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千巖

從橄欖山鳥瞰耶路撒冷老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最神圣的地方都在耶路撒冷。 李春華 ?圖

當地時間2021年5月23日,加沙的孩子在一處彈坑前。 人民視覺 ?圖

馮慶超 ? 制圖

更多內容請關注《加沙十五日:人們在飛彈中流竄》
★此次巴以從開打到停火,我們看到了一個惡性循環:襲擊—報復—封鎖—反抗。中東的魔幻故事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這樣的反抗還將繼續下去,悲劇還會上演。
究竟誰是輸家?
2021年5月21日2時,巴以在加沙地帶爆發沖突后的第11天,在埃及等國協調下,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和以色列終于停火。
最近幾周,在以色列定居者和占領軍針對阿克薩清真寺與耶路撒冷謝赫·賈拉街區居民的攻擊升級后,緊張局勢迅速蔓延至約旦河西岸及綠線內的巴勒斯坦城市,最后是在加沙地帶的相互襲擊。
“戰斗必須停止,必須立即停止。”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警告,巴以沖突升級,會引發“無法遏制”的區域危機,因為中東和平進程,“近年來已偏離其原先的路線”。
2021年5月18日,以色列軍方發言人宣布,在加沙地區的火箭彈襲擊下,共有11名以色列人死亡。
5月20日,巴勒斯坦衛生部宣布,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襲擊造成274人死亡,其中包括66名兒童、39名婦女和17名老人,此外造成1910人受傷;而在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有28人喪生,約7000人受傷。
古特雷斯說,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方法是返回談判,希望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此前有關決議,建立在安全和相互承認中并存的兩個國家,以耶路撒冷為兩國首都。
“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最終方法是實施‘兩國方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表態也一針見血,“局勢惡化的根本原因是長期以來缺乏公正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方法,安理會必須肯定兩國方案,并在此基礎上恢復談判。”
長期以來,國際社會支持的“兩國方案”一直缺乏進展,這一波巴以沖突,只不過是積蓄多年的一次爆發。
耶路撒冷不是用來出售的
沿耶路撒冷橄欖山往下走,以色列華裔導游瑞秋會帶著游客經過老城的一條路。“這是當年東西耶路撒冷的分界線,分界線曾把耶路撒冷分成東西兩半。”瑞秋對南方周末說,“現在的耶路撒冷有一段鐵路就是沿著這條分界線走的,1967年以前,西耶路撒冷屬于以色列,東耶路撒冷屬于約旦,1967年以后,才沒有東西之分。”
“為什么東、西之分,這么清晰地印在我腦海里? 因為在1948年時,東西耶路撒冷產生之后,東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被趕到西耶路撒冷,西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被趕到東耶路撒冷,所以這個人口分布很清晰。”瑞秋說。
這次點燃巴勒斯坦怒火的“導火索”,就是從東耶路撒冷燃起的——2021年4月中旬,以色列軍隊強行拆毀東耶路撒冷的數棟巴勒斯坦人房屋。
在巴勒斯坦人眼里,這些以色列軍隊被稱為“占領軍”。在1967年“六日戰爭”后,以色列吞并了東耶路撒冷,并將其管轄權和行政管理擴大到這個被占領的城市。
1967年11月12日,聯合國通過242號決議,再次明確了耶路撒冷作為國際共管城市的地位不得改變,并要求以色列軍隊撤出占領的領土。
“但以色列始終沒有遵守聯合國的決議,并開啟了對耶路撒冷的大規模城市擴建和市政改造,其中包括加快猶太人定居點的建設。”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學者趙萱撰文指出。
2021年5月,聯合國呼吁以色列在被占領的耶路撒冷謝赫·賈拉居民區保持最大克制,與此同時,巴勒斯坦爆發了示威抗議活動,反對占領者試圖驅逐巴勒斯坦家庭的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這不僅在被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和以色列,而且在整個地區都將導致極端主義。”
客車司機拉法特就一直住在東耶路撒冷,在1967年之前,他父母住的地方當時屬于約旦占領區,約旦沒有給他們國籍,所以他們不是約旦公民。當以色列占領東耶路撒冷后,以色列也沒有給他國籍。拉法特說,他多年來一直申請加入以色列國籍,但至今還在等待中。
處于這種窘境的阿拉伯人不在少數。
在1993年簽署奧斯陸協議后不久,以色列就將耶路撒冷從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腹地分離出來,這使得耶路撒冷居民更難與自己的親屬取得聯系。巴勒斯坦人普遍接受共享這座城市,而以色列人則堅持認為,無論發生什么,這座城市都是自己的歷史遺產。
“耶路撒冷實際上是被占領的巴勒斯坦的一個縮影。”巴勒斯坦青年阿里告訴南方周末,幾十年來,以色列不斷沒收或拆毀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房屋和企業,支持猶太人移民。而在今天,讓巴勒斯坦人擔心的是,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地阿克薩清真寺,可能會成為其下一個目標。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最神圣的地方都在耶路撒冷。但以色列還是保持外交努力,使耶路撒冷成為其首都。當前這場沖突,則是巴勒斯坦人的憤怒正在不斷燃燒。
當地時間2021年5月6日,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敦促以色列,中止其在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建設新定居點的決定。
“如果這項在東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之間的哈爾霍馬建立定居點的決定得到執行,將對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首都的方案的可能性造成進一步的損害。”這些國家在聯合聲明中表示。
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也多次表示,“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不能出售和討價還價,它們不是房地產公司的房地產交易。巴勒斯坦人民不會接受以色列占領現狀的延續,也不會接受美國支持的所謂‘世紀協議和平進程。”
伯利恒:舊怨添新仇
對于巴以在加沙地帶的沖突,巴勒斯坦青年阿里給南方周末一個最簡短的回答:“這就是我們的戰爭。”
“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對以色列發動正規戰爭,這是我們巴勒斯坦人僅有的反抗手段。”阿里曾就讀于伯利恒大學,和大多數巴勒斯坦年輕人一樣,他經常從Facebook和網絡上了解外界的新聞。
阿里1991年出生在伯利恒,這個城市距離耶路撒冷僅八公里,除了童年時曾去過一次耶路撒冷,2002年以色列修建隔離墻后,他再也沒有涉足過隔離墻以外的城市。
隔離墻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敵視。
“年輕人要怎么樣保衛家園,就是留在這里,以色列不讓我們在這里,要趕我們走。”在他眼里,以色列的占領、歧視、沒收財產及拆毀房屋,也是在被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上一貫的做法。
阿里從手機里點開一個地圖,“你看看我們國家的地圖,1947年到2000年,巴勒斯坦領土一直在被蠶食。”
伯利恒位于約旦河西岸地區,實際處于巴解組織機構法塔赫管理之下,當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發生沖突時,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顯得相對冷靜。
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也推遲了原本于5月22日舉行的選舉。但吊詭的是,巴勒斯坦人最為激烈的反抗活動,卻恰恰發生在阿巴斯缺乏安全控制或缺乏與以色列協調的地區內。
1993年,以色列總理拉賓“以土地換和平”,與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簽署了奧斯陸協議。“1993年起,巴勒斯坦實現一定程度的自治,那個時候約旦河西岸地區大概分了ABC三個區。”瑞秋介紹,“A區由巴勒斯坦管理安全與民事;B區由巴勒斯坦管民事,以色列管安全;C區是猶太人居住區,由以色列管安全與民事。”
“對于以色列政府而言,1967年‘六日戰爭后猶太人實現了對耶路撒冷的絕對控制,但卻在現代人權、國際公約和法律實踐的制衡下,經歷了從‘軍事到‘市政的治理轉向。”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學者趙萱撰文指出,“而對于控制區的巴勒斯坦人而言,土地成為他們有且只有的財富,并上升為對抗強權、維系社會運行與整合的基石。”
加沙在“反抗”
如今,激進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控制著加沙地帶,哈馬斯發言人稱,人們對以色列占領者的反抗是“英雄行為”。加沙地帶最初被埃及占領,但在1967年“六日戰爭”后,一度被以色列占領。
“加沙地帶原來也有以色列定居點,從1967年到2005年,有很多猶太人去那里發展農業,請了很多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去他們農場工作。”瑞秋說。
因為在加沙各地持續發生的暴力事件,2005年8月16日,以色列總理沙龍宣布單方面撤離加沙,撤出了部隊和大約7000名定居者。
“以色列從這個所謂的占領區撤退,并沒有保證以色列的安全。現在以色列軍警一般不會進去,進去就表示打仗。”瑞秋說,在加沙外圍田里工作的農民被炸死的事情,時有發生。“一些火箭炮、飛彈、帶火的風箏不時從加沙地帶飛來,在一些加沙邊緣的城市,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避難所,隨時讓人逃難。”
有些以色列孩子放暑假不敢出門,每個家庭、學校、公車站都有用厚水泥做的避難室。加沙一發射飛彈,以色列的警報系統就會偵測到它落在哪里,當地的警報就會隨即拉響。“五秒鐘之內不能找到避難地方,就會有生命危險”。
2007年,伊斯蘭組織哈馬斯在加沙發動暴力沖突,驅逐了當時忠于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法塔赫的部隊。如今,巴勒斯坦其實已經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政府——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和控制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法塔赫。
從那時以來,以色列和埃及一直在加沙地帶限制貨物和人員進出。加沙就像一個大監獄,海岸線都被以色列封鎖,在加沙,很多人靠走私過活。
巴勒斯坦的缺陷在于,從哈馬斯到法塔赫,巴勒斯坦數十個“組織”立場和訴求差異巨大。
“內塔尼亞胡親口說過,對哈馬斯消而不滅,最有利于以色列利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巴勒斯坦內部分裂。”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馬曉霖說。
2014年,以色列在加沙邊界沿線設立了緩沖區,以保護自己免受火箭襲擊和激進分子的滲透,該區域也減少了可供人們居住或耕種的土地數量。
惡性循環
在許多國際研究者眼里,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巴以沖突就不會停止,中東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沖突幾十年,國際社會公認“兩國方案”是解決巴以問題唯一正確出路。但是,美國卻公布“世紀協議”,此舉被認為幫助以色列將巴勒斯坦趕出耶路撒冷。
目前在巴方內部難以形成團結統一力量的情勢下,以色列難以與巴勒斯坦兩片領土上的兩個政權同時和談,內塔尼亞胡也受國內腐敗指控牽扯。
這些年來,由于哈馬斯走的一直是對以色列高舉高打的“戰狼路線”,原本作為巴勒斯坦“正統代表”的法塔赫一直節節敗退,消極避戰。
2021年4月30日,法塔赫領導人、現任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突然發表一個電視講話,以巴以局勢趨緊為由,要求推遲5月22日的巴勒斯坦選舉。因為阿巴斯已經看到,在哈馬斯一再制造對以事端的當下進行選舉,對偏“溫和”的法塔赫不利。
巴以沖突的復雜性非同一般。其背后隱藏著歷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國干預等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激化。
如今,巴以沖突更像是“三國鼎立”。
以色列還在保持外交努力,使耶路撒冷成為其首都;阿巴斯試圖讓巴勒斯坦人在一個更冷靜而穩定的環境下作選擇;5月的這場沖突中,哈馬斯擺出反以造型,轉移了國內矛盾,為接下來與法塔赫的“內斗”做好準備。
巴以沖突原因錯綜復雜,持續時間長達數十年,至今尚未有明確有效的解決方案。巴以沖突的背后有著深刻的民族和宗教原因,同時與大國博弈密不可分。
此次巴以從開打到停火,可以看到一個惡性循環:襲擊—報復—封鎖—反抗。中東的魔幻故事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這樣的反抗還將繼續下去。
究竟誰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