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媛
哈爾濱工業大學醫院物理診斷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人體的各個部位均有動脈伴行,下肢動脈血栓是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血管疾病,病變動脈內膜厚度增加與血脂浸潤,形成斑塊以后使下至動脈管腔變窄,肢體出現急性或慢性缺血。當下,臨床用于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方法較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為“金標準”,但該方法有一定創傷性與輻射性,部分病患會出現造影劑過敏、腎損傷等情況,故而推廣受限[1]。CDFI為一種無創性檢查技術,目前在臨床多種疾病診斷領域中有所應用,其能清晰的呈現出病變血管狀態。D-D為溶栓治療的特異性標識物,其主要是呈現纖維蛋白溶解功能,用于疾病診斷中,主要是應用其抗原—抗體反應特性,敏感性偏高,但該指標在存有血塊的情況時,檢測結果均呈陽性,特異性偏低,故而經常聯合其他指標檢查診斷疾病[2-3]。探究2018年5月—2019年8月前來該院就診疑似為下肢動脈血栓的80例患者,血漿DD檢查聯合CDFI用于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價值,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來該院就診的80例疑似下肢動脈血栓患者為試驗對象,其中包括男性46例,女性34例;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25歲,平均年齡(55.64±7.82)歲。納入標準:①既往有下肢骨折復位、膝關節置換術史等而出現下肢腫脹等表征;②無溶栓或介入治療史;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患者認知正常,自愿參與該次研究(該研究所選病例是否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②近期(入院前3個月)中有應激史;③合并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者等。
CDFI檢查:選用GELOGIQE9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設定為5~7.5 MHz,濾波50 Hz,針對下肢水腫嚴重或體型過度肥胖患者,加用頻率為5 MHz的凸陣探頭。檢查過程中協助患者取仰臥、側臥或俯臥位,最大限度的裸露兩側下肢,抬高下肢,盡量使肌肉處于自然放松狀態。從自足背動脈、頸前動脈、股深淺動脈、股總動脈開始進行檢查,操作動作要輕柔,觀察受檢者下肢是否存栓塞、管腔大小以及血管內膜厚度增加情況,利用CDFI分別檢測血流頻譜、管腔內的血流充盈指標。
血漿D-D檢測:抽取入選患者空腹狀態下5 mL肘靜脈血,2 800 r/min離心處理取血漿,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D-D水平,選定的儀器是日本Sysmex CA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德國Dade Behring Marburg公司制造的D-Dimer PLUS試劑盒,嚴格依照試劑盒說明書內容操作。當檢測到D-D水平>1 000 Ug時,則判斷為陽性。
測算CDFI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與陰性預測值,觀察兩組患者血漿D-D水平;通過繪制血漿D-D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ROC曲線,計算該項指標診斷疾病的靈敏度、特異度;測算聯合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與陰性預測值。
靈敏度=真陽性數/(真陽性數+假陰性數)×100.00%;
特異度=真陰性數/(真陰性數+假陽性數)×100.00%;
陽性預測值=真陽性數/(真陽性數+假陽性數)×100.00%;
陰性預測值=真陰性數/(真陰性數+假陰性數)×100.00%。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時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Q25,Q75)表示,組間差異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isher精確概率法;通過勾畫受檢者ROC曲線分析D-D的臨床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選的80例疑似下肢動脈血栓患者均接受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驗,確診49例,確診率為61.25%(49/80),31例為非下肢動脈血栓者。
把血管造影檢查結果設定為“金標準”,CDFI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與陰性預測值依次 為91.84%(45/49)、87.10%(27/31)、91.84%(45/49)、87.10%(27/31)。見表1。

表1 CDFI檢查結果統計(n)
血栓組血漿D-D水平為1 812.10(452.13,2 401.78),非血栓組為674.23(235.12,1 013.07),血栓組患者D-D水平更高于非血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7.841,P=0.000<0.05)。
血漿D-D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ROC曲線[4],下面積為0.868,95%CI是0.786~0.952(P<0.05),截斷值為1062.45 g/L。血漿D-D對疾病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依次為78.5%、100.0%。見圖1。

圖1 受檢者ROC曲線
CDFI聯合D-D診斷下肢動脈血栓(任意一項為陽性即可作出診斷,D-D的截斷值為1 062.45 g/L),靈敏度、特異度、陽性及陰性預測值分別是95.92%(47/49)、91.84%(45/49)、93.88%(46/49)、93.88%(46/49)。
下肢動脈血栓為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周圍血管病變,病因主要是下肢動脈狹窄甚至堵塞,以致下肢遠端組織出現急性或慢性缺血性變化,當下國內外臨床上普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下肢動脈血栓的常見原因[5-6]。有資料記載,國內≥60歲群體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達到80.0%,伴隨人們物質生活質量提升、飲食習慣巨大調整等,下肢動脈血栓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患者會出現肌肉疼痛或(和)痙攣、肢體感覺異常、足趾潰瘍與壞死等諸多表現,損傷勞動能力,降低生活質量,甚至對生命安全構成威脅[7~9]。
在骨外科,下肢血管栓塞是圍手術期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病率達到5.0%~58.0%,下肢為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最高的部位,患者臨床表現有肢體水腫疼痛、色素沉積等,血液流動速度遲緩與血液高凝狀態是本病癥的主要病因,通常單一因素不會致病,基本是2個或3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0]。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脫落很可能引起肺栓塞,增加患者死亡率,有34.0%~58.0%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合并肺栓塞。而不同下肢動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表現有差異,致病因素較多,若單純通過肉眼觀察患者癥狀表現、進展作出診斷,很可能漏診,可能使部分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既往臨床多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檢查診斷下肢動脈血栓,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其作為“金標準”,該影像方法應用時需將造影劑儲留于血管內方能實現成像,難以直接觀察血管的細微結構,且檢查流程較為繁瑣,帶有一定創傷性,針對輸注的造影劑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較明顯的過敏反應[11]。
伴隨臨床診療技術的發展進步,CDFI憑借自身無創、精確、快捷、安全性高、可重復性優良等特征,故而廣泛用于疾病臨床診斷領域中,演變成下肢血管栓塞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案。該方法能精確定位病變血管,清晰的呈現出管腔中血栓類型、形態、規格,且能動態監測血流狀態,有益于協助臨床醫生結合超聲表現對血管栓塞疾病做出初步判斷。該次試驗研究中,CDFI聯合D-D檢查用于下肢動脈血栓診斷中,不僅能較清晰、直觀的觀察患者下肢血管結構,檢測受累血管血流動力學狀況,為臨床治療方案擬定提供可靠支持,CDFI通過減少局部容積效應能較為清晰的呈現出管腔結構,較為明顯的提高了管腔中血栓的顯影率。但有研究報道[12],CDFI檢查過程也暴露出一定不足,在血流速度、血管斷面作用下,難以分析形成的血管束形態,針對微小或分支動脈的檢測準確度偏低。而D-D恰好彌補了CDFI檢查的不足,D-D是機體纖維蛋白發生交聯反應,纖溶酶水解后的生成物,當機體出現凝血反應時可誘導纖維蛋白轉化為交聯纖維蛋白,D-D是降解產物的零星碎片,D-D水平上升說明機體纖溶酶活性發生改變。下肢動脈血栓患者發病后凝血過程加速進行,血液高凝狀態誘導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過程,處于缺血性壞死狀態的細胞或激活纖溶細胞,促進纖維蛋白降解過程,血漿D-D水平上升。
該次研究表明,CDFI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及陰性預測值依次為91.84%、87.10%、91.84%、87.10%,提示CDFI診斷該病癥的靈敏度、特異度均處于較高水平。血栓組患者血漿D-D水平顯著高于非血栓組,提示在下肢動脈血栓患者群體中,血漿DD水平顯著上升,該項指標可以作為鑒別診斷下肢動脈血栓與非下肢動脈血栓的依據。CDFI聯合D-D水平檢測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及陰性預測值分別是95.92%、91.84%、93.88%、93.88%,提示聯合檢查對下肢動脈血栓的診斷效果明顯優于單一檢查方法。丁華瑛等[13]選擇182利疑似下肢動脈血管栓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均接受彩超及血管造影檢查,病檢測血漿D-D水平。結果表明,彩超診斷該病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及陰性預測值分秒別為90.74%、85.14%、89.91%、86.30%,患者血漿D-D為1 811.11g/L,聯合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及陰性預測值分別是96.30%、90.54%、93.69%、94.37%。其研究結果指出,彩超及血漿D-D在下肢動脈血管栓塞臨床診斷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與該文研究結論有較高相似度。
綜上所述,CDFI聯合D-D檢查診斷下肢動脈血栓,特異度,靈敏性均優良,有益于提高陽性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