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領域的廣泛應用對新聞生產傳播帶來系列倫理失范問題,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公正性、人道理念受到沖擊。本文基于新聞結構的三維視角,解析智能技術在新聞主體、新聞內容和新聞應用方面產生的主體性危機、算法信息偏差和數據濫用等失范問題,試圖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重塑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聞規范。
關鍵詞:新聞倫理 人工智能 數據與算法 倫理失范
當今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普及使得“算法和大數據”廣泛滲入新聞領域,在技術理性營造的媒介環境中,新聞生產傳播方式已發生重要變化。機器新聞、計算機數據分析、算法推薦等智能技術的應用提供了高效的新聞產播優勢,但也帶來深層的新聞倫理失范問題,智能新聞高速發展需要新聞規范的引導,應在新的智媒環境里反思問題、探明對策。
一、人工智能對新聞業的沖擊:倫理失范問題
計算機和認知科學生成的人工智能作為高度模擬人類心智和能力的技術工具,在程序設定下具備數據分析加工和認知決策效用,某些實踐甚至超越人類。雖然微觀上品類各異,但其實質是“通過度量現實世界而得到數據,用機器學習去提取數據中的算法模型,并以此模型來進行相關決策”。正是因為這種處理信息的自動化數據化模式,在新聞結構的三個維度上產生了系列倫理失范問題。
1.新聞主體上:引發人的主體性危機和主體功能削弱。人工智能驅動新聞的模式衍生出了“機器新聞”,它通過“機器人寫作”的特定程序提取加工新聞信息數據以產出新聞文本,通過“機器算法”過濾信息做出新聞決策,諸如氣象、財經、體育新聞領域。這種機器新聞無論是機器對人類新聞采寫模式的效仿甚至替代,還是對新聞信息數據的收集整理,都表現出脫離新聞主體的高度自動化數據化傾向。它導致了兩方面的新聞倫理失范問題:其一,新聞記者主體性危機。自動化新聞載體“機器人”顛覆了新聞記者在新聞生產活動上的主體性地位,以機器寫作和分析數據生成新聞產品的媒介取而代之。這雖然高效縮減了新聞記者的勞動負擔,但同時侵占了其新聞采寫和創生新聞價值的主體權利,新聞記者本身的主體角色受到挑戰。其二,新聞記者的專業性削弱。智能機器運作的新聞生產模式,改變了新聞的專業性的價值和監督作用,削弱了新聞記者的專業性。傳統新聞活動由新聞記者對新聞進行信息篩選、事實核查、流程把控和價值輸出,他們對此承擔認知把關責任與倫理褒貶,這些因素共同提升了新聞的主體功能及專業高度。而被非專業化的機器新聞打破的新聞形式,降低了其主體功能作用。
2.新聞內容上:引發新聞失真和機械文本的失衡。“智能體的功能和擬主體性是通過軟件編寫的算法對數據的自動認知實現的”。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疏于對信息“真偽”的實際檢測,當數據采集和計算出現謬誤時由于缺乏人工的核查把控也失去了傳統新聞倫理的約束力,往往造成虛假新聞和機械新聞的倫理失范問題:其一,機器算法的信息偏差導致新聞失真。無論機器寫作還是數據分析的智能算法,當其程序設定本身存在認知偏見和技術謬誤時,所生成的新聞內容就可能因為信息偏差和數據源疏漏而缺乏真實完整性,引發虛假新聞。而算法為了滿足受眾喜好的信息過濾性報道在失去人工駕馭把控的情況下容易破壞重要新聞的發行價值標準,導致新聞失真并且誤導受眾。其二,機械化文本導致新聞價值失衡。自動化新聞將新聞事實以信息機械處理方式進行編輯采寫,削弱了新聞的知識性,使得新聞產品缺乏深度思考的內涵解析,也欠缺新聞記者對新聞的認知審度、價值權衡以及人文情感關懷,新聞內容變成了同質機械化的信息描述,信息量增加與人文性欠缺的不對等導致了新聞本身價值的失衡。新聞傳播的本質屬性與其獨特倫理價值密不可分,機械式新聞顛覆了新聞內涵的深層挖掘和價值判斷的規范化意義。
3.新聞傳播應用上:引發數據濫用和算法偏見?!叭斯ぶ悄苊恳淮伟l展的背后都是計算能力和數據容量的突破”,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智能新聞傳播衍生出大量用戶數據,用戶的新聞瀏覽搜索行為會通過智能算法技術記錄成數據庫文件以此獲取用戶信息和價值傾向,這引發了失范問題:其一,以商業利益為目標的數據濫用和信息安全問題突出。智能信息提取和算法技術在新聞生產分發過程中由于市場利益趨向和設計程序不透明而進行海量數據收集及過度分析,其對數據的任意運用無異于一種信息暗箱操控,這不僅會影響新聞品質導致新聞失真也可能威脅到新聞用戶的信息安全,從而引發智能新聞信任危機和侵權。新聞平臺中的交互通訊、語音識別、默認同意等項目在用戶換取新聞資訊的同時也搜集了相關信息曾經Facebook平臺5000萬用戶信息被泄露給“劍橋分析”公司從而影響了政選。其二,“智能算法推薦”技術對新聞數據的處理往往存在決策偏見。新聞平臺的算法推薦系統迎合新聞受眾的信息偏好基于算法的推薦,在篩選信息過程中的偏頗和非透明性信息過濾會滋生“信息繭房”,從而導致倫理價值固化。算法系統被廣泛運用于新聞資訊網站諸如今日頭條,網易新聞,谷歌新聞等,在對用戶的新聞好惡狹隘界定上往往推薦大量低質信息,使受眾思維和信息資源越發閉塞。
二、應對人工智能對新聞業的挑戰:堅持三大原則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導致的新聞倫理失范問題,新聞業需要在科學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保持新聞實踐的合理性與規范化,堅持相應的倫理原則以應對智能技術的挑戰。
1.堅持“人之為主體和功能”的核心原則。不應讓逐漸發達的智能機器的自動性取代人的主體性,它包括兩層內涵:其一,堅持新聞記者在新聞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和價值。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媒體活動的主力軍,其專業知識、理性思考力、對新聞信息的價值審度以及人文情感關懷,都是人工智能目前無法替代和超越的。在工具理性與人類理性之間,非專業和專業性之間,為了彌補智能技術的人工缺陷并防止其被濫用的可能,新聞實踐和決策的主體依然應當是“人”。其二,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中的運用應當以人類福祉為標準,作為輔助人的技術工具,新聞的采寫傳播以及智能算法的應用要堅持符合主體功能原則,機器新聞應當讓渡于新聞記者對新聞信息的認知審度和價值輸出功能,以高度專業化的新聞把關力指導非專業化的智能技術新聞活動,以提升新聞記者的主體功能效用。
2.堅持“內容真實性和規范性”的業務原則。一方面,智媒時代的機器寫作、算法推薦、智能分發操作自身充當了新聞把控角色,而疏于對信息“真偽”的實際檢測,當數據采集和計算出現謬誤時會導致虛假新聞,寫作機器的算法設定如果是帶有偏見的數據會生成偏見新聞,新聞記者應對智能數據從收集分析到生成新聞產品的真實與否給予考察,對人類編輯和智能算法數據采集設定科學客觀標準,堅持智能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另一方面,新聞生產傳播與倫理價值密切關聯,新聞產品本身的深層內涵、價值規范和服務于公共利益的理念也應該在智能技術的沖擊下貫徹始終,智能化新聞既應該確保信息的真實描述性,也應該堅持價值判斷和人文關懷的正向規范性原則。
3.堅持“正當合法性”的技術原則。新聞倫理風險主要涉及新聞信息數據的濫用和用戶信息被智能技術的侵犯。諸如網絡黑客、信息泄露等,新聞應當堅持“正當合法性”原則,它涵蓋兩個維度:其一,智能技術對信息數據的采集和運用應符合新聞目標的“正當性”原則。新聞記者在使用智能技術進行新聞活動的過程中也需要提高媒介素養和自律精神,人工編輯與智能算法交互作用時堅守新聞規范采寫、數據保護和報導的正當性。其二,智能新聞媒介的運用需堅持“合法性”原則。既包括智能技術對于新聞數據的采集運用以及用戶信息使用需要遵守新聞法律法規,也包括新聞記者在利用智能媒介進行新聞工作和“人工——智能技術”雙向互動時需要合乎法規?!昂戏ㄐ浴痹瓌t的核心旨在規范新聞領域中科技手段的理性運用,以及保護新聞記者和受眾的合法權益。
三、應對人工智能中新聞失范問題:重塑規范
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智能媒介技術運用的現實處境,推進新聞業的科學規范發展,尋求智能技術創新與新聞傳統專業主義之間的平衡,需要對新聞倫理失范問題進行有效規范。
1.發揮新聞記者主體效能,建立人與智能技術的共生協作。“人工智能應該做到能讓人類融入共同的智能過程中,并且不斷與人類進行交互,通過交互實現彼此的協同進化”。媒介技術是作為人的輔助性工具的延伸而存在的,新聞記者作為新聞活動的主體,應當發揮其能動性實踐和理性思考力,既對新聞生產傳播進行事實采寫、價值權衡和人文情感關懷,同時也應保持高度的自律精神和媒介素養,以便創造最優化的新聞效能。在此基礎上,新聞業者可以加強智能技術的專業知識學習,積極合理的駕馭智能技術用于新聞工作。在此過程中不僅要對信息數據處理和算法推薦的真實合理性進行審核,也要與人工智能進行科學分工和協作,使新聞工作經過人工編輯和智能技術的雙重把握,以建立新聞記者為主體,與智能技術良性互動和諧共生的協作關系。
2.科學推進智能技術在新聞業的完善與應用。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領域應用的失范問題不僅要針對本體論上的新聞本身,更應該對現實智能技術的實踐予以完善,從科學性立場對智能媒介技術進行優化和提升,建立多種維度的智能計算系統,使其在處理新聞信息數據的過程中做到多維度計算決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算法方面,為避免“信息繭房和技術黑箱”對于信息處理的遮蔽和偏頗,需要提高算法透明度和準確性,建立可靠的數據保障防御機制,完善智能技術工程師的技術素養和倫理責任規范,適當公開算法的操作規則和驗證過程。在數據方面,需謹慎處理新聞信息數據收集使用流程的各個環節,既應通過數據源頭分析和篩查過濾監管機制排除相關錯誤信息,確保技術性的數據與新聞內容本身保持平衡的規范品質,以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同時也要堅守新聞傳統中的專業性標準。。
3.加強新聞法規建設與監管機制,重塑新聞價值觀?!缎乱淮斯ぶ悄馨l展規劃》將制定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提到了核心位置,對于智能新聞的把控需要法規的建構。一是要完善人工智能技術運用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它既包括適用于智能新聞的國家法律建設和司法執行強制力,也包括行政部門對智能新聞政策機制進一步完善。針對新聞數據的采集和傳播,算法系統的信息過濾和決策規則,以及用戶信息主權進行分門別類的法律建構和政策指導,以提供智能技術在新聞活動中的多維度參考標準,使其依法進行。二是智能化新聞應當結合智能媒介環境的特點,正確處理新聞生產與智能技術、新聞服務與商業利益間的關系,引導受眾對新聞進行科學理性的思考和審視,朝著規范性和向善性的目標重塑智能化新聞的價值理念,促進新聞真實、客觀、公正、人道的價值規范生成。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中應當不違背人類倫理的基本方向并且以促進人類發展福祉為核心,其規范重塑有利于新聞業者和受眾在人工新聞和智能化新聞中尋找一種合理的平衡。
四、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與新聞倫理并不存在深層隔閡,兩者是在不斷平衡中雙向互動的關系,人工智能技術推進新聞活動高效傳播和技術性發展的同時也會引發倫理失范問題,而新聞倫理將對智能技術的應用進行規范和調控并提供參考標準。在智媒時代應深入探究新聞失范問題的根源和對策,以期促進智能化新聞合理規范化發展。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博士生
參考文獻
[1][美]史蒂夫.洛爾:數據主義[M].胡小說,朱勝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郭銳.人工智能的倫理和治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
[3]段偉文.信息文明的倫理基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4][美]凱斯·R.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潘宇翔.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倫理與人工智能倫理——第四屆全國賽博倫理學暨人工智能倫理學研討會綜述[J].倫理學研究,2018(02).
[6]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7][美]蘭斯·斯特拉特.麥克盧漢與媒介生態學[M].胡菊蘭,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
[8]戴潘.大數據時代的認知哲學革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