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娟

(資料圖片)胡義南。
12月16日晚間,泛華金融控股集團(下稱“泛華金控”,NASDQ:FANH)董事會宣布將啟動私有化。據悉,泛華金控董事會已收到私有化要約,計劃收購泛華金控全部已發行股份。據了解,這是泛華金控第二次宣布進行私有化,此前其曾經宣布進行私有化但后來中止。
與此同時,泛華金控宣布一項重要的人事變動,即汪春林辭去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職務,由泛華金控創始人兼董事胡義南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2017年9月,胡義南辭去董事長職務,由時任首席執行官汪春林出任董事長職務,而這一次胡義南再度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對于汪春林辭任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一職,泛華金控相關負責人表示,“管理層變更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私有化。胡義南是大股東發起私有化要約,確保這項工作順利推動,創始人胡義南擔任董事長會更合適。”
近期準備從美股退市的公司并不只有泛華金控,此前滴滴也宣布準備從美股退市。目前保險中介類中概股的股價總體表現不太理想,如慧擇12月15日收盤價1.4美元/股(慧擇上市發行價為10.5美元/股),水滴12月15日收盤價為1.36美元/股(上市時發行價為12美元/股)。
2021年12月2日,美國證監會SEC公告,已修訂完善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相關的信息提交與披露的實施細則,進一步劍指中概股。該法案要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對審計底稿的檢查要求,其證券禁止在美交易。一方面,中國公司在美上市,需遵守美國相關法律和規則;另一方面,如上市公司的會計師事務所向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提供審計底稿,則涉及大量信息外泄的問題。未來不排除有更多中概股從美國退市。
12月16日晚間,美股上市保險中介泛華金融控股集團在官網發布公告,稱收到來自其創始人兼董事胡義南先生牽頭的買方財團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計劃以每股美國存托股9.8美元(相當于每股普通股0.49美元)的價格收購買方財團持股之外的泛華全部已發行股份。胡義南目前是泛華金控最大的股東,持股比例達到18.6%。
據了解,泛華金控于1998年在廣州創立,2007年10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主板上市。其旗下有泛華保險銷售服務集團、泛華榕數數字集團、泛華保險公估、泛華云服等企業,以及懶掌柜、榕數數字助理、泛華云服、保網、網絡互助e互助等。
事實上,這家轉型為壽險業務為主的保險中介集團,在起步階段其實是以財險為主。其前身為廣東南楓汽車俱樂部,以車險起家。
2017年8月,該公司宣布進行財險平臺化轉型,將財險傭金差的盈利模式改變為賺取平臺費的開放平臺盈利模式。同時,該公司確立“以銷售組織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壽險”的發展戰略。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23日,泛華金控年度壽險期繳保費規模突破100億元,相當于一家中小壽險公司的保費規模。

對于此次私有化,泛華金控稱,充足的流動資金維持強健發展態勢。圖/IC
截至2021年9月30日,泛華金控旗下擁有超過30萬名銷售人員和2000多名公估師,三季度泛華出單人力逾6萬人,壽險出單人力1.6萬余人,銷售網絡覆蓋23個省市自治區,銷售網點750個。
對于此次私有化,泛華金控稱,充足的流動資金維持強健發展態勢。經營良好且具有成長性的公司,上市并非所有私有化企業的唯一選擇,如華為、泰康等。
也有業界人士認為,泛華金控具備較強的渠道力和成長性,其私有化后無論選擇在內地或香港二次上市,都將有效提升估值,開創更具發展空間的未來。
這并不是泛華金控第一次宣布進行私有化,其在2011年左右也曾宣布私有化,不過僅僅四個月之后,泛華方面又中止了私有化要約。對于那次私有化要約被撤銷,胡義南在彼時表示,是由于市場狀況和短期波動使得私有化十分困難。
在宣布此次私有化的同時,泛華金控宣布了一項人事變動,即汪春林辭去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職務,由胡義南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對于此次人事變動,泛華方面向《財經》記者解釋稱,管理層更換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私有化,胡義南是大股東發起私有化要約,確保該項工作推動,胡總(胡義南)會更合適。
事實上在2017年9月,胡義南辭去董事長職務,由時任首席執行官汪春林出任董事長職務,而這一次胡義南再度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據公開的信息顯示,胡義南是泛華創始人之一,1998年起擔任董事會主席,并于1998年至2011年期間兼任首席執行官,2017年9月起仍任執行董事長。
此次辭任的汪春林,也在自1998年加入泛華保險服務集團,其從一位基層文員起步,先后擔任該公司職能部門負責人、營業機構分公司總經理、營業機構總經理等職務,后來進入高管團隊,曾任副總裁、財險經營委員會主席、公估事業部主席,2011年10月起出任泛華首席執行官,2016年3月任泛華執行董事,2017年9月接替胡義南出任泛華金控董事長職務。
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泛華金控實現總營業收入6.83億元,同比下降15.8%。其中保險代理營業收入5.6億元,比2020年三季度6.5億元下降18.7%。實現經營利潤2816.3萬元,同比下降61.6%,歸屬股東凈利潤3425萬元,同比下降54.5%。
近年來多家在美中概股完成私有化退市。泛華金控在美股市場也曾多次遭遇做空機構指控,從某種程度上說,泛華金控的私有化一方面存在其價值被美國資本市場不認可的原因,另一方面中國創業板注冊制、港交所發布新上市規則等改革也創造了中概股回歸的環境。
回顧泛華金控在美股的歷程,不可不謂坎坷。如其自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曾連續遭到三家機構接連做空。
2018年8月,美國投資研究網站Seeking Alpha的撰稿人Seligma Investments(“Seligman”)發布了一篇針對泛華金控的做空報告。Seligman回顧了當時名為“CNinsurance”被研究機構OLP Global做空的往事,OLP認為泛華一直在濫用股權激勵的方式發展保險業務,泛華的股價在OLP發布做空報告指控欺詐之后,股價連續幾年在低位盤旋,直到2016年12月該公司改名“泛華金控”半年后才回升。
2018年9月,美國律所針對泛華金控及汪春林、葛蓬等兩位執行官提起了一項集體訴訟。訴訟指控稱泛華金控在截至2017年的年度報告以及2018年二季度財報中,在其業務、運營以及合規政策方面作出重大虛假或誤導性陳述。
2019年1月,美國研究機構Jcap發布一篇指控泛華金控進行關聯交易的報告。背景是當時泛華金控將車險業務賣給車車科技,Jcap稱,泛華金控賣給Cheche的19家子公司,實際上其中的11家都賣給一家被泛華金控內部人持有的空殼公司。據Jcap統計,2017年這11家子公司的合計年營收達9500萬美元,因此Jcap認為泛華金控通過此次隱瞞的關聯交易給內部人輸送了近億美元的利益。
泛華金控對此認為,該做空報告對其的指責是虛假且毫無根據,反映了作者對泛華缺乏基本的認識。該報告旨在誤導大眾、制造市場恐慌,從而使做空機構從中漁翁得利。
對于做空報告所提出的某些指控的審查,泛華金控董事會特別委員會認為:做空報告將泛華定性為欺詐性企業,并認為公司通過一系列關聯方和自營交易讓內部人士從中牟利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根據調查結果,做空報告被證實含有大量毫無根據的臆測、誤導性陳述和不實指控。
汪春林曾對《財經》記者坦言,“特斯拉的馬斯克,他是這樣說的,做空特斯拉的投資者,想讓我們死無葬身之地,這樣他們就可以品嘗到勝利的滋味。做空機構對于泛華金控而言亦如此,它是一種商業模式,一種產業鏈。”
2020年3月13日,泛華金控收到美國紐約南區法院裁定書。法院裁定,關于2018年9月7日對泛華及高管集體訴訟的指控予以全部駁回。
然而更大一場針對中概股的風雨壓頂來襲。
2020年5月,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進一步劍指中概股。該法案要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對審計底稿的檢查要求,其證券禁止在美交易。一方面,中國公司在美上市,需遵守美國相關法律和規則;另一方面,如上市公司的會計師事務所向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提供審計底稿,則涉及到大量用戶信息外泄的問題,危及用戶隱私和國家信息安全。
2020年6月至今,已有近10家中概股企業宣布或完成私有化——易車、58同城、華住集團、新浪、泰邦生物、和利時集團、新氧科技等。
東吳證券認為,中概股公司回購美股完成退市后,再度申請IPO或借殼上市A股或港股,持續時間較長,對資金要求較高(A股審批流程相對更為復雜)。
2021年12月2日,美國證監會SEC 公告,已修訂完善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相關的信息提交與披露的實施細則。SEC方面提出,要調閱這些上市公司的審計底稿。同時,信息披露中也要申明這些上市公司是否有VIE結構和中國政府在其中的股權。
“中概股告別美股回A為大勢所趨。”嘉御基金創始人、董事長衛哲表示。
瑞銀資產管理基金經理羅迪認為,“我們從中概股的回歸程度來說,其實整個也是中美關系大背景的縮影。”
泛華金控相關負責人認為,“私有化”是大股東籌集一筆資金將小股東的股票贖回,贖回后公司徹底為大股東所有。具備持續盈利能力的中概股企業私有化后,往往會引起中國市場及投資者的關注與期待,擁有回A、回港或者退出資本市場的多樣化發展路徑。
“目前,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環境變化明顯,科創板掛牌、注冊制改革、北交所上線等多重措施的推出,大幅提振了市場信心,另一方面,港交所于今年11月宣布落實放寬第二上市要求,降低第二上市企業的行業和市值門檻,力促中概股回流,為期望回港IPO融資的企業提供有序且高效的便利條件。”泛華金控相關負責人說。
泛華金控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天中概股在美股市場所受的影響比較大,股價不是受公司的經營控制,而是兩國關系的影響。回歸后,我們可以更專心經營企業,不受外部的影響做好企業,把專業化職業化數字化開放平臺戰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