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兵 張玉 何將
摘 要 為響應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需求,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分析了實踐教學體系現狀,探索了校企協同模式,提出并闡述了四條培養路徑,包括1+X證書制度實施、引入企業經驗人員、開展企業培訓實習、學校與企業互動,以實現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 校企協同 實踐教學 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6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1.037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bases, innovate talent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explores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nd puts forward and expounds four training paths,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1 + X certificate 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enterprise experience personnel,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training practic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so as to realize the training goa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rdin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cultivation path
高校為社會輸出了大批高素質人才,國家產業發展升級及結構調整獲得堅實支撐,社會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得到保障。但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及質量不高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表現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后需經長時間再培訓及適應才能滿足崗位需求,造成了用人單位成本上升而傾向選擇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針對此類問題,國務院及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為社會培養更符合產業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1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教學過程與工程環節脫節。在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接受專業基礎理論,不會應用理論去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工程問題的解決涵蓋多方面內容,而有些內容需要經過實踐操作才能掌握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存在脫節。[1]
教學資源匱乏。許多課程缺少實物演示講解,學生更多的是理性認識,缺乏感性認識。實訓基地匱乏。教學資料缺少企業工程現場案例等,難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2]實踐教學缺少雙師型教師,缺乏企業的項目經驗和多設備的實踐操作能力,學生實踐操作的指導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教師對產業的最新動態和企業的人才需求不敏感,也會導致所教授的內容存在滯后,不符合當前產業要求。
實踐教學支撐體系不完善,管理保障機制不健全,[3]且教學效果的多元評價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不健全。[4]
2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的培養路徑
2.1 “1+X”證書制度實施
“1+X”證書制度中的“1”代表學歷證書,“X”代表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中的職業技能等級的考核發證由第三方機構企業實施,教考分離,形成了有效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1+X”的技能等級證書培訓通過培訓機構企業和學校的實踐課程實施。“1+X”證書制度培養了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
機械類專業的“1+X”證書包括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也包括與機械專業相關的電氣、自動化類證書。學生獲得技能等級證書,可以參與學分置換計劃。
“1+X”證書制度的推廣有利于相關教材等資源的出版,有利于行業培訓規范化,也有利于政府產業轉型的人才培養引導。但是目前機械類專業證書較多集中在機器人方面,其他專業方向證書較少,單純依靠證書目前無法解決所有專業方向的培養問題。
2.2 有企業經驗的人員走入課堂
通過邀請若干企業工作人員進入課堂,可以獲悉機械行業的發展動態、企業案例內容及實施步驟、項目實施的操作規范流程和應用注意事項。企業人員在課堂上實現職業技能的講授,讓學生對機械類專業有更清晰的認知,并對不熟悉的知識查漏補缺,參與到案例的分析解決過程。
企業的生產節奏較為緊張,在企業淡季安排相關人員進行授課,[5]且授課資料需精心準備且有代表性。由于企業人員往往缺乏授課經驗,授課前需對他們提出明確要求,對他們進行簡單的培訓,以便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雙師型教師學習企業經驗,包括相關技能知識及操作規范等,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授課、實踐教學操作演示與指導。企業人員對教師們集中培訓,可達到類似效果。為了做好實踐教學,我校既派了教師前往企業學習,也邀請了企業人員對教師們集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數控機床等裝備操作方法,鍛煉了教師們的職業技能。
實踐教學的資料可以是書籍、PPT、工作手冊、裝置使用手冊、項目策劃書等,也可以是企業內部培訓資料或者線上資源,只要效果好就不拘泥于形式。
企業經驗人員走入課堂,解決了師資力量不足問題,但是由于實訓基地的規模有限,難以讓所有學生充分完成操作實踐,也難以覆蓋所有的操作設備種類。
2.3 學生進入企業培訓實習
企業有大量的行業資料、設備、技術人員、案例等。培訓實習前,應制定好培訓實習計劃、實習目標、考核及評估方式,讓培訓實習效果量化。學生需遵守企業的行為規范等,學習企業文化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職業素質。
學生進入企業培訓實習解決部分教學資源匱乏問題。用人單位接收學生,有社會責任和企業效益兩方面因素。用人單位為了省事,培訓實習期間通常安排學生熟悉生產線操作設備或維修保養設備。在實習期間,作為機械類學生學會了設備操作、技能或者維修保養技術,但是限于崗位要求不能同時掌握多項技能;裝備的電氣原理圖及接線圖等資料信息并沒有被企業人員講解透徹;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沒有被安排課題或項目,沒能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在實習期間安排學生從事多崗位的工作;給學生布置課題或項目,讓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給與指導。
2.4 學校與企業互動
學校與企業有不同的資源和教育模式,通過校企協同互動達到更好的實踐教學效果。學校與企業之間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互動。[6]
共建實訓中心或企業培訓基地,為企業培養輸送人才,減少畢業生適應期。
訂單培養人才或聯合開發課程。校企共同修改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素質使其就業后能直接上崗,減少企業用人成本。在簽訂訂單前,通過招聘網站和企業調研信息,了解行業的職業發展情況,讓學生自主選擇。
聯合技術攻關或產學研合作。學校作為企業的創新技術部門解決企業的難題,和企業共同合作,優化企業生產產品、生產線、設備等,提升企業效益。
3結語
新時代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需借助企業提高實踐教學效果,走校企協同模式提高學生的職業實操技能和素養,降低用人成本,提高職業競爭力,提升教學質量。本文分析了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探索了校企協同模式,提出并闡述了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的培養路徑:1+X證書制度實施,有企業經驗的人員走入課堂,學生進入企業培訓實習,學校與企業互動。針對不同專業方向特點,有機結合四種培養路徑,深入和完善校企協同,助力實現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同時服務于社會,為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 孫文志,黃瑋,李寧等.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現[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03):212-215.
[2] 趙永平.地方本科高校產教融合背景下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9,000(023):35-36.
[3] 蔡方元.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校本模式”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5.
[4] 付佳佳,郭勇,胥民堯.“1+X”證書制度下土建類專業校企協同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6):238-242.
[5] 金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原因與對策[J].對外經貿,2019,000(011):142-144.
[6] 林家堅.地方本科高校協同育人路徑研究——基于校企合作視域[J].教育現代化,20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