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枯木”一直是文人畫中一個典型的形象。從宋至元,“枯木”題材在文人士大夫的畫作的傳承和變革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審美內涵和美學特征。在筆墨上,用枯筆淡墨作畫,傳達簡淡自然的意境。在形態意蘊上,引書法筆意入畫,表現的是畫作者自身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枯木;引書入畫;美學特征
一、文人畫中“枯木”形象的傳承與變革
中國的文人畫一向講究詩、書、畫的結合,講究在畫中體現諸多人文的、美學的內涵,而中國的文人們需要通過畫作寄托自己的情懷。故在題材的選擇上文人總是離不開“枯木”“竹子”“峻石”“梅花”等意象,其中“枯木”作為文人畫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載著其獨特的審美內涵和審美意蘊。
(一)傳承
眾所周知,中國的文人畫,興盛于宋元。在宋代,最有名的“枯木”題材的畫作,非北宋蘇軾的《枯木怪石圖》莫屬,但在蘇軾之前,素有“湖州竹派”之稱的文同,也擅長畫“枯木”,盡管他有關“枯木”的畫作未流傳于世,但從諸多畫論和后人的評價中可見他對“枯木”題材的偏愛。如蘇軾在《文與可枯木贊》中寫道:“怪木在廷,枯柯北走。窮猿投壁,驚雀入牖。居者蒲氏,畫者文叟。贊者蘇子,觀者如流。”[1]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的一席話也印證了文同對“枯木”的鐘愛:“復愛于素屏高壁狀枯槎老,風旨簡重,識者所多。”[2]郭若虛的這番話不僅指明了文同愛畫“枯木”的事實,也直指了文同的“枯木”創作的風格是用筆率真、用墨簡淡,但意蘊深重,富有深遠意味。至于蘇軾的“枯木”經典畫作《枯木怪石圖》,也是最能體現他“寫意”思想的作品之一。蘇軾的“枯木”出于文同,但又不同于文同,具有自己獨特的品格。在《枯木怪石圖》這幅作品中,蘇軾運用淡墨的畫法一氣呵成,并不拘泥于樹木本身的形象,反而將“枯木”畫成了怪誕盤曲的樣子,別具一格,自成一派。這種不求形似的“枯木”迎合了當時文人追崇“士氣”“逸品”,講求筆墨情趣,重視意境表達的潮流。蘇軾之后,“枯木”題材至元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代表人物趙孟,他的有關“枯木”題材的作品有:《秀石疏林圖》《枯木竹石圖》《古木竹石圖》等。他對蘇軾“枯木”的繼承主要表現在同樣以枯筆淡墨作畫,并且不求形似,注重對象“寫意”的表達。趙孟之后,倪瓚筆下的“枯木”算是集大家之成,但又自成一派,極具“簡逸”的品格。
(二)變革
“枯木”題材的變革,不僅體現在不同時代的畫家們對“枯木”這一形象的表現風格和詮釋方式的不同上,同時也表現在整個畫作格局的變革上。
在對“枯木”的表現風格來看,從蘇軾形態怪誕的“枯木”,到趙孟典雅精致的“枯木”,再到倪瓚淡雅簡逸的“枯木”,彰顯了“枯木”這一藝術形象在不同時代的風格變化。這些變革背后,不僅反映了不同時代的風格特征,還反映了畫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感悟。宋代,政治環境陰郁,黨派爭斗不斷。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宋朝文人士大夫意識覺醒,他們不僅以“枯木”形象表現自身遺世獨立的情懷,更是借“枯木”抒發苦悶生命中的憂慮之情。故文同和蘇軾的“枯木”形象,往往是怪誕的、孤獨的,它們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遺世而獨立,“枯木”也成為了他們高尚人格的標志。到了元代,政治上歧視漢族文人,漢族文人士大夫仕途受阻,但也帶來了相對寬松的文化環境,正如陳傳席在《中國山水畫史》中所說:“當外在的反抗和經邦濟世前途渺茫或力不從心時,人們就會轉而追求內在的精神自由和人格完美以及性情的抒發。”[3]238漢族文人士大夫們“隱逸超俗”,寄情于山水,故趙孟、倪瓚的“枯木”形象也是簡逸而淡雅的。他們在繪畫中,“枯木”最能表現內心的憂悶,讓他們暫時忘卻現實的苦悶和委屈,尋得精神的安謐與淡泊。
從“枯木”在具體畫作中的格局上來看,從宋至元,也經歷了一定的創新和變革。蘇軾的《枯木怪石圖》中,“枯木”奇峻、孤寂、盤曲,處在畫作的中心位置,表達一種率性而為、孤獨的心境。而趙孟和倪瓚的“枯木”往往瘦弱細長,規規整整,依附在巨石旁邊,起輔助點綴作用,使整幅畫的格局更加簡單利落,表達畫作者不爭不搶、淡泊明志的心境。
二、文人畫中“枯木”形象的審美特征
雖然不同畫作者對“枯木”題材表現風格不盡相同,但文人畫一向講究詩、書、畫的結合,故即使是單純的“枯木”題材也符合文人畫的書與畫緊密結合的特點,即“書畫同源”“以書入畫”,將書法用筆用墨的特征融入到繪畫中,其審美特征具體表現為兩點:第一,在“枯木”的筆墨描繪上,以枯筆淡墨作畫;第二,在“枯木”形態上,不注重形似,以寫意筆法作畫。在作品意蘊表達上,用書法表現“枯木”,進一步表達畫作者的品格特征。
(一)筆墨——以枯筆淡墨作畫
蘇軾的《枯木怪石圖》中運用書法線條,全畫以枯筆和淡墨勾勒,用筆粗獷,線條遒勁有力。在畫的左側立著一尊怪石,怪石旁盤曲地生長著枝節扭曲的枯木,有枝無葉,掙扎著延伸至天空。在這幅極具書法意味的作品中,蘇軾運用淡墨的畫法一氣呵成,表達了一種野蠻的、生機勃勃的生命力。蘇軾畫“枯木”用筆粗獷,與米芾“樹石不取細,意思便已”[4]的思想相同。
眾所周知,趙孟“書畫同體”的藝術主張影響深遠,他認為作畫必須要以書法用筆作畫,而趙孟的“書畫同源”理論,在他的畫作中得到了徹徹底底地實踐。他的《秀石疏林圖》運用了書法中的“飛白”技法畫石,充分展現出峻石堅硬質感。他還運用篆書刻畫“枯木”,純用水墨表現其線條,筆筆中鋒,頓挫別致,充分展現了樹枝的錯落有致,堅韌而富有旨趣。他還在畫作后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來進一步闡述他“引書入畫”的理論。
倪瓚在筆墨技法上,同樣運用淡墨枯筆來勾勒“枯木”。其畫作《幽澗寒松圖》,用墨極為簡潔,寥寥草草勾勒幾筆,便是枯木的全貌,給人淡雅寧靜的感覺。再如《漁莊秋霽圖》中的“枯木”也是簡墨勾畫,但即使是草筆,樹干均朝天空的方向生長,極盡刻畫枯木遒勁挺拔的姿態,正所謂簡約而不簡單。倪瓚的“簡逸”筆墨風格特征顯著,清代方薰就在《山靜居論畫》中稱倪瓚的畫“全以簡淡勝人”[5],當代學者陳傳席也說:“元人畫簡,無一筆不繁。以簡概括元人繪畫,實際上是以倪云林的畫作為元畫代表而論的。”[3]302
(二)形態意蘊——引書法筆意入畫
任何藝術作品形象背后實際都有創作者的創作意圖,而這些“枯木”形象的背后是創作者的審美品格。蘇軾的畫作中,最能體現寫意筆法的是“枯木”題材的作品。蘇軾畫“枯木”用筆粗獷,不求形似,但求寫意。正如夏文彥所言:“蘇東坡……枯木奇石,時出新意,木枝干虬屈無端,石皴老硬,大抵寫意不求形似。”[6]上文敘述可知,蘇軾《枯木怪石圖》中的“枯木”形象野蠻而具有生命力,彎曲盤旋,直指天空。這“枯木”形象的背后,實際上表達了蘇軾桀驁不馴、不向命運屈服的品格。再如趙孟典雅規整的“枯木”形象,溫和又獨立地立在巨石旁,正如當時仕途受壓迫,卻依然俊逸脫俗的眾多文人士大夫形象。故在趙孟筆墨下,美好規整典雅的“枯木”形象背后,實際象征的是趙孟典雅高逸的人格屬性。再到倪瓚,他的“簡逸”風格深入人心,他的“枯木”用筆極輕,用墨極淡,給人清幽靜謐的感覺,也凸顯了倪瓚本人溫潤簡淡的品格。倪瓚在《題畫竹》中寫道:“以中每愛余畫竹,余之竹聊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真沒奈覽者何,但不知以中視為何物耳。”[7]大意是說繪畫不求形似,但求通過筆墨表達胸中之意。
三、文人畫中“枯木”形象的審美境界
正所謂畫品如人品,畫境也亦如心境。以書法用筆作畫,給文人畫帶來的是更加強烈的主觀色彩。“枯木”形象的背后,映照的是畫作者的品格,同樣地,“枯木”所營造的繪畫的意境,映照出了繪畫作品的審美境界。
(一)筆墨——簡淡自然之境
關于文人畫中“枯木”題材,不管是蘇軾的怪誕“枯木”,還是趙孟的規整“枯木”,亦或是倪瓚的簡淡“枯木”,都是運用書法線條,以枯筆和淡墨繪圖,實際上都營造了簡淡自然的審美境界。如倪瓚《六君子圖》,無過多筆墨,簡簡單單的六根“枯木”直直地立在石頭上,和遠處的山相呼應,一切都是那么淡然、平靜,一如倪瓚本人簡淡樸素的人格。他的《古木幽篁圖》描繪了高聳卻纖細的“枯木”形象,顯示了蕭疏簡淡、遺世獨立的氣質,一旁的大石頭也是用筆極淡,整幅圖體現了清冷簡淡的意境。倪瓚本人一生正直淡泊,隱逸山水,因此他筆下的“枯木”自然而然是平淡且樸素的。倪瓚用極淡的筆墨,為他的作品添加了他強烈的主觀色彩,表達了其自身追求簡淡平靜、樸素自然的人生愿望。正如宗白華所說:“中國山水畫趨向簡淡,然而簡單中包含無空境界。倪云林畫一樹一石,千巖萬壑不能過之。”[8]倪瓚簡淡的“枯木”形象,是他追求簡淡自然之境的體現。
(二)形態意蘊——亦堅亦柔之境
在文人畫的藝術創作中,畫作家們常常借物抒情,將自己的精神境界通過一些對象的特質表達出來。樹木和竹子一樣,具有著生機勃勃、堅韌不拔的特質,而文人畫中“枯木”,除了展示勃勃的生命力外,在一些形態下也會具有蒼涼和孤寂的感覺。比如蘇軾在《枯木怪石圖》中的“枯木”形象就是遒勁倔強,富有野蠻生長的勃勃生機。蘇軾的“枯木”形象營造的就是一種堅韌不拔、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境界。而倪瓚所作“枯木”就是蒼涼且孤寂的,例如他的《幽澗寒松圖》,畫面中,幾棵樹木挺拔在裸石上,遠處溪流趟過,寒意逼人。在倪瓚畫筆的勾勒下,整幅圖都具有冷清荒涼的感覺。倪瓚用荒寒孤寂的“枯木”形態,營造了蒼涼寂寥的精神境界,亦或是他的內心世界。
參考文獻:
[1]蘇軾.東坡畫論[M]. 王其和,校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149.
[2]郭若虛.圖畫見聞志[M].俞劍華,注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114.
[3]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238.
[4]米芾.畫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39.
[5]錢泳.履園畫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223.
[6]夏文彥.圖繪寶鑒[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178.
[7]溫肇桐.倪瓚研究資料[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4.
[8]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4.
作者簡介:尹歌,吉林藝術學院寫意人物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