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

《利益相關者》
(德)克勞斯·施瓦布等著
思齊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1年6月
全球化遭遇到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艱難的時刻。這種變遷有著非常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因素,但并非結構性調整,更像是對全球化的一次“反擊”。這種反擊產生了兩個顯著結果,即“逆全球化”和區域競爭加劇。
“逆全球化”思潮泛濫背后折射的是全球化發展所衍生出的世界不平等問題,資本市場“脫實向虛”、貧富差距擴大、金融危機和國際貨幣體系“異化”等。對于如何理解這種全球化演繹的邏輯及所帶來的負效應,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在《利益相關者》中給出了一種解釋,即當前由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逃避稅收和監管、環境危害的外部化等自利動機驅動的經濟體制已經無法持續。
那么,全球化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么呢?在我們的認知范圍內,對全球化的普遍理解在于其加強了世界經濟貿易聯系,促進了全球資源配置,各種文明和社會交往活動頻繁,造就了自“二戰”以來全球經濟的階段性大繁榮。但是,這種繁榮是建立在國際社會分工價值分割、資源競爭不對等以及國際政治權力結構不均衡的基礎之上的短期繁榮,真正從全球化中受益的仍然只是少數的一些發達國家和部分經濟轉軌成功的新興市場國家。
客觀而言,解決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打破傳統的全球化范式的最佳路徑仍在于“不破不立”,必須深刻認識到“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和國際治理碎片化背后的復雜原因,而這可能是全球化上半場的歷史遺留問題。一方面,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和金融體系是“二戰”后形成的模式,可以說是工業化的成果,維護的依然是舊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存在明顯的不平等性;另一方面,之所以在全球化進程中出現一系列波折和困境,正是全球化發展不充分的結果,凸顯了改革現有國際政治經濟治理制度的重要性。
由此,如克勞斯·施瓦布所說,應轉向“利益相關者”體制這一更具建設性的發展模式。
全球化的概念是一個近現代的寬泛表述,在工業革命進入到第三個階段(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時代,高速的信息網絡和全球互聯催生了全球經濟走向更加開放的生態。
這其中,有兩波全球化浪潮值得提及。第一波是“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在此階段全球化在“兩極化”時代保持了很強的增長潛力,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均獲得了較大發展。與此同時,這一階段的全球化仍然是不充分、不均衡的狀態,甚至可以認為是彼此割裂的。
第二波是20世紀70年代至今開啟的全方位的全球化階段。在此期間,全球經濟在歷經數十年的中高速增長后陷入到增長停滯階段。多次發生的影響全球的經濟金融危機,暴露出全球化的發展危機,并衍生出“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杠桿”的“日本病”,唯有依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財政赤字貨幣化)和天量的貨幣寬松政策維持經濟基本面。然而,這種模式有著許多致命性的問題,并引發了新的挑戰,包括通脹高企、政府債務違約風險以及財政紀律破壞等,對傳統的經濟學范式和經濟金融政策實踐帶來了嚴重沖擊。
克勞斯·施瓦布在《利益相關者》中反思道,已經從戰爭、貧困和廢墟中走出來的社會,不得不面臨一個新的現實:更加富裕,卻以發展不平等和不可持續為代價。
比較而言,確實有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化進程中享受到了巨大福利,包括經濟增長帶來的工資上漲、生活水平提升以及生活品質改善,經濟發展解決了貧困和現實困境。從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數據的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看,全球化都是一個振奮人心的美好藍圖,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對此傾注了熱忱,并幫助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融入到全球化進程。
但是,全球化的發展注定是不平等的,發達國家擁有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等先發優勢,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占據著中高端位置,而新興市場國家在比較優勢中只能獲得短期的發展空間。
可是,當回過頭檢視全球化所帶來的巨大發展成就時,卻在21世紀初開始出現一些反對全球化的雜音,最終演變成“逆全球化”思潮??藙谒埂な┩卟荚凇独嫦嚓P者》中提出了一個抓人眼球的概念——庫茲涅茨的魔咒。在這位經濟學家提出的“庫茲涅茨曲線”中,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收入不平等狀況將會逐漸緩解,但是這些數據明顯具有脆弱性,可以理解為先天性不足。事實上,經濟全球化造成了人類社會最大的生態危機。同樣,全球化帶來的還有克勞斯·施瓦布所分析的貧富差距擴大和能源危機等。
2019年底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刺破了全球化發展的“陷阱”,在舊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新興市場國家遭遇到了不平等對待,發達國家則擁有絕對話語權,能夠以極大的優勢對新興市場國家展開不對稱競爭,威脅到了全球化的發展。
而所謂的“逆全球化”思潮不僅僅是源于發達國家自身的經濟金融制度的衰落,即依賴高債務和高杠桿發展經濟的模式已逐漸“失靈”,以傳統的救助模式解救經濟金融危機的做法都大打折扣。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經濟發展就陷入到了多重困境——不平等加劇、經濟增長放緩、生產力增長乏力、債務水平不可持續、氣候變化加速等。這些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都無法回避的,必須對全球經濟制度的弊端進行改革。
全球化遭遇的困境與其說是全球化進程自身的挫折,不如說是人類社會在經歷數百年工業革命所累積的矛盾,因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克勞斯·施瓦布在《利益相關者》中給出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即企業不再是僅僅追求短期利潤,政府的職責在于打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關注制度的可持續性和包容性。
作者進一步分析道,過去數十年中,政府通過強制手段參與資源和機會的分配,幾乎可以進入任何行業,并通過大規?;A設施建設、研發、教育等引導經濟發展,這些遺留了許多潛在問題,包括腐敗和不當分配等。
從某個層面來說,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源于全球化的加強,而非全球化的“弱化”。
世界各國和地區所面臨的挑戰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是與國際社會密切相關,相互關聯性使得國與國、企業與企業、人與人之間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驅使人們的利益也緊密關聯。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和實踐就意味著,企業不能以追求短期利潤為目標,或者是不能僅以利潤為價值導向,而應充分考慮到企業的任何決策或行動都可能給世界帶來深遠影響,這就是目前所奉行的ESG的概念。同時,在企業內部來看,利益相關者也預示著各組織各部門和員工之間均為一種利益相關者的關系。
如本書所倡導的,只要是為企業工作的人,在企業的運營方式、企業員工待遇和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等方面都必須擁有發言權。
顯然,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著非常突出的角色,可以說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但是,跨國企業的決策和發展過程中往往缺乏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在追求分工協作的同時很容易忽視自身的社會責任。
在國際組織的運營中同樣需要植入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和原則。如克勞斯·施瓦布所說,目前的許多國際組織都太有距離感,缺乏人情味,其中有三點值得探討的地方:第一點是二戰以來的國際組織只代表了當時的勝利者而非全世界,其本身就缺乏代表性,使得國際組織的運行只能維護某些國家或地區的利益;第二點是目前的國際組織對全球經濟趨勢等了解和掌握得并不及時和全面,導致國際組織所能發揮的作用變得極為有限,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權威性;第三點是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過程應是公開的,但許多國際組織的內部運作不公開、不透明,導致了決策的盲點。
克勞斯·施瓦布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將協商過程與決策過程分開,協商階段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參與其中,決策過程則只有那些獲得授權的人才能進入。
從政府層面來看,利益相關者意味著政府不能將GDP作為唯一考慮因素,而如新加坡、新西蘭等政府更多以改善民生、謀取福利為長遠發展目標,并破除“唯GDP”迷信,將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福祉緊密關聯。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政府開始意識到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和重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導致了全球經濟衰退,過去所潛藏的氣候變化、生態破壞、能源短缺、糧食短缺等全世界所共同面對的問題愈發密集,已經超出了單個或某些國家所能承擔的范圍。
克勞斯·施瓦布在后記中寫道,身處危急時刻,人們很難對全球的未來前景保持樂觀。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堅持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導向,在后疫情時代,從現在開始共同打造一個人類社會所需的、更具韌性、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續的經濟體系。
(作者為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編輯: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