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科技革命與金融創新的結合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經濟體創新型發展和財富創造的主要動力源??萍冀鹑谑强萍紕撔屡c金融創新的有機結合,科技與金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內在要求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長三角區域的產業建設與金融創新融合是經濟新常態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在科技金融現有發展應用的基礎上,以長三角經濟區中心省市區域科技金融發展現狀為研究目標,就協同科技金融的頂層設計、健全科技創新投融資機制、利用產業鏈金融創新產品解決科創企業融資問題、把握科技金融創新金融生態環境、更好加強自主創新發展短板等前沿問題深入研究,進一步探究解決問題的對策及方案。
關鍵詞:長三角;科技金融;股權投資
一、長三角科技金融發展的政策背景
1.科技金融的政策背景
2016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政策舉措,將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次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要求全方位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
科技金融是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有機結合,科技與金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內在要求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學術界對科技金融的定義普遍沿用趙昌文(2009)在《科技金融》中的表述:科技金融是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與金融服務的系統性、創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學與技術創新活動提供金融融資資源的政府、企業、市場、社會中介機構等各種主體及其在科技創新融資過程中的行為活動共同組成的一個體系。
2020年中央在“十四五規劃”中再次強調: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
而科技金融與另一個概念“金融科技”,雖只是詞序前后順序不同,但不可混為一談?!敖鹑诳萍肌笔怯煽萍紕撔买寗咏鹑诎l展為金融業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供包括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條件,落腳點是“科技”,參與主體是科技企業。而科技金融的落腳點為“金融”,其目的則在于促進科技創新,參與主體即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主體是金融機構。在實際發展中,科技金融是金融科技所依存的外部系統環境,是其服務的對象和載體。
2.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政策背景
2010年6月,正式提出長三角區域規劃,規劃期為2009年-2015年,展望到2020年。為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11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2019年12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要求長三角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上海、江蘇、浙江、安徽要增強一體化意識,加強各領域互動合作,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促進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3.長三角一體化與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屬于國家戰略,需構建打造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區域產業體系,而科技創新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原生動力。而與之匹配的金融是科技創新最佳的“生態”保障,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和創新的金融服務手段及產品是區域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
長三角一體化需建立在G60科創走廊、長三角生態、綠色金融、都市生態圈建設等項目載體的協同發展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科創+產業”道路。在此政策背景引導下,大量科創企業應運而生。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一般需經歷培育、初創、成長、成熟和衰退幾個周期階段,每個階段均需要科技金融提供相應配套的全過程科技金融服務,提高科技企業的孵化成功率、科技企業成熟速度及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會促進區域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發展,相互支持、相互完善,形成區域型科技金融服務生態環境,對打造產業升級版和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產生積極效應,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二、長三角科技金融發展現狀分析
1.長三角科技金融體系構架
科技金融體系主要由參與主體、金融政策與制度安排、科技金融產品與科技金融服務幾個重要部分有機構成。主體包括政府、科技企業、金融機構、投資機構、金融市場、中介機構等。其次,金融產品主要有政府財政科技投入、風險投資基金、科技資本市場、科技信貸、科技擔保、科技保險等。一方面,由長三角區域各級政府通過頂層設計,行使政策引導職能,搭建相關政策發布平臺將科技金融政策、金融制度高效傳遞給科技企業,對科技企業提供適合發展的宏觀環境及對資金進行合理的政策引導。另一方面,通過搭建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建立全方位投融資渠道,實現各類資金與科技企業有效對接,以個性化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方式,配合科技企業的生命周期進行有效配置。金融要素與科技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相融合的區域型科技金融生態體系。
科技與金融結合就是推動科技創新領域與金融領域的相互融合發展,日益豐富的科技金融工具、科技金融服務和政策支持在政府推動和市場引領下,動態發展建立起科技金融生態體系。隨著科技金融生態體系的完善,區域內各類資源深度融合,促進資本有效配置,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長三角科技產業鏈進一步發展。
2.長三角科技金融發展現狀
政府財政科技投入是政府為滿足科技創新活動的資源需求,采取財政科技撥款的直接性措施或政府購買、政策傾斜引導等間接性措施,具有極高的效率性。作為科技金融的重要要素,2019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22143.6億元,分地區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的?。ㄊ校┯?個,其中江蘇(2779.5億元)排名第二、浙江(1669.8億元)排名第四、上海(1524.6億元)排名第五。有7個?。ㄊ校┑难芯颗c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23%,長三角地區排在前7的有:上海4%、江蘇2.79%、浙江2.68%。
根據《2019年中國城市科技金融發展指數》排名顯示,全國科技金融發展水平領先的前十位中,作為長江三角洲區域中上海、杭州、南京和蘇州四個重要城市均位列席中。這充分展現了長三角區域科技金融的綜合實力。
自2018年以來,我國創新創業成效顯著,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轉型升級以及穩定就業的重要支撐力量。伴隨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改革,對“雙創”金融服務需求也在持續增大,金融服務能力也在持續增強。為此各地政府相繼出臺制定了有關金融創新的鼓勵支持措施,設置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根據江蘇省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提供數據顯示,已注冊企業140527家,服務金融機構71家,提供金融產品322項,企業發布118218項資金需求,金額達到11928.45億元,該平臺已幫助36116家企業解決了8566.17億元的融資需求。
同時,根據創新創業活動的金融需求特點,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設置了IEFI中國“雙創”金融指數指標體系,從金融機構、金融服務、金融績效、金融政策和金融生態等五個維度構建指數評價體系。根據2019年指數顯示,金融發展水平和資源集聚與地區經濟實力有十分顯著的關系,綜合榜單排名前十中長三角地區入圍上海(第三)、杭州(第六)、蘇州(第七)、南京(第九)。以蘇州為例:蘇州股權融資服務平臺入駐平臺157家,注冊企業達427211家,現已通過股權融資的已有296家,涉及IT、互聯網、半導體、生物技術、機械制造、物流等多個行業,已實現融資總量101.02億元。同時,2018年,蘇州市制定《蘇州市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2018~2022年)》,以先研發后補助的形式對入庫培育企業給予累計最高1000萬元的獎勵,開創國內“獨角獸”企業培育獎勵之先河。兩年來,蘇州已遴選培育企業61家。行業分布來看,生物醫藥最多,達17家;其次高端裝備8家,新能源、大數據、自動駕駛、信息服務各3家,集成電路、電子商務、游戲、語音識別各2家,節能環保1家。
基于對長三角主要城市科技金融相關政策、金融服務、金融產品的深入調研,進行系統分析,可得到以下基本結論:政府充分發揮了金融政策引導作用,優化科技金融系統資源投入;各省市的科技信貸體系逐步形成,同時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等新型金融產品也在緊鑼密鼓的推進當中;各省市的投融資機構相對集聚,均擁有眾多的科創及產業孵化園區。
三、長三角科技金融發展現存問題
根據長三角區域科技金融的發展現狀,仍存在一些急需改善的問題。
1.科技金融政策發展水平不均衡
長三角各個地區的科技金融政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發展較為突出的主要集中于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和寧波這幾個城市。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是我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依托豐富的金融與技術資源,已具有輻射全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能力。江蘇省省會南京市高度重視科技金融工作,積極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授牌11家科技銀行,打造科技銀行“投聯貸”、“稅e融”、“小微創業貸”等創新金融產品,被《金融時報》、《新華日報》、《上海市政府內參》等譽為“科技金融的南京樣本”。浙江省寧波市積極響應“金融創新促進社會轉型發展”的號召,寧波銀行已經設立4家科技特色支行和1家科技專營支行,中國銀行寧波市分行構建14個科技信貸“風險池”,實行政府貼息和政府、銀行、保險風險分擔,為科技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科技金融發展位于浙江省前列。
長三角區域內科技金融政策水平整體較高,但是區域內城市之間的發展水平并不均衡,不僅省份之間的都市群科技金融發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在本省內各個城市科技金融政策發展水平與投入力度也不均衡。
2.股權融資建設不足
股權融資是科技創新企業獲得融資的主要渠道,風投機構通過取得企業股權完成對企業的投資,有公募股權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兩種形式,在投資過程中資本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根據其發展前景給予較為穩定的資金投入,會對初創期企業提供長期的監督幫助。以2020年底江蘇股權交易中心為例,已掛牌展示企業8604家,其中成長板企業8442家,投資者總量為2823家。
長三角各省市為解決科技企業股權融資問題推出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以南京市為例,2017年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科技金融體系建設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明確到2020年通過參股引導、直接股權投資等市場化、基金化方式支持南京市產業發展。配合創建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南京市金融發展辦公室發布了“股權投資十條”的政策細則,在引導增加投資主體數量,增強落戶吸引力,開辦補貼、投資獎勵、稅收征管以及風險補償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含金量”很高的建議。但在各地域的市場之間,優惠政策互不兼容,執行方案相對獨立??萍计髽I根據產業布局想在跨省市間獲得融資,雖然符合各省市多項優惠政策,但很多環節需要面臨重復審批步驟,給企業造成了大量的沉沒時間成本。并且到目前為止各省市并沒有形成針對股權投資各項活動的統一操作規范或法律法規,缺少對風險投資行為的監督和管理,不利于股權融資在區域內長期穩定發展。
同時我國股權融資的發展起步較晚,政府作為管理者又是參與者,直接參與市場活動,政府導向政策會使得風險資本流向有限的相關產業,如南京推出《南京市推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聚焦軟件和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新醫藥與生命健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電網、軌道交通、智能制造裝備等八大產業,《工作方案》導致風投資金大量集中關注這些產業領域,而相較其他領域,譬如:農業、基建行業的相關科技企業,則會由于資本關注力度不夠,而失去創新發展的機會。過于集中的投資熱點,也會帶來風險的相對集中,如其中某一產業的發展政策或生產要素發生相對較大的變動,則會對整個融資體系造成極大震蕩,整個金融市場將面臨風險。
3.科技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不足
2011年,江蘇成立了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以服務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致力于促進金融機構與企業互動對接。在科技金融產品方面,江蘇銀行推出“蘇科貸”、“人才貸”等,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成本較低的貸款,為江蘇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2019年11月,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平臺已完成授信累計超過900億元,數據調用量超過400萬次,涉及企業27萬戶。
然而在此類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上所提供的科技金融產品普遍較為傳統。以江蘇金融服務平臺為例,貸款類產品1444項,科技擔保產品僅為106項,科技保險產品只有20項。科技初創企業運營資本來源大多是銀行貸款和財政補貼,新型科技金融產品占比不多。一些具有創新性的科技金融產品往往收益性不高,難以滿足科技型企業在初創階段的實際需求。而商業銀行目前提供的與綜合服務平臺有關的產品,也并沒有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給予不同的融資支持力度。而各地本土銀行也相對缺乏提供具有本地特色、適合區域內特色產業科技企業發展的科技金融產品,無法充分地結合起當地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兩個方面。
四、完善長三角科技金融發展路徑的建議
1.促進區域都市圈協同發展
長三角科技金融創新發展需建立強有力的跨省協調機制,在原有上海、蘇州、杭州全國一流金融城市的基礎上,大力統籌發展南京都市圈跨省行政區域科技金融發展的重大問題,指導南京都市圈建設。以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示范區為例,湖北省在著力將武漢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科技金融中心的基礎上,大力扶持宜昌、襄陽等副中心城市及荊州、黃石、黃岡、孝感等發展較快城市的科技金融系統建設,出臺協同發展政策特別是科技協同政策,助力區域科技創新以及創新環境改善,城市圈中心城市與成員城市科技與經濟協同發展。
長三角區域應堅持以南京都市圈區域創新為導向,抓住創建“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這個契機,統籌規劃都市圈產業,力求都市圈內圍繞融資信貸、電子支付、科技保險等領域,實現政策制度一體化。不斷完善金融體系、政策、服務機構、創新產品一體化。在規劃體系框架內,系統、合理、有序地統籌都市圈科技金融合作項目,推動各領域合作協同發展,充分整合區域內科技金融資源,完善區域性金融服務平臺,推進南京都市圈內融資貸款、科技擔保、科技保險等機制建設,提升整體融資能力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利用中心城市南京作為整個城市圈經濟發展的“龍頭”對周邊城市區域科技創新起到良好的輻射與帶動作用。
2.進一步完善股權融資
目前各省市對于科技企業融資扶持政策均相對獨立,區域內金融政策各自為政,甚至容易導致市場內資本的惡性競爭。迫切需要打破融資市場的區域分割,在長三角內建立針對科技型企業股權融資區域性頂層設計,統一部署高層金融扶持政策,規范各省市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融資方式, 為長三角股權投資市場成立匹配統一規范的法律體系,從而穩定股權融資市場的長期優質發展。
在股權交易市場建設方面,可借鑒長三角區域中發展和規模都處于前列的上海股權交易所和蘇州股權交易中心的成功經驗,設立區域型股權交易市場,對風險投資機構適當地放低注冊要求,增加股權交易中心入庫的企業數量,充分發揮做市商制度,提高投資的深度和廣度,擴大輻射范圍。在一體化進程中,科技企業會根據自身發展周期及規模面向整個長三角區域進行產業布局,打造區域型股權交易中心,打通各省市間融資渠道,對企業建立長期考察制度,各項金融指標可在區域內相互認證協調。完善全生命周期型的跨區域股權投資體系,滿足科技企業不同地域產業布局及不同生命周期的資金需求,對長三角科技金融服務效率有著極大的提升作用。
3.加強區域型科技金融產品創新
科技企業在構建自身產業鏈時,會依據長三角各區域不同的資源優勢進行產業布局,以符合產業鏈發展的最優化。大量科技企業的異地布局模式需要能夠打破區域界限的科技金融產品??萍冀鹑诋a品是發揮科技金融作用的重要載體,企業對于科技金融產品創新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
跨區域金融產品創新需要突破傳統屬地化模式,打破區域障礙,以商業銀行貸款為例,同一企業在不同省份產業布局,將面臨多個商業銀行不同流程的資格審核、資料審批、風險評估,周期長、效率低。商業銀行應推出適合跨區域科技企業成長特點的信貸支持方式,與區域內擔保、保險、融資租賃等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強合作,構建面向整個長三角區域內支付結算、債權融資、投貸聯動等多維度、生態化的科技信貸產品體系,統一管理、統一部署,支持科技企業在長三角區域內產業鏈、創新鏈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易明.科技金融系統理論與實踐(第一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2]鄢波,杜軍,潘虹.珠三角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9(1):87-96.
[3]孟添,祝波.長三角科技金融的融合發展與協同創新思路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58-73.
[4]張曉燕,季健.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問題研究[J].財會月刊,2016(1):114-117.
作者簡介:蔣淵?。?981.11- ),女,漢族,籍貫:江蘇南京,碩士研究生,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