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波 周盈
摘要:隨著5G信息技術應用進程的不斷推進,融媒體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信息傳播狀態和媒體業態正發生著深刻變化。我國高校傳統的傳媒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當前媒體深度融合和傳媒行業創新發展對新傳媒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元素養的內涵,對傳媒人才元素養結構進行實證研究,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傳媒專業大學生元素養培養提升策略。
關鍵詞:元素養 新傳媒人才 專業課程 培養路徑
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入推進,傳媒人才供給與行業需求之間所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愈演愈烈,已成為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的痛點與難點。高校作為傳媒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迫切需要把握全媒體時代下媒介生產、傳播的本質及演變趨勢,構建全新的新媒體人才培養思維和培養模式,以應對當代傳媒行業的發展需求。元素養教育為新傳媒人才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契機。鑒于此,筆者提出傳媒人才專業教育和元素養教育融合培養模式,旨在為我國高校培養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的人才提供參考。
一、傳媒人才元素養的基本內涵
Jacobson與T.Mackey于2011年首次提出“元素養”這一概念,指出元素養是信息主體在當前多媒體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教育資源開放化這一特定信息技術情境下,以元認知為核心,信息素養、媒介素養等眾多素養為基礎的“獲取、理解、評價、生產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素養。國內學者楊鶴林最早將元素養的概念引入我國,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積極參與到元素養培養的話題當中,在中國知網搜索欄中輸入“元素養”或“元素養教育”關鍵詞進行論文檢索,發現元素養教育相關研究的數量在近三年呈劇增態勢。當前學界對元素養的概念已基本達成共識:元素養是媒介素養、信息素養、職業素養等一切素養的基礎,是提高信息主體在信息化社會環境下利用批判性思維和協同合作的能力生產、獲得、分享信息的綜合性素養。
簡而言之,元素養不僅是信息素養的衍生,而且還屬于升級版素養,這種升級主要體現在其以終身學習的理念及廣博的教育視角、開闊的問題意識為基礎,為學生提供更契合融媒環境的課堂教學和信息化社會環境下應用和分享信息所需要的能力。
二、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結構實證研究
當前,新傳媒人才需求與滯后的傳媒教育模式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加劇,高校需主動重新審視社會對傳媒人才的需求。筆者對傳媒人才元素養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并聚焦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結構,以期探索更為合理、全面的傳媒人才元素養結構要素。
1.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構成要素提取。筆者根據元素養的內涵及其學習領域,將傳媒人才元素養結構一級指標分別設定為:元認知、認知、情感、行為。為搜集更合理、更全面的傳媒人才元素養結構要素,筆者在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的基礎之上,將一級指標拆分為具體、細致的二級指標;并基于傳媒人才培養目標及社會職業需求,通過半結構化的訪談和問卷調查進行補充性調查,分別選取了高校傳媒專業的教師20名,傳媒行業高層管理者35名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傳媒專業大學生20名進行小組訪談。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和整理,從中提取出傳媒人才元素養三級指標,初步得到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構成要素。
2.調查結果。筆者在問卷和訪談調研的基礎之上,通過對傳媒人才元素能力結構進行探索性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進一步探索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構成要素,以期為傳媒人才專業課程教育和元素養教育融合培養模式改革奠定基礎。
在結構探索性的分析上,筆者向高校傳媒專業教師、傳媒行業高層管理者發放《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結構》調查問卷(根據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構成要素編制而成)。調查時間為2020年3月至2020年6月,共收回有效問卷198份。
筆者將無效題項刪除,對有效題項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Bartlett球形度檢驗值為8024.11,自由度為456,顯著性P<0.001(差異顯著),表明研究數據適合做因素分析,見表1。
從表1可得:元認知包含了終身學習的意識、知識遷移的能力等6個指標;認知包含了依據需求確定問題或明確任務的能力、辨別信息的使用和分享權限、在全球化環境中與人溝通的全球視野等7個指標;態度包含對待信息嚴謹認真的態度、在協同環境中愿意承擔責任和義務等5個指標;行為包括批判地運用各軟件對數據進行收集與加工的能力、創建活躍的信息生態圈的能力等6個指標。
關于對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結構驗證性因子的分析,研究方法為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將《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結構》中的題目刪減修訂,重新編排而成《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測驗》。本研究選取了北京、上海、山東、廣東、江蘇、江西等地傳媒行業優秀從業人員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20份。
Cronbachsalpha系數值為0.894,各分量表信度系數在0.72~0.946,因此該測驗總量表信度系數非常理想,測驗中的24個題目內部一致性較高。量表中24個項目與總分的相關系數都達到非常顯著的水平(P<0.000),且各項目與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都在0.352及以上,達到中高度相關,表明量表中22個項目皆具有較高的同質性。4種能力領域中任一能力領域與其他能力領域之間的相關都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P<0.001),表明各專業能力之間存在較強的聚合效度。各能力維度之間相關系數在0.352~0.780之間,表明各分量表之間存在顯著的中等程度相關,且都低于各能力維度與總測驗之間的相關系數。此外,各能力領域內部一致性系數均高于該能力領域與其他能力領域之間的相關系數,表明各能力領域內部一致性比較高,而維度之間的相關比較低,再次說明每個維度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證明本問卷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
本研究采用AMOS軟件,運用極大似然法對所構建的模型與樣本數據的適配度情形進行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所得的指標見表2。
對結構模型擬合程度最終的統計結果表明本研究的擬合結果符合對結構方程模型的基本要求,是可以接受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中一階因子載荷0.824~0.933之間,模型結構效度良好,傳媒人才元素養能力結構具備一定合理性。
三、傳媒人才元素養教育提升策略研究
專業課程教育與元素養教育在本質上存在交叉滲透的深度融合關系,元素養嵌入專業課程教育不僅不會使元素養教育虛化,而且還能促進專業課程實現教學改革。因此,如何高效、切實可行地將元素養教育嵌入專業課程教學,實現元素養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1.元素養與專業課程深入融合,發揮協同育人功能。首先,元素養與專業課程深入融合意味著任何專業課都承擔著“元素養”教育的責任。“元素養+專業課程”教育無疑拓展了元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掌握辨別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成為知識底蘊深厚、專業扎實、視野寬廣、思維創新的復合型新傳媒人才。
其次,傳媒專業大學生需要比其他專業的大學生應具備更高水平的對媒介信息的警惕性和辯證思維?!霸仞B+專業課程”教育不僅要求教師為學生傳授專業課程知識,而且所有專業課老師都肩負著將信息認知與道德滲透于課堂教學的社會責任,使學生無論是在學習生涯中還是未來職業生涯中,都能夠在爆炸式增量的海量信息中,不產生認知偏差和錯誤依賴;在消極的、不道德的信息面前,堅持自身的準確判斷。
2.優化教師元素養教育意識和能力,提高元素養教學水平。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要培養具有元素養的新傳媒人才,首先需要教學主體更新傳統的教育觀念,深刻意識到“專業課程+元素養”教育的價值,形成專業課程教師關于“元素養教育”的正確理解,引導教師自覺挖掘元素養教育元素,尋求傳媒“專業課程+元素養”教育的實施路徑。其次,師資結構優化是推動高校元素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一方面,學校要積極組織全校教師參加元素養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相關培訓,并鼓勵專業課程教師了解傳媒行業發展現狀、熟悉信息生產和分享流程、增強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能力、豐富專業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傳媒行業勝任力需求,發現和挖掘課程中的元素養,將元素養有機融合于專業課程教學中。另一方面,在具體推進“專業課程+元素養”教育過程中,組建結構合理、富有創新思維的“專業課程+元素養”教學師資隊伍,并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激勵機制,確保師資隊伍富有戰斗力。
3.深化傳媒元素養教學改革,提升元素養教學效果。一是以傳媒專業元素養結構為導向,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元素養教育資源。這是一個相對困難且復雜的系統性過程,需要教師立足于傳媒工作,以傳媒人才元素養結構為導向,圍繞元素養結構中的元認知、認知、情感和行為四個維度,深入、充分挖掘、提煉出各門專業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元素養教育元素,將元素養教學資源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有機銜接、融合。
二是利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有效提升學生元素養能力。為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需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以學生就職勝任力為基礎,將元素養教育內容有效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或傳媒團隊活動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元素養能力水平。例如,運用PBL教學法將元素養能力培養與面對的專業問題捆綁在一起,采用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將問題情境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為了解決問題,利用所學技能和知識,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更多合適的信息,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或者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點解決當下社會中信息傳播的難點問題和熱點話題。此舉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掌握高超信息化技能的渴望,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利用“信息資源”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提高學生元素養結構中的元認知。
三是制定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機制,發揮“以評促教”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專業課程與元素養教育深度融合前,必須制定出符合專業和學校特點的教學評價機制。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自己或同學為解決問題而收集和應用信息的整個過程及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自我和互相判斷與評價,形成學生自我評價。其次,教師將評價指標從單一的專業維度向信息素養、媒介素養、職業素養等多維度延伸,綜合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元素養能力的掌握進行衡量,不僅保證教學評價的客觀性,還能引起學生的自悟,達到“以評促學”和“以評促教”的效果。
四、結語
在5G時代融媒體發展的趨勢下,元素養教育為新傳媒人才教育改革提供了突破口。傳媒專業人才元素養教育改革將是一項系統而艱巨的任務,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基于傳媒專業人才元素養能力結構,采取優化教師元素養教育意識和能力,深化傳媒元素養教學改革,將元素養與專業課程深入融合等策略,有效提升傳媒人才元素養教育水平,使學生既有一定的理論水平,熟悉信息傳播的基本流程,又掌握傳媒企業、行業所需的元素養,達到傳媒人才培養的目標,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新傳媒人才。
作者單位 江西科技學院協同創新中心
本文系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5G 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元素養教育體系提升研究”(課題編號:20YB21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金芳.大學圖書館多元素養教育實踐研究——以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20(09).
[2]鄒波,劉建華.淺析價值認可與文化傳播之邏輯關系[J].中國出版,2014(17).
[3]王正興.《美國信息素養教育框架》的中國式解讀與借鑒[J].情報雜志,2017(05).
[4]鄧靈斌,余玲.美國信息素養新標準:元素養解讀及其啟迪[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09).
[5]劉建華.大部制語境下中國傳媒創新現狀與建設路徑[J].傳媒,2017(01).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