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云
壽光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山東濰坊 262700
慢性乙型肝炎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全身性疾病,其致病因素包含有寄生蟲感染、病毒感染、濫用藥物、細菌感染等,病情嚴重時發展為肝衰竭,可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由于肝衰竭患者會受到肝巨噬細胞、肝實質細胞壞死等因素所影響,其自身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均受損傷,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肝衰竭因具有發病急、進展快、預后差等特點,若臨床不及時給予準確診斷,可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3]。近年來,由于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均出現顯著改變,使得肝衰竭發病率明顯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們身心健康[4-5]。為探討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在肝衰竭患者的診斷價值,該研究方便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月該院收治50例肝衰竭患者與同期50名行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均給予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并分析其診斷結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50例肝衰竭患者為研究組,另選同期50名行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32~81歲,平均年齡(59.53±3.28)歲;大學16例,高中16例,初中18例。研究組男24名,女26名;年齡34~83歲,平均年齡(59.48±3.21)歲;大學17名,高中15名,初中18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組納入標準:均符合肝衰竭臨床診斷標準;經過影像學、生化檢驗等確診為肝衰竭;臨床配合度高者。排除標準:存在心、肺、腎等臟器疾病者;患精神病者;存在溝通障礙者;血液系統疾病者;重度黃疸者;合并有惡性腫瘤者。該次研究獲得該院醫療倫理學會批準,兩組均知曉該研究內容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抽取兩組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保存于生化管內,于2 h內送檢,血標本使用離心機給予離心處理,3 000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在常溫下保存送檢。使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免疫比濁法對免疫球蛋白IgG、IgA、IgM進行檢測。
對比兩組IgM、IgG、IgA等免疫球蛋白指標;對發病1~10 d、11~30 d及31~45 d患者免疫球蛋白進行統計[6]。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IgA(10.62±1.78)g/L、IgG(26.23±5.37)g/L、IgM(2.98±0.23)g/L等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s),g/L]

表1 兩組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s),g/L]
組別IgA IgG IgM對照組(n=50)研究組(n=50)t值P值3.16±1.31 10.62±1.78 10.80±1.61 26.23±5.37 1.40±0.59 2.98±0.23 23.868 19.462 17.643<0.05<0.05<0.05
研究組不同程度肝衰竭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不同程度肝衰竭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s),g/L]

表2 研究組不同程度肝衰竭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s),g/L]
發病時間(d)IgA IgG IgM 1~10(n=14)11~30(n=20)31~45(n=16)5.42±2.70 5.85±3.16 12.33±4.55 3.20±1.50 18.07±4.38 26.87±5.94 12.63±5.23 10.65±2.31 2.99±0.88
在臨床上,慢性乙型肝炎上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疾病通常是由寄生蟲感染、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濫用藥物等所導致,嚴重時可發展為肝衰竭[7]。一旦發生肝衰竭,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乏力、凝血功能異常、食欲不振、腹痛腹脹等臨床表現,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會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臨床需采用一種安全、有效的診斷方法對患者給予早診斷和早治療,進而改善其預后[8-9]。近些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均發生重大改變,導致肝衰竭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可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10]。為探討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在肝衰竭患者的診斷價值,該研究針對該院收治50例肝衰竭患者與同期50名行健康體檢者臨床資料予以分析。該研究顯示:研究組不同程度肝衰竭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IgA、IgG、IgM指 標 分 別 為 (10.62±1.78)、(26.23±5.37)、(2.98±0.23)g/L,均高于對照組 (3.16±1.31)、(10.80±1.61)、(1.40±0.59)g/L(P<0.05),結果與彭文暉[11]研究結果[觀察組免疫球蛋白IgA(10.59±1.76)、IgM(2.96±0.21)、IgG (26.21±5.35)g/L高于對照組 (3.14±1.29)、(10.78±1.59)、(1.38±0.57)g/L(P<0.05)]相符。表明臨床使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診斷肝衰竭,不僅能判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還能為臨床及早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依據,診斷價值較高。分析原因:目前,臨床診斷肝衰竭方法較為復雜,通常需進行免疫學、生化、影像學、血液學、微生物等多項檢測,且在檢查過程中較為繁瑣,所需時間長,極其容易錯過患者最佳治療時機,加重其病情,因此,臨床需探索一種操作快捷、安全有效的檢測方法。臨床多采用凝血功能檢驗肝衰竭,但由于該檢驗方式具有操作復雜且創傷較大等特點,患者不易接受[12-13]。血清免疫球蛋白是一種檢查體液免疫功能常用方法,主要通過檢驗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M等指標變化情況。有相關研究顯示,患有肝臟疾病的患者其各項免疫球蛋白指標均高于普通者一些。此外,若肝臟疾病患者病情越重其免疫球蛋白指標越高,這表示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是與肝臟疾病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相關[14]。肝衰竭屬于一種較為嚴重的肝臟疾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臨床若采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診斷肝衰竭患者,可發現其免疫球蛋白IgA、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M等指標明顯上升,因此,臨床可根據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結果診斷肝衰竭[15]。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制約,關于兩組生活質量,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臨床使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診斷肝衰竭,不僅能判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還能為臨床早診斷和早治療提供有效依據,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