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2021年5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會議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此前的5月18日,中國互金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聯合公告,稱近期虛擬貨幣價格暴漲暴跌……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擾亂經濟金融正常秩序,要求“有關機構不得開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信號不可謂不強烈,態度不可謂不鮮明。
關于加密貨幣的好處,想必大家聽得耳朵起繭:去中心化、分布式、匿名性、難以篡改等,踐行了哈耶克“貨幣非國家化”理念;堅挺信用,堪比黃金,攜帶與隱藏方便,超過黃金;“法幣體系正在崩潰,一枚比特幣將漲至幾百萬美元”云云。毋庸諱言,如果法幣濫發無度,加密貨幣可能會受到歡迎。不過據此認為比特幣等將成為王者,就是過分樂觀了;若是因此而參與投機炒幣,就更是與賭博無異。
值此政策風險加劇之際,有必要認清加密貨幣面臨的空前風險。根據劍橋大學CCAF(劍橋另類金融研究中心)的數據,比特幣挖礦耗電占世界總耗電0.5%左右,年耗電量高達112.57TWh,僅次于荷蘭(110.68TWh)。這令比特幣與加密貨幣一直受到高耗能、“不環保”的指責。此外,政府不喜歡加密貨幣也是可以理解的,諸如洗錢、避稅逃稅、隱匿與轉移資產、對現行法幣金融體系的潛在沖擊等。以上種種,令加密貨幣與現行金融體系的碰撞變得不可避免。
更何況,加密貨幣引發的瘋狂“炒幣”行為,以及幣價過山車般暴漲暴跌已經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民眾質疑與監管部門重視。
在這個市場上,中國政策杠桿的全球影響力不容忽視。這與中國在挖礦市場上的地位有關。同樣根據CCAF數據,2020年四季度的國別平均每月算力,中國位居第一,占全球65.08%,而排名第二的美國僅為7.24%,中國是無可挑戰的超級大玩家。如此空前的挖礦算力,雄辯地說明中國政策因素對加密貨幣產業的超級權重,也使得中國“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一提出來,包括比特幣在內的諸多加密貨幣就應聲下跌。
打擊并不只是虛晃一槍。挖礦高度集中,交易所也是集中的,這些特性都利于政府精準打擊。嚴管高度集中的挖礦,關閉交易所與服務器,加密貨幣的交易將變得耗時與困難,“冬天”將漫長而又難熬。
與此同時,中國、美國等多個國家都在加速推進數字貨幣進程,研究發行由央行支持的安全的數字貨幣。在中國,到目前數字人民幣已經相繼在深圳、蘇州、上海、長沙等多地進行試點測試,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也不斷擴大,逐漸覆蓋了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多個領域。
如此一來,未來的貨幣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