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財經大學基礎學院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就辨明了德才二者之間的關系,更是指出古往今來人才培養的核心:德才兼備、立德為本。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將“德育”作為樹人的基礎和前提,把“德”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第一素質,為我們指明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方向。2019年隨著《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的印發,“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擺在高校德育建設面前的根本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德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在目的上相近、內容上交融、方法上的共通,都是對人個性品德、精神狀態和價值觀念進行教育和引導,養成做人立足的綜合素質。2017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也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的各個環節。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建設,以春風化雨的形式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心靈、錘煉大學生的道德意志,增強道德意識與水準。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實立德樹人總目標的有效抓手。
高校德育通常是借助學科型德育課程完成,如:開設《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礎》等課程。新疆高校在此基礎上還增設了《新疆地方史》等地方類思政課程。從內容上看,一些內容陳舊、熱點更新滯后、脫離當代學生的學習生活。特別是在教學中忽略了其他學科專業中德育元素、德育功能的挖掘與有機組合,效果堪憂。從方法上看,大多數課程理論性強,灌輸、說教式的教學模式仍占多數,缺乏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浸潤。盡管有不少教師嘗試借助新媒體技術力量進行課程改革,但又終究受限于內容框架,舉步維艱。
此外,新疆高校已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也存在重視程度不夠、課時量不足等問題,為數不多的文化教育教學活動又多以文化體驗的載體出現,淺嘗輒止,并未成為高校德育建設的有效推動力量。
一些新疆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存在重專業技能培育,輕人文素質養成;存在德、才培育“兩張皮”的問題。特別是一些非綜合類大學,為了凸顯某類專業特色,在教學與人才培養上過于強化優勢學科的主體地位,其他學科被弱化,長期處于支撐和輔助地位;在課程設置上,也呈現明顯的專業傾斜特征。學科之間此消彼長、各自為戰的局面,課程結構的不合理傾斜必然造成在人才培育過程中出現知識結構單一、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缺失等現象,實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水平的提升,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難以保證。
青年學生正處于求知欲強、個性鮮明、經驗缺乏的“三觀”形成期。專業理論的灌輸、“填鴨式”的說教模式對于他們來說認同感低,共鳴感弱,勢必形成心理意識上的反感和與行為行動上的不配合。針對于此:高校德育建設不但要有專業知識傳授的課程教學環節,還要包含精神引領功能的文化浸潤過程。
本文提出的國學育人體系是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所構建的,既提升德育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又發揮國學“育德為根”育人功能的、實現“三全育人”目標的具體化措施。通過“德育課程”和“傳統文化學習”通力合作形成協同效應,增強育人合力。國學育人體系服從、服務于“立德樹人”這個人才培養大局,在課程建設、活動引領等方面,在已有的德育課程以外為學生提供文化育人的平臺和空間,促進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尋求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根。具體而言:構建國學育人體系就是要全面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的德育思想,以文育德、以文鑄魂。通過思政課程與經典文化課程聯袂建設、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展、資源信息平臺的運用將抽象的道德概念具象化和形象化,提高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改革教學,創新話語形式
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確保思政課堂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不斷強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和底線意識并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注意的是,構建國學育人體系并非排斥傳統的德育課程的做法和理念,而是需打破已有的教學模式,在教法形式上考慮到新時代學情特點,針對學生思想中頑劣、僵化的思想問題創新話語形式,積極進行德育課程改革。
2、整合資源,破除學科壁壘
作為教育者,我們不但要認清新疆的特殊區情,也要看到當今社會多元價值取向為德育建設帶來的挑戰:急功近利化、審美趣味低、人文素養缺失等。針對于此,我們構建的國學育人體系,需要破除學科壁壘,在德育中融入諸如“”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等中華民族的美好德行。用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典滋養師生,深化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認同,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助力學生精神成長,完善學生人格修養。
國學育人體系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融入新疆高校課程育德、實踐育德、管理育德、協同育德的全過程。
課程建設上,強化中華傳統文化與專業知識課、思政理論課的有機整合,緊貼學校、學科特色,面向全校開設“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精粹”“國學經典選讀”等特色選修課,開設“詩詞吟唱”“文化體驗”等特色體驗課,增設諸如“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等特色融合課——形成“三位一體”貼合優勢專業的特色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此外,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實踐活動,搭建學生第二課堂的廣闊平臺;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的精神和物質環境中,發揮傳統文化的隱性育人功能。在管理育德上,除了學校建章立制,更應側重對高校教師的文化育德培訓,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除了家庭和學校,我們有必要通過社會的其他途徑協同育德。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拔幕瘽櫟隆钡挠斯ぷ鳎焕眯kH資源、利用校友等校外資源搭建社會育德平臺,積極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
學習國學經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但能使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水平得到提高,人文素養得到增強,還為培育新疆學校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系列文化實踐活動的開展促使大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提升語言自信和文化自信,從而產生認同感和共鳴感。文化認同與歸屬感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前提,這是落實新疆工作總目標的關鍵,也是實現文化潤德、立德樹人目標的核心。
1、是解決“身份認同”問題、孕育文化之根的有力舉措
田文(2018)認為要“引導各族干部同志切實增強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這個‘根’、‘魂’的認同,積極培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精神根脈?!彼裕趯W校中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是落實國家政策的必然之舉;在新疆學校中構建國學育人體系,是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解決身份認同問題,增強四個自信的有力措施。
2、是加強德育建設、完成立德樹人總目標的必然之舉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在新疆學校構建國學育人體系,創新教學教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廣、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構建“文化潤德”的國學育人體系對于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格修養、社會責任感,對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總目標具有現實意義。
注釋:
①田文.把歷史宣傳教育作為新疆意識形態工作的重中之重[N].新疆日報(第003版),20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