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摘 要 新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和綜合國力提升亟須新工科建設。地方高校作為促進區域戰略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支撐,應認清自身在新工科建設中的主要職責和重要使命,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著力解決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主動對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優化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全面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新工科 地方高校 專業建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05
Research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YE Q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urgently needed for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conversion of kinetic energy from old to new, as well as raise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s important support in promotion of reg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 as well as economic supply-side reform,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recognize their main responsibilities and important miss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an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as an opportunity,? solve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ctively link up the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ptimize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dvance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chool-running level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local universitie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從2017年“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新工科三部曲,到2018年教育部等部門聯合頒布《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 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到2020年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立項,經過三年多的發展,新工科建設已經成為各地高校的廣泛共識、研究熱點和積極行動。[1]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應以新工科建設為重要抓手,解決目前存在的專業結構不合理、新興工科專業短缺、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等問題,以全面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為出發點,加快推進專業建設,升級改造傳統工科專業,圍繞地方產業鏈布局新興工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1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面臨的瓶頸和掣肘
1.1 專業結構不合理,新興工科專業短缺
我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第一高等教育工程大國,工程教育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工科學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比例超過30%。工科專業在我國高校專業布局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但是地方高校由于缺乏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一流的工程實踐平臺和領先的技術創新能力,專業同質化嚴重,專業優勢特色不明顯,特別是與地方行業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優勢工科專業缺乏,大多數地方院校的工科專業都是以化學工程與工藝、土木工程、通信工程等傳統工科專業為主,對于新產業相關的前沿領域和緊缺學科專業如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智能安防等專業的鮮有涉及。這種陳舊的專業結構使得地方高校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中舉步維艱。
1.2 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與產業需求脫節
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時以專業培養為主,重視專業知識的教授,而忽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一些地方高校對新工科建設的重視度和響應度較低,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單一,校內外實習實訓平臺缺乏,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與企業聯系不夠密切、與社會產業需求脫節。[2]這種脫離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區域經濟和產業急需對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也制約了地方高校的發展,因此,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對于地方高校而言既勢在必行,又任重道遠。
2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專業建設的原則
2.1 堅持前瞻謀劃,適時調整專業結構
高等教育具有慢變量和滯后性的特點,而社會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如果高校在專業設置時不具備前瞻謀劃的思維,沒有順應時代發展對傳統工科專業進行升級改造,沒有圍繞產業需求布局發展新興前沿學科專業,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可能與社會嚴重脫節,難以適應經濟發展和滿足社會需求。因此,高校在專業設置時要研判畢業時區域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培養模式等方面不斷創新,才能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與區域戰略和經濟發展的契合度。
2.2 堅持特色引領,打造特色專業集群
專業集群既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也是凸顯地方本科高校辦學特色,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和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邏輯起點。[3]特色專業是高校專業建設的支撐,凝練辦學特色,擴大特色專業的輻射面,充分發揮其在專業集群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是地方高校專業建設與動態調整的戰略選擇。[4]武漢輕工大學是一所以食品類專業為特色,以工科為主干,工、管、理、文、農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地方高校。學校依托在食品科學與工程、畜牧學等農產品加工相關學科專業特色優勢,圍繞糧食食品飼料加工專業發展上下游產業鏈,推進糧食經濟管理與智慧糧食、農產品加工智能裝備與系統等特色專業集群建設,帶動專業集群內的其他專業如包裝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協同發展,形成優勢特色新工科專業集群。
2.3 堅持主動作為,對接區域產業布局
武漢輕工大學現有65個專業,其中有29個專業屬于新工科專業,占全校專業的近50%,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干的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設中應大有可為。武漢輕工大學地處全國食品工業強區的武漢市東西湖區,作為一所以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領域相關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可主動對接區域內產業發展需求和企業技術創新要求,對學校的專業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充分利用區域資源,深化產教融合、校地互動、協同育人,培養順應地方經濟發展的、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專業建設與改革
3.1 面向新工科,調整優化專業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
專業結構不合理,新興工科專業短缺已經成為限制地方高校發展的桎梏。地方高校要以新工科建設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抓手,積極開展專業建設。首先,聚焦新產業、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需求,推動高新技術與傳統工科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深度融合,實現傳統工科專業的改造升級;其次,準確把握新工業發展趨勢,科學謀劃學科布局,做好專業的增量優化和存量調整;[5]最后,要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壁壘,組建跨學科的教學團隊和科研平臺,開設跨學科的課程體系,促進工科與理科、文科、農科等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
3.2 面向產業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地方高校肩負著培養專業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使命。一是要準確把握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技術型、工程型人才的需求,為地方企業轉型升級提供精準的技術服務和人才支撐;二是要面向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行業科技前沿,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邀請企業行業專家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共建實踐基地,[6]形成教學科研、人才培養、企業生產、實踐應用的協同育人邏輯閉環;三是要整合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及行業資源,創建集教育培訓、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創業就業為一體的產業學院,深化校地、校企、校行合作,形成高校育人、產業振興、經濟發展的多方共贏局面。[7]
目前武漢輕工大學已建有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53個,學校充分利用農產品加工與轉化領域的優勢與特色,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與恩施州政府聯合組建了“恩施綠色富硒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究院”,建立了7家省級校企共建研究中心,組建了4個產學研創新聯盟,與10余個地方市(州)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在深化產學研融合、校企地多方協同育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3 面向“互聯網+”,實施課程體系改革,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課程是高校專業的基本構成要素,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和核心環節,課程質量直接決定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高校課程建設要聚焦新工科建設,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解決好教與學模式創新問題。
信息化時代,課程教學內容和形態正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就要求高校要樹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加大對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一是邀請行業企業協會專家共同參與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和地方產業需求聯動協調的工科專業課程體系;二是整合愛課程、超星學銀在線、雨課堂等平臺的優質在線開放課程資源,[8]面向新工科專業,建設一批示范性強、教學效果好、教學評價高的數字化課程資源;三是加強信息化課程體系的推廣和運用,創設智慧教學環境,提高工科專業課程中在線課程的覆蓋率和師生參與率,實現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和學生工程素質的雙提升。
總之,地方高校要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升,必須依托地方經濟發展,發揮學科專業特色優勢,主動融入區域產業布局,整合政府、研究機構、企業、行業等各種社會資源,面向新工科、面向社會需求、面向“互聯網+”推進專業建設,才能培養出適應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的工程人才。
項目來源:2020年武漢輕工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專業建設研究”(項目編號:XQ2020012)
參考文獻
[1] 吳愛華,楊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設引領高等教育創新變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
[2] 江愛華,易洋,梁文萍.“新工科”視角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實踐與探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8(11):24-30.
[3] 牟延林,李克軍,李俊杰.應用型本科高校如何以產教融合引領專業集群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20(3):42-50.
[4] 朱中偉.新常態下地方應用型院校專業集群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7(6):51-55.
[5] 王斌,陳晨,胡海濤,史維生.“新工科”時代高校學科專業調整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8(3):51-55.
[6] 胡琦.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專業建設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北京教育,2020(8):54-56.
[7] 楊景花,李華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5(10):38-39.
[8] 吳邵蘭,趙三銀,黃長征.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專業建設質量保障路徑研究[J].大學教育,2018(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