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 李夢嬌 吳忠超 傅迪 羅楚珂
(成都大學,四川成都 610106)
在新一輪機構改革的推動下,國家文旅融合的體制機制日益完善,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各地實踐都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成都市提出打造“三城三都”——世界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建設目標,旨在配合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成都地區博物館館藏資源豐富,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已成為成都地區文創產業發展核心,如何激發成都地區博物館文創活力,將特色天府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動能,助力成都市打造世界文創名城顯得十分重要。
英國阿什莫林藝術和考古博物館——作為首個具有近代博物館特征的博物館于1682 年誕生,自此歐美等地博物館不斷發展,科學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職能不斷加強。早在20 世紀50 年代,發達國家博物館紛紛將“文化產業”概念引入自身建設,并設立相關部門,通過銷售具有博物館IP 的文創產品、打造博物館商店等拓寬博物館經濟收入、提升博物館形象從而傳播博物館文化。
我國博物館事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速,從封閉單線到多元開放。2004 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將博物館納入了文化產業,雖然經過長期發展,但仍暫時處于探索階段,博物館體制機制較為傳統,文化創意產品發展依然面臨相關問題。但總的來說,縱觀未來博物館發展趨勢以及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的良好態勢,博物館文創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其發展勢頭不容小覷。
如表1 所示,本文通過對成都地區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現狀的調查研究,著重對其開發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與挑戰(Threats)進行梳理總結,旨在思考研究如何利用好當前環境、發揮成都地區博物館文創地域優勢,尋找博物館文創產品與大眾的契合點。
針對第二部分成都地區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SWOT分析,著重對其開發劣勢(Weakness)與挑戰(Threats)作出相關對策建議。
成都地區博物館文創產品具有較強的區域文化性,不同博物館展出內容各不相同,產品打造具有多樣化特點。金沙博物館以“太陽神鳥”為主打元素,杜甫草堂博物館圍繞“草堂文化”進行產品包裝,武侯祠博物館以“三國文化”為核心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成都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博物館文創品牌打造的過程中,要系統梳理博物館中的本土文化資源,加入對陳列展覽和本館文化、當地文化、時下熱點的宣傳元素,借鑒并吸收優質文創產品的品牌打造經驗,努力將博物館中的藏品、歷史故事、文化脈絡等與當代人的“生活美學”相結合,展現出成都文化獨特的魅力。

表1 成都地區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SWOT 分析
運用多種方式自籌運營經費,要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力吸納社會資金。制定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鼓勵性政策,明確界定參與各方的權、責、利,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以大眾參與、小額資金的模式,構建長期資金眾籌方案,以解決博物館資金不足的問題。
要建立合作關系,加強交流學習。館際交流使得川內文博單位向優秀博物院學習到了文創產品開發、人才培養、文物及藝術展覽等發展經驗。要培養人才,深入教育。通過“博物館+高校”模式吸收專業人才,產學研結合建立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創意想法提供專業指導、實踐平臺及轉化渠道,從教育深入,針對性培養人才。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需要抓住5G 時代的發展機遇,提高“互聯網+”意識,利用大數據有效銜接文化創意產業。成都地區博物館在開發實體文創產品的同時,也應注重積極參與文化數據的標注,即解構和重建。利用好互聯網平臺從源頭撬動文遺數字保護體系的再造。通過大數據交互,完善多元化的文創產品展現形式,強互動性的內容生態,激發新文創閉環。
成都地區博物館應加強聯合開發,通過館際合作等方式“破圈”,利用衍生效應,帶動城鄉及區域文化互動,徹底激發博物館的文化活力,從而拓寬博物館文創市場,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集群化。通過“博物館+旅游”“博物館+影視”的跨界合作,打造聯合品牌,使文化底蘊作為文化產業發展內核,打造成都西部文創中心品牌。
文化創意產品承載著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博物館文化的縮影,是博物館社會文化服務功能實現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成都地區博物館需要在多元化的浪潮中站穩腳跟,發揮地域文化優勢,在吸收借鑒優秀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經驗基礎上進行自身建設,從而提高成都文化事業和文創產業發展水平,助推成都市西部文創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