入農業產業鏈中,適應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這對高職食品類專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三、基于PEST模型的高職食品類專業服務能力提升策略
(一) 對接企業標準培養學生核心能力
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食品生產企業的工藝與設備都在不斷改進升級,多年前的教學內容已經和生產實際相脫節,需要根據企業生產實際,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典型教學項目為基礎,對接企業生產標準完善課程標準,以典型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核心技能。
(二) 促進產教融合,拓寬學生就業創業渠道
高職院校要充分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促進產教融合,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引導企業參與專業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服務產業,提升人才培養的技術技能水平,才能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多方共贏。要對接企業典型崗位,深入挖掘企業資源,實現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的無縫對接,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
(三) 搭建產、教、學、研服務平臺,完善校企聯動機制
隨著食品行業產業結構的升級,技術競爭日趨激烈,行業、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職業院校的服務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應積極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結合區域產業實際,實施校企聯動,共同搭建產、教、學、研一體化服務的平臺。要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爭取政府主管部門支持,實現校企資源互補,專業群對接產業鏈,與行業、企業共同搭建綜合性服務平臺,支持企業的轉型與升級。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加強校中廠和廠中校的建設,優化育人環境,以核心技能為基礎,以典型項目任務為引領,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