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芹
(樺甸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吉林樺甸 132400)
可持續農業,就是通過一系列管理、保護手段,確保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實行技術變革,在確保當代農業需求和產出的同時,不能影響到土地、水、動植物資源,不能造成環境退化,而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肥料的使用是在所難免且廣泛普及的,化學肥料對于土壤、水資源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要想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肥料的最優化使用問題。
當前社會是飛速發展的社會,但農業領域比不上其他領域的發展迅速,導致一些基本認知不足,加上我國的農業模式的結構復雜,無法完成大范圍的機械化生產,導致化肥的施用還是農民在種植糧食時必不可少的手段,事實上,很多農民也知道大量使用化肥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但因其缺少關鍵性的指標以及技術指導,仍存在大量施用化肥的情況,土壤在吸收肥料養分的過程就和人吃飯來補充營養一樣,輕重緩急要拿捏到位,且各種養分的配比都需要科學合理,否則勢必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長期發展肯定會出現問題,導致糧食大量減產。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杜絕肥料使用不當的情況,對資源環境合理把控,對肥料的使用更加科學合理,既能應對當代人的農業需求,又同時要保持土壤肥力,延續土地壽命,讓后人不至于無田可耕。
當前我國農業耕種的問題不小,肥料的使用不當,很難保證土壤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應該從“態度”和“能力”兩方面分析。
土壤施肥需要營養補充但不能太過,并且不同種類的耕田需要的營養也不同,不能一股腦把所有營養全部灌輸進去,否則長期使用肥料必定導致土壤的養分失衡。但目前的問題是,在很多農田耕種者的觀念里,只要使用含有營養的肥料就會讓農作物得到更高的產出和經濟回報,農民施肥管理不科學,導致土壤抗污染能力嚴重衰弱,這在我國的農村有非常多的例子。
這里不得不提到化學肥料和有機肥料的區別,化學肥料含有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單一或較少,最常見的就是氮肥、磷肥、鉀肥等,養分含量高,對農作物的生長見效猛,但化學肥料的使用不當會破壞土壤性質,包括引起土壤酸度變化、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產生污染等現象,進一步影響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不僅破壞了土壤肥力結構,而有機肥料對于農作物的幫助沒化學肥料那么巨大,有機肥料蘊含的營養元素量少但豐富,能有明顯的改善土壤的作用,肥效慢但肥效長,一般而言,把化學肥料和有機肥料搭配起來使用,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才是最有效的施肥手段。但是現存的問題是,農田耕種者不能有效了解農田和種植物的需求,也就無法指定合理的施肥計劃,導致化學肥料和有機肥料的使用失衡,進行不科學的施肥,破壞了土壤壞境,這都是缺乏指導,施肥能力不足的體現,我國的農業耕種模式較為零散,各家各戶都是自耕自田,缺少交流和方法學習,而農業合作社也缺乏相關指導。
據相關調查報告說明,在北京、山東、陜西等地的20個縣600多個點位的抽樣調查可以顯示,在北方施用化肥較為密集的地方,20%的地下水硝酸鹽含量超過國家飲用水硝酸鹽含量限量標準,45%地下水硝酸鹽含量超過主要發達國家飲用水相關限量指標。
針對當前認知不足的問題,必須要讓相關種植人員和指導人員都必須具備正確的認知才行,這里可以簡單分為兩類:
1)對于農業合作社來說,必須明白其使命:農業合作社就是為了解決農民種植施肥困難而成立的指導組織,逐漸又演變出了其他的職能,比如說爭取農業補貼、銀行貸款合作種植、開拓銷售市場等,但其根本,還是需要幫助農民更好更優的種植農作物,要讓農業合作社明白,幫助農民農業建設和經濟建設是發展的“兩條腿”,不能顧此失彼,而在當前農業合作社中,還存在更多的把目光放在經營市場中,而忽略了種植本身。
2)對于廣大農民來說,要弄清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保護土壤肥力,讓土壤可持續發展,是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的,土壤需求營養并不是把所有營養一股腦灌輸進來就可以了,要講究方式方法,且不能過盛,否則只能事倍功半。
化學肥料也常被稱為無機肥料,它和有機肥料的對比非常明顯,包含:①有機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具有明顯的改善土壤作用,而化學肥料則只能提供作物無機養分,施用不當更會破壞土壤養分結構;②有機肥料含有養分多,更均衡,而化學肥料養分單一;③有機肥料養分含量低,需要大量施用,而化學肥料養分含量高,少量施用;④有機肥料肥效慢但長,而化學肥料肥效快但短,綜合來說,要增大有機肥料的利用率,而降低化學肥料的施用量。如圖1所示,我國化學肥料的使用量在急劇降低。

圖1 我國磷肥施用量曲線
農家肥是有機肥料的一種,求種類繁多而且來源廣、數量大,便于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成本也比較低,并且農家肥的特點就是所含營養物質比較均衡全面,經過化學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發酵、分解,能把農家肥中的養分逐漸吸收,包含有人的糞尿、牧畜的糞尿、廚余垃圾、剩菜剩飯、以及廄肥、綠肥、堆肥、漚肥等,值得一提的是,農家肥的吸收不易,需要和其他肥料一起使用,才能使肥料中的營養元素被充分吸收。
2018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總有機廢棄物(包括畜禽糞便、作物秸稈、各種加工下腳料等)排放量約為43億t,在這些有機固體廢棄物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畜禽糞便,資源量占固體廢棄物總量的50%左右,其氮、磷、鉀總貯量約為6300萬t,相當于4900萬t尿素,1.19億t過磷酸鈣和3400萬t氯化鉀,此外,還含有17種氨基酸和鎂、鈉、鐵、銅、錳、鋅等多種微量元素約占8%~10%,由此可見,大力發展有機廢棄物的二次使用,具有非常多的好處。
社會已經處于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頗深的階段,將高科技技術加入到農業領域來,構建更科學方便的“智慧農業”,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智慧農業是新提出的名詞,就是把物聯網的技術應用到傳統農業中來,運用傳感器和軟件實施監控土壤的信息,通過對于土壤各類養分、溫度、濕度、天氣氣候、光照強度、植物養分含量等的檢測,來確定當前土壤的情況以及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農田種植者只需要在移動終端上看一眼就明白自己的土地處于什么情況、什么時候需要施肥、什么時候需要澆水、如何護理等,優化土壤施肥方案,減少污染和殘留,是非常有用的研究發現,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才行。
當前,農業還存在不少問題,肥料的使用不當,導致土壤的肥力下降,讓農業可持續發展只是一句空談,要解決這種現象,就必須讓農田種植者認識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和好處,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智慧農業”的發展也需要更進一步才行,這對于建設世界水平農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