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素梅 文卿琳 胡守林 李付廣 陳國棟
[摘 要] 對棉花實驗班在課程體系建設、“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構建應用型農科人才培養模式。棉花實驗班四年的改革實踐表明,通過建立專門管理機構,以理論教學為基礎,實踐教學為方法,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的應用,建立“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體系,實現教學模式創新;加強校院、校企合作力度,形成多方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實踐平臺建設,培養學生具有更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總結了棉花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期為農科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 人才培養模式;協同育人;應用型;教學體系;棉花實驗班
[作者簡介] 萬素梅(1968—),女,河南商丘人,博士,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耕作學研究;文卿琳(1980—),女,寧夏鹽池人,碩士,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學研究;陳國棟(1986—),男,甘肅武威人,博士,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耕作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12-0181-04? ? [收稿日期] 2020-08-14
新時代本科教育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學校教育的各方面,而人才培養模式在其中起統帥作用[1],是對培養過程的設計、構建和管理,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有機統一[2]。教育部1998年3月印發的《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提到,“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3],這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門首次對這一概念進行闡述,指出要“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逐步構建起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為一體,富有時代特征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仍然處于發展階段,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以及人才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雙重背景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受到了廣泛關注[4,5]。2015年塔里木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聯合創建我國首個棉花科學學院[6],于2016年開設棉花實驗班,目前已培養了四屆學生,在人才培養目標的改革、課程體系的重構、教學模式的改革、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建設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改革與探索[7],形成了體現區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8],構建了應用型農科人才培養模式[9],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農科類本科人才培養如何構建體現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和造就服務區域經濟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思考和教育改革方向。本文結合棉花實驗班四年的改革實踐,總結棉花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策略,以期為農科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借鑒。
一、建立專門機構
2015年塔里木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聯合創建棉花科學學院,于2016年開設棉花實驗班。棉花實驗班的學生來自作物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管理、生物學5個學科,涉及農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經濟管理、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等6個本科專業,涵蓋棉花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驗班實行“2.5+1+0.5”三段式培養模式,學生在各自的專業學習兩年半,在第六第七學期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學習一年,第八學期返回塔里木大學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由于棉花實驗班人才培養涉及多學科、多學院,進行多專業交叉融合,并進行分段培養,因此建立了專門機構。棉花科學學院下設辦公室,專門負責棉花實驗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大綱修訂、實驗班學生遴選,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對接。
二、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的應用,重視開設創新創業課程
(一)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的應用
棉花實驗班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嘗試了“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創新。“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是以理論教學為基礎,實踐教學為方法,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為目的的教學方法。“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是實現一體化教學的前提和保證,設計一體化課程有助于革新核心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農科實踐能力,同時,完整的課程體系構建可以及時與社會及企業相對接,讓學生更早的接觸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創業就業過程中得到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和知識。
在棉花實驗班的教學過程中,每一堂課、每一次教學都是圍繞著棉花產業這個大目標及若干個階段性目標進行的,部分核心課程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改革,如“棉花產業概論”課程,在課堂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按照課程進度與授課內容,安排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植棉大省的棉花產業概況,并與全球棉花產業進行對比分析;參與中棉所棉花輕簡化與智慧栽培創新團隊、棉花分子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掌握現代植棉業具有競爭力的輕簡化、智能化及轉基因技術;通過調研及進入創新團隊,找準提升中國棉花產業競爭力的著力點,為實現教學目標打下基礎。
在實施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棉花實驗班學生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國家級研究平臺、各創新團隊的科研條件及研究生的研究平臺開展實踐鍛煉,教學中不拘泥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去印證相關的理論知識,并通過進一步的實踐與操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在理論教學時,可以通過引用實例展開教學,并且在理論教學之后,讓學生自主動手參與實踐和實驗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動手實踐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與傳統農科教育有所區別的是,棉花實驗班“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主要是依托于實踐教學設計,并且由于課程性質、師資水平和教學裝備設施的原因,棉花實驗班只有少數核心課程實行了“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
(二)重視開設創新創業課程
創新創業課程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依托,應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重視與社會、相關產業及企業之間的聯系,在確定社會需求、人才需求的同時,及時更新課程的內容和組織形式,使學生能夠獲得最新的、最有效的知識信息。同時,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創新課程內容的同時,由教師帶隊,到相關的企業,比如棉花加工車間、棉花紡織企業、種子加工廠等進行實地參觀和實習。創新創業課程可以不局限于教師講授、學生觀摩的形式,也可以舉辦相關的創新實踐課程,拓展課程內容,豐富課程組織形式。
三、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一)建立“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體系
自2016年棉花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以來,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推進“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體系,包括單獨制定教學計劃與大綱,構建整體培養目標體系,將理論與實踐融合,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等綜合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鑒于課程性質、師資水平及教學裝備設施情況,“棉花栽培學”“棉花產業概論”既是棉花實驗班的核心課程,也是“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創新試點課程,由于棉花實驗班是我國首個培養棉花全產業鏈專門人才的實驗班,國內涉農高校尚未開設“棉花栽培學”“棉花產業概論”課程,沒有專門的教材、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因此,在積極推進“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體系過程中,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施、教學評價等環節體現以理論教學為基礎,實踐教學為方法,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的理念,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推廣應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通過四年的實施,總結棉花實驗班“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和教學經驗,“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教學中不拘泥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去印證相關的理論知識,并通過進一步的實踐與操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更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對“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拓展和推廣使用,使更多的教學過程通過一體化教學來實現,使教學更加具有質量與效果。如采用“講、演、練、創”一體化教學;通過舉辦各類學術活動、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競賽,加入一體化教學模式中,豐富一體化教學模式內容,擴充一體化教學內涵。
四、形成多方協同育人機制
棉花實驗班培養的是棉花全產業鏈人才,涉及植物科學、生命科學、經濟與管理三個學院,涵蓋5個學科、6個專業,多學科人才培養離不開多方面的、廣泛的協同合作。為促進棉花實驗班更好的與區域社會經濟及產業發展相對接,強調多方協同育人,加強校院、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
在校院合作育人方面,棉花實驗班實行“雙導師制”,每個學生設置2個導師指導,由塔里木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專家組成聯合指導組。在塔里木大學校本部學習期間(第1—5學期),學生在各自專業進行學習,由專業所屬學院進行管理。學生在第3學期開始按照各自專業進入課題組,進行科研基本訓練,期間跟著課題組參與科研實踐,由塔里木大學的導師負責指導,第5學期遴選棉花實驗班學生;第6—7學期到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學習棉花全產業鏈課程,由中棉所科管處與棉花科學學院共同管理,課程學習及科研實踐由中棉所授課教師與雙導師負責;第8學期返回塔里木大學進行畢業論文撰寫、修改、答辯,由中棉所與塔里木大學雙導師負責共同管理。
在校企育人方面,棉花實驗班校企合作育人成效顯著,從培養目標的設定,到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的設計以及考核與評價等,都有相關的企業參與進去。如課程設置上,通過與企業合作、調研,針對棉花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設置了“棉花產業概論”“棉花遺傳育種學”“棉花栽培學”“棉田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棉業經濟”“棉花纖維加工與檢驗”“現代棉紡技術”“棉花種子加工與檢驗”“棉花產品質量安全與風險評估”等核心課程,涵蓋棉花生產、加工、流通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應加大課程體系構建時企業的參與程度,邀請企業或相關專家參與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并實施動態調整機制,以便及時與社會及科學技術發展相接軌。
五、加強實踐平臺建設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要求學生具有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未來有更強的競爭力,因此加強實踐平臺的建設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它的特點體現在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以新型教學模式為手段,通過廣泛的多方合作,校內與校外的實踐平臺的協同建設,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在棉花實驗班實踐教學過程中,中棉所擁有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農村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1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總面積14000平方米,硬件設施配備齊備,可滿足棉花實驗班的課程實驗條件及科研要求。集中實踐教學如棉花生產實習Ⅰ、實習Ⅱ,則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部500畝的三個實驗實訓基地完成。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校企合作,創建靈活多樣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實踐平臺;在實踐平臺的資源利用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共享資源、實驗室和實驗設備進行高效的利用。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只有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優秀實踐能力的人才。基于這一點,植物科學學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塔里木大學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引進高層次人才、送出去培養成為提升自身師資力量的主要途徑之一。引進方面,植物科學學院明確提出,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方向需具有博士學歷且本碩博一致或與專業領域相近;選送多名教師赴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5年以來引進博士3人,5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其次,為提高在職教師的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去南疆生產一線掛職、蹲點,積累實踐經驗,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選派具有豐富經驗的老專家進行授課,比如棉花栽培學由毛樹春研究員授課。作為我國棉花栽培的知名專家,毛樹春研究員多年來主筆撰寫“中國棉花生產景氣報告”,為農村農業部決策提供參考,在給學生授課過程中,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博古通今,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棉花產業的興趣和愛好。棉花遺傳育種學由嚴根土研究員授課。作為中49的第一育成人,共培育的棉花品種在南疆大面積推廣,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嚴根土研究員有豐富的理論功底,在給學生授課過程中,結合自己棉花育種的實踐,授課內容生動有趣,在學生中樹立了育種家的榜樣。
目前,棉花實驗班有專任教師22人,均為高級職稱,其中研究員13人;博士學位教師18人,已形成一支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唐潔,吳屹,蔣珍菊.新四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建構與實踐——以西華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0(24):151-154.
[2]袁靖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9(2):6-9.
[3]教育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Z].教高[2001]4號.
[4]陳菲菲.轉型背景下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問題研究——以河南省10所轉型示范高校的部分專業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2018.
[5]馬帥.西藏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策研究——以西藏大學為例[D].拉薩:西藏大學,2019.
[6]馬小艷,熊仁次,張西嶺,等.我國首個棉花科學學院,產學研結合的典范[J].中國棉花,2016,43(3):1-3+28.
[7]文卿琳,萬素梅.農學專業四大核心專業課實驗教學改革實踐——以塔里木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43):116-118.
[8]文卿琳,趙書珍,陳國棟,等.淺析新疆棉花全產業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J].教育教學論壇,2020(4):175-176.
[9]翟云龍,陳國棟,萬素梅,等.新疆棉花全產業鏈適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與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3):15-16+65.
Abstract: Through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in the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applied agricultural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 four-year reform practice of the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shows that by establishing speci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ak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as the basis and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method, tak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s the goal,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en implement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also been established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l;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mechanism of multi-par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been formed;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platform has been strengthened,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has been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bov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system;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