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雨 ,吳清洋 ,譚華強 ,吳芳春 ,林 鋒
(1.汕頭大學廣東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 汕頭 515063;2.汕頭大學汕頭大學-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蝦蟹貝類聯合實驗室,廣東 汕頭 515063;3.饒平縣西海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饒平 515722)
在水產動物新品種選育過程中,雜交育種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創造出了眾多優質新品種,如:雜交魴鲌“皖江1號”、羅非魚“粵閩1號”、“福瑞鯉2號”、雜交鱘“鱘龍1號”等,提高了成活率、品質、抗逆性、生長速度等經濟性狀[1-2],推動了我國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3-4].“雜交翹嘴魴”新品種是以雌性團頭魴和雄性翹嘴紅鲌的雜交子一代為母本,以團頭魴為父本,連續雜交5代獲得的新品種,該品種具有團頭魴的草食性和肉質鮮嫩特點,1齡魚體重比團頭魴和翹嘴紅鲌均提高20.0%以上,肌間刺比翹嘴紅鲌減少7.7%[5].雌性團頭魴與雄性鱤雜交產生的子一代群體的可量性狀和可數性狀更偏向于母本團頭魴,線粒體基因組則與團頭魴完全一致[6].雌性大口黑鱸與雄性藍鰓太陽魚雜交產生的子一代的可數性狀和可量性狀均介于親本之間,部分性狀超越了雙親,5 S rDNA分析表明雜交子一代融合了雙親的基因組[7].魚類雜交育種技術相對較成熟,但在蝦蟹類中,雜交育種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可參考的資料較少.
擬穴青蟹屬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十足目、梭子蟹科、青蟹屬,具有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大等特點.我國自120多年前便開始養殖擬穴青蟹,近年來,年產量在14萬噸左右,產值達200多億元.雖然我國已經突破了擬穴青蟹人工育苗技術,但還未達到穩定量產的水平,生產上還主要依賴從海區中捕撈野生苗種進行養殖.由于野生苗種存在數量和質量不穩定、規格不一致、易攜帶病菌、產量低等缺點,且養殖過程中面臨不可預測的病害問題,導致養殖經濟效益普遍較低,這極大地限制了我國青蟹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
鋸緣青蟹與擬穴青蟹同屬青蟹屬,具有人工育苗成活率高、體型大、生長快、抗逆性強等特點,主要分布在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洋周邊國家,我國僅在海南和廣西發現有少量分布.2005年,日本學者Hideyuki Imai和Masatsune Takeda在日本發現了青蟹屬的自然雜交種,后證實是鋸緣青蟹和欖綠青蟹交配所生[8].2021年,馬來西亞學者Fazhan等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發現了疑似青蟹種間雜交的4種不同子代[9].這些發現提示我們,青蟹屬內不同物種間在自然條件下能夠進行雜交并產生雜種后代.后繼的研究進一步證實,紫螯青蟹、擬穴青蟹和欖綠青蟹在人工條件下可實現種間交配[10-11].目前,還未有擬穴青蟹和鋸緣青蟹種間交配和繁育雜交子代的研究報道.若能建立擬穴青蟹和鋸緣青蟹的種間雜交技術,則可將鋸緣青蟹易繁殖、生長快速且體型大的優勢性狀引入擬穴青蟹中,有望改善擬穴青蟹人工繁殖成活率低、體型相對較小的不足,從而創造出品質好、營養豐富、成活率高、生長快、抗逆性強的優質新品種.
本研究以擬穴青蟹和鋸緣青蟹為親本,建立了種間人工雜交技術,獲得了雜交子一代苗種,并通過肉眼和顯微觀察技術鑒定了雜種的表型特征,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鑒定了雜種的線粒體遺傳特征.本研究將為進一步開展經濟蟹類遠緣雜交的理論研究和育種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擬穴青蟹來源于課題組自主培育的選育群體,鋸緣青蟹購自海鮮市場.青蟹運送到養殖基地后,首先采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處理并挑選出符合要求的候選親本,然后養殖于陸基化養殖車間內,每個養殖單元養殖一只個體.挑選體型大的個體作為雌雄候選親本,其中,未交配母本的挑選方法如下:觀察雌蟹腹部邊緣是否有明顯的剛毛,若有,則為已交配雌蟹,若無,則為未交配雌蟹(圖1).養殖方法參照馬洪雨等建立的青蟹陸基高密度循環水養殖技術[12].海水鹽度保持在20-25 ppt之間,pH值在7.3-8.0之間,氨氮濃度低于0.5 mg/L,亞硝態氮濃度低于0.1 mg/L.車間內溫度控制在25-28℃,以紅肉藍蛤或雜魚為餌料,每天清除餌料殘渣和糞便一次.

圖1 青蟹未交配的雌蟹(A)和已交配的雌蟹(B)腹部特征
定期巡查青蟹生長狀態,當發現雌蟹即將或正在進行生殖蛻殼時,將其移入雜交箱內,同時放入一只健康的父本(若母本為鋸緣青蟹,則放入雄性擬穴青蟹;反之,放入雄性鋸緣青蟹),保持雜交箱的溶氧量和水質清潔,并提供黑暗環境.當母本完成生殖蛻殼后,二者可抱對交配,交配時間可持續1-2 d.
將交配成功的母本移入海水鹽度為25-30 ppt的種蟹強化培育池中培育,具體方法參考馬洪雨等建立的青蟹種蟹培育技術[13].種蟹的養殖密度為每平方米1只.以鮮活的螠蟶作為餌料,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以第二天早晨剩余3-5個為宜.每天早晨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00%,干露1 h.當受孕母本卵巢發育成熟,便將卵排出體外并附著在腹部下方,此時稱之為抱卵母本.將抱卵母本移至孵化桶中單獨培育10-12 d,直至卵的顏色變為灰黑色或黑色時便可孵化出蚤狀幼體.
將孵化出的蚤狀幼體移至幼體培育池中進行培育,具體方法參考馬洪雨等建立的青蟹室內水泥池人工育苗技術[13],期間做好育苗過程中的餌料、水質、溶氧量、病害防控等管理工作.
隨機采集雜交子一代不同發育階段的幼體和仔蟹,包括:蚤狀幼體I期(Z1)、蚤狀幼體II期(Z2)、蚤狀幼體III期(Z3)、蚤狀幼體IV期(Z4)、蚤狀幼體V期(Z5)、大眼幼體期(M)、仔蟹 I期(C1)、仔蟹 II期(C2)、仔蟹 III期(C3)、仔蟹 VI期(C6)、仔蟹VII期(C7).同時,以擬穴青蟹相同發育階段的幼體和仔蟹作為對照,通過肉眼觀察和借助顯微鏡技術鑒定不同發育時期的表型特征.
隨機采取10只雜交子一代個體及雌雄親本并提取基因組DNA,提取方法為傳統的酚-氯仿提取法.特異性擴增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I亞基(COI)基因的PCR引物序列(COI-s:TTGACCCTGCTGGCGGTGG,COI-a:CAATTGAGGAGGGTAAAAATGGAG TAA)來自于Ma等[14]發表的論文,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PCR反應體系為 20 μL,包含:2 μL 10×反應緩沖液(含Mg2+),正、反向引物各 0.4 μL,1 μL dNTPs(2.5 mmol/L),0.4 μL Taq DNA聚合酶(5 U/μL)(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0.5 μL DNA模板(50 ng/μL),ddH2O補齊至20 μL.PCR反應程序為:94℃預變性4 min;94℃變性30 s,54℃退火50 s,72℃延伸50 s,循環37次;72℃延伸7 min.采用1.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PCR產物,并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測序.
從GenBank公共數據庫中下載擬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欖綠青蟹(Scylla olivacea)、紫螯青蟹(Scylla tranquebarica)、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合浦絨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猛蝦蛄(Harpiosquilla harpax)的COI序列,連同本實驗的2個親本及10個雜交子一代個體共計19條序列用于親緣關系分析.采用MEGA7.0軟件中的鄰接法(neighbor-joining,NJ)構建系統進化樹,經500次重復抽樣,檢驗其置信度.設置猛蝦蛄為外群.
本研究共開展了7對雌雄蟹的種間人工定向交配試驗,全部實現了交配,成功率達100%,這說明擬穴青蟹和鋸緣青蟹種間遠緣交配是可行的(圖2).在自然界中,青蟹屬4個物種間存在棲息地重疊的現象,并發現了種間自然雜交產生的后代,例如:在日本發現了鋸緣青蟹和欖綠青蟹的雜交種[8],在馬來西亞發現了疑似青蟹種間雜交產生的4種不同雜交種[9].此外,馬來西亞學者還開展了紫螯青蟹、擬穴青蟹和欖綠青蟹的人工交配試驗,獲得了成功[10-11].但到目前為止,還未見擬穴青蟹和鋸緣青蟹種間雜交的研究報道,也未見在人工條件下獲得青蟹雜交子代苗種的報道,本研究首次實現了在人工條件下擬穴青蟹與鋸緣青蟹種間交配并通過人工育苗技術獲得雜交子一代苗種.

圖2 擬穴青蟹與鋸緣青蟹交配(A)和即將孵化的鋸緣青蟹受精卵(B)
本研究發現,受孕的鋸緣青蟹母本卵巢能夠發育成熟并順利產卵,產卵后再經過15 d的強化培育后,在未進行交配的情況下能夠第二次產卵并孵化出蚤狀幼體,這說明青蟹交配一次后,精液可保存在雌蟹體內較長時間,并能夠多次使用.而雌蟹在完成胚胎孵化后其卵巢可快速啟動第二次發育并能夠再次產卵并孵出幼體,這一發現夯實并拓展了青蟹繁殖生物學的內涵,為深入理解精液功能和卵巢發育機理提供了新思路,并為生產上充分利用受孕雌蟹培育人工苗種提供了實踐指導.本研究中,鋸緣青蟹雌蟹前后兩次孵化出的蚤狀幼體均在100萬只左右,幼體數量大于相同規格擬穴青蟹的產幼數量,幼體體型也略大于同期的擬穴青蟹幼體,且幼體也相對更活躍.在幼體培育過程中,本研究適當加大了培育池中的溶氧量、餌料投喂量和換水頻率,同時在蚤狀幼體V期時對幼體進行分池培育,以保證幼體生長發育需求和成活率.
采用掃描電鏡對雜交子一代和擬穴青蟹的5個蚤狀幼體期及大眼幼體期個體進行了表型特征鑒定,結果僅在蚤狀幼體I期和大眼幼體的尾部發現剛毛數量存在一定的差異,未發現雜交子一代幼體與同期擬穴青蟹幼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圖3).

圖3 青蟹雜交子一代幼體與擬穴青蟹幼體的表型特征對比
采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對仔蟹I期個體進行觀察鑒定,同時采用肉眼觀察的方法對仔蟹II期、III期、VI期和VII期個體進行觀察鑒定(圖4).結果發現,雜交子一代個體中存在少量的畸形個體,即雙側眼柄從眼窩中移位至前額,眼柄間距縮短.同時,在雜交子一代仔蟹II期和III期個體的步足上存在數個深顏色斑點,而在擬穴青蟹同期仔蟹中未發現這一特點.這些斑點隨著發育的進行逐漸消失,VI期和VII期仔蟹與擬穴青蟹同期個體相比沒有明顯差異.此外,還發現雜交子一代個體比同期擬穴青蟹個體在體型和體重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這可能與雜種優勢有關.

圖4 青蟹雜交子一代仔蟹期的表型特征
通過對線粒體COI序列的擴增、測序和序列拼接等分析,最終獲得的高質量序列長度為767 bp.序列比對分析表明,雜交子一代個體的COI序列與母本鋸緣青蟹完全一致,而與父本擬穴青蟹之間存在差異,這表明雜交子一代個體的線粒體來源于母本鋸緣青蟹,而非來自父本擬穴青蟹,從而證實它們是真正的雜交產生的后代.重建的系統進化樹表明,它們與鋸緣青蟹同屬一個分支,而與擬穴青蟹位于不同的分支,這再次證明它們的線粒體來源于母本鋸緣青蟹而非父本擬穴青蟹,這與線粒體的母性遺傳特征完全吻合.線粒體的這一遺傳特性還被用來進行物種鑒定,如:Ma等利用線粒體序列建立了鑒定青蟹屬4個物種的技術,還建立了基于PCR技術的快速鑒定方法[15].
本研究首次在人工條件下建立了擬穴青蟹和鋸緣青蟹的種間雜交技術,通過室內人工育苗技術獲得了雜交子一代苗種.表型鑒定未發現雜交子一代個體與擬穴青蟹間存在明顯差異(極少數個體存在眼柄移位現象),遺傳分析表明雜交子一代個體線粒體來自母本鋸緣青蟹而非父本擬穴青蟹.該研究表明開展青蟹種間雜交從而培育雜交新品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研究為大規模開展青蟹種間雜交創新研究奠定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圖5 雜交子一代個體、父本、母本的進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