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質量的學習效率與良好的記憶效果有密切的聯系,而周邊的各種干擾時刻影響著我們的記憶效果,從而直接對我們的學習效率產生影響。這便促使我們去思考怎樣才能將干擾的影響降到最低以保證學習的效率?要解決這個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不同的干擾條件對記憶效果的影響作用有什么不同,并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對性措施,在條件有限的情形下獲得最佳的學習效率。
對于知覺干擾效應所得的研究結論存在矛盾,既有認為知覺干擾對記憶成績起促進作用,也有認為不起作用,甚至還會產生削弱效應的;另一方面,知覺干擾效應的研究多局限于對視覺通道進行干擾,鮮有研究者研究聽覺通道的知覺干擾效應。此外,前人在研究不同干擾條件對記憶效果的影響時多局限于不同的學習材料,如漢字與單詞、字符串與單詞、模糊刺激與清晰刺激等,尚未探究干擾刺激作用時間即同時干擾與繼時干擾對記憶效果是否具有不同影響。
因此,本研究擬以英文單詞為學習材料,采用完全隨機的被試間設計,以再認的正確率為外顯測驗,使用“學習—測驗”范式,探究干擾刺激作用時間(同時、繼時)和不同感覺通道(視覺、聽覺)下的干擾對記憶效果的影響,以期完善并豐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能將研究結果合理應用于實踐,切實指導實踐生活。
80名在校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男女各40名,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右利手,平均年齡23歲。
從牛津英語教材七年級(上)選取字母數為3~4個的常見英文單詞78個(8個用于練習、70個用于正式實驗),平均字母數3.56個、56組(6組用于練習、50組用于正式實驗)簡單數字對(每個均小于10)、自制錄音4段(2段分別用于繼時干擾和同時干擾的練習階段、2段分別用于繼時干擾和同時干擾的正式實驗階段),用以播放簡單數字對。
華碩筆記本電腦和魅族手機各一部。
采用2(干擾刺激作用時間:同時干擾、繼時干擾)×2(感覺通道:視覺干擾、聽覺干擾)的被試間完全隨機設計,共有四個處理水平,每個處理水平隨機分配16人(男女各8人),另外設置一組控制組(沒有任何干擾條件、16人,男女各8人)。實驗采用“學習—測驗”的范式,因變量為再認的正確率。
程序由E-prime 2.0編制。正式實驗前,被試先進行練習實驗,在完全明白試驗任務和反應要求后進入正式實驗。正式實驗分為五組,一組控制組(無干擾組)、四組實驗組。實驗組分別為:視覺同時干擾組、視覺繼時干擾組、聽覺同時干擾組、聽覺繼時干擾組。每組各一個“學習—再認”階段。
練習實驗與正式實驗的程序一致:學習階段,在屏幕中央依次呈現英文單詞,在視覺同時干擾條件下,英文單詞呈現(2500ms)的同時,單詞兩邊各呈現一個數字;在視覺繼時干擾條件下,英文單詞呈現(500ms)后,緊接著在原單詞所在位置兩邊各呈現(2000ms)一個數字;在聽覺同時干擾條件下,英文單詞呈現的同時(2500ms),耳機里會依次播放兩個數字;在聽覺繼時干擾條件下,英文單詞呈現(500ms)后,緊接著呈現(2000 ms)空白屏,與此同時耳機里依次播放兩個數字;無論哪種干擾條件,都要求被試將看到或聽到的兩數字之和寫在草稿紙上。控制組條件下,英文單詞呈現(2500ms)的同時,沒有任何干擾。學習階段結束后進入測驗階段,屏幕中央出現500ms的注視點“+”,之后在相同的位置出現一個英文單詞,要求被試又快又準地判斷這個單詞是不是之前的學習階段見過的,如果是就按J鍵,不是就按F鍵,要求被試在1.5s內作出反應,否則記為錯誤,判斷結束,呈現空白屏500ms再進行下一個單詞的判斷。學習階段呈現50個英文單詞,測驗階段呈現40個英文單詞(20個是學習階段出現的、20個是未曾在學習階段出現的)。試驗程序在ASUS-PC上運行,顯示器為14英寸。全部實驗過程均是在學校自習室完成,環境影響因素基本沒有差異。
記錄測驗階段被試再認的正確率,數據分析是在剔除一個無數據記錄和兩個正確率超過3個標準差的被試數據后再找四個被試進行實驗所得的最終數據。使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表1顯示了有無干擾作用下的再認正確率;表2顯示了不同干擾作用時間、不同感覺通道下再認正確率;表3顯示了無干擾、不同感覺通道的知覺(繼時)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

表1 有無干擾作用下的再認正確率(%)

表2 不同干擾作用時間、不同感覺通道下再認正確率(M±SD)

表3 無干擾、不同感覺通道的知覺(繼時)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
對80名被試在有無干擾下再認正確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有無干擾作用下的再認正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8)=3.29,P<0.01),有干擾條件下的再認正確率顯著低于無干擾條件下的再認正確率。
對64名被試在不同感覺通道、干擾刺激作用不同時間下的再認正確率進行2×2的完全隨機方差分析,分別檢驗兩因素的主效應和兩因素間的交互效應。從再認正確率來看,不同感覺通道的主效應顯著(F(1,60)=11.22,P<0.01),聽覺干擾條件下的再認正確率顯著低于視覺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刺激作用時間的主效應顯著(F(1,60)=5.53,P<0.05);同時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顯著低于繼時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感覺通道和刺激作用時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60)=0.60,P=0.44)。
對無干擾、不同感覺通道的知覺(繼時)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做單因素的方差檢驗。結果表明:無干擾、視覺繼時干擾與聽覺繼時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45)=6.44,P<0.01)。多重比較表明,聽覺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顯著低于無干擾條件下的再認正確率(P<0.01);聽覺繼時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要顯著低于視覺繼時干擾下的再認正確率(P<0.05);視覺繼時干擾與無干擾下再認的正確率差異不顯著(P=0.83)。
實驗通過從不同感覺通道及不同時間施以干擾刺激來探究對其對記憶效果的影響,結果發現:
首先,有干擾的條件明顯削弱了被試在測驗階段的再認成績,雖與Nairne等人所得的結論截然相反,但符合并支持了傳統的記憶理論,即記憶編碼階段的加工需要占用注意資源,故在有干擾的條件下被試對單詞的記憶效果不如無干擾條件下的成績,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都希望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同時干擾比繼時干擾更易削弱個體的再認成績,即在繼時干擾下,被試的記憶效果優于同時干擾下的記憶效果。該結論是前人的研究中未曾提及的,單詞消失后,雖然被試視覺的加工產生困難,但卻可以加工更高水平的非視覺信息;另外,在被試學習材料的同時施加干擾要求被試必須在同一時間高效對注意資源進行分配,該個過程本身就比較困難,而繼時的干擾使被試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很可能已經完成了對單詞的編碼。
再者,聽覺干擾比視覺干擾對個體的再認成績的削弱作用更大,即在聽覺干擾下,被試記憶效果不如在視覺干擾下的記憶效果。該結論證實了Conrad的實驗結論的正確性,即以英文為材料的記憶主要是通過聲音進行編碼的,故在記憶英文單詞時,聽覺通道的干擾作用會大于視覺的通道上的干擾,從而導致聽覺干擾下的單詞再認率更低。
最后,本研究實驗結果說明在學習英文材料時,沒有知覺干擾效應,表現為視覺繼時干擾(在前人研究中稱為“知覺干擾”)條件與無干擾條件的記憶成績無顯著差異,而聽覺繼時干擾條件則表現出知覺干擾條件對再認的削弱,該結論符合并支持了傳統的記憶理論,如:記憶編碼發生在有限能力通路假說。
由于漢字與英文的編碼方式存在差異,本研究的結論可能并不適用于當學習材料是漢字時的情形,故后繼的研究可以將學習材料改為漢字來完善本研究的結論。此外,盡管考慮到被試的英文水平存在差異,本實驗已采用七年級的初級單詞(理論上實驗中的被試都熟知),但由于不同個體對英文的敏感性不同還是會造成一定的試驗誤差,所以筆者認為后繼研究可以嘗試換成字符串或是漢字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