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高速發展背景下,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得以廣泛應用,所發揮的作用也日漸明顯.教師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可實現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的激發,還可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針對學生思維拓展、視野拓展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積極探討“互聯網+”與高中化學教學二者的深度融合策略,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互聯網+;融合路徑;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36-0096-02
為落實課改教育理念,廣大一線教師展開研究,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為重點,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推動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引入,改進課堂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其一,為呈現方式多樣化.傳統教學模式下,化學知識多以書面知識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課堂實踐中,教師借助口頭講述的方式描述化學知識,使得學生針對抽象難懂的化學知識難以形成直觀理解.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則可利用視頻及圖片等多種方式將化學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借此還可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感受,幫助學生消化并理解化學知識.
其二,為可存儲海量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為虛擬的,因此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所構建的空間也為虛擬的,所以,此虛擬空間中可存儲海量信息資源.目前,信息技術已滲透至各行各業,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可借助互聯網的應用收獲大量信息,以某種程度而言,互聯網中的信息資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可為教師提供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此為教師拓展教學資源創造良好條件.
其三,為可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解決師生課后交流少的問題,師生間即便存在時間障礙、空間障礙,也均可利用線上平臺展開交流.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課堂教學時間受限,教師僅能與少數學生互動,然而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師生則可同時在線互動,在課堂提問環境,多名學生均可表達自身觀點,積極參與至化學教學過程中,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互聯網技術與高中化學教學融合中應注意的問題
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互聯網技術時,為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各自教育價值,則需重視如下幾點:其一,教師應重視互聯網技術的合理應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用互聯網技術雖可拓展教學渠道、豐富教學模式,為學生展開化學學習活動提供新奇的體驗,然而教師需注意,應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教師應用互聯網展開教學時,不可過度依賴,應將互聯網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同時,學生也應重視互聯網技術的合理應用,不可沉迷網絡,影響學習.其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網絡信息的篩選.互聯網中的信息紛雜多樣、良莠不齊,因此,教師需加大信息篩選力度,以充分了解課程特點、學生特點為基礎,整理、歸納有益于高效課堂建設的信息,同時教師在利用網絡資源時,應時刻保持清醒的態度,不可坐享其成,特別是教學課件,教師需精心設計,不可在互聯網中隨意下載,此種教學方式既為對學生的不負責,同時也會阻礙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互聯網與化學高效課堂的深度融合策略
1.以“互聯網+”實現全面教學
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可借助視聽結合的教學方式的應用,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借此還可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自身學習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課堂教學實踐中,針對部分對于化學學習存在抵觸情緒的學生而言,借助此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可有助于學生由一種疲憊的化學學習狀態,轉變為欣賞化學知識的狀態.教師在傳統意義上的化學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借助化學物質圖片的展示,或普通幻燈片的播放將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此種教學方式在開始使用時,將會有效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然而長此以往,學生將會產生審美疲勞,并在心理產生厭煩情緒,此時是便可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激發學生化學知識學習興趣,以此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的全面教學.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元素周期表”此部分內容時,化學教師便可利用網絡收集方式,整理同化學知識相關的知識點,展示知識點時,可點擊幻燈片或點擊圖片,輔以相應的語音講解,促使學生在良好的視聽氛圍中對元素周期表的廣泛應用加以了解.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將元素周期表的歌曲、口訣向學生播放,借助視覺、聽覺氛圍的營造,促使學生可針對此部分內容形成深層次記憶.
2.以“互聯網+”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自身教學方式的改進,緊隨時代步伐,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合理創新教學方式.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完成化學知識的講解,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拓展教學內容,還可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電解質”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自己利用互聯網技術所收集的與電解質相關的知識向學生呈現,教師還應以此為基礎完成相應的電解質應用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之處,積極探索與電解質相關的化學知識.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將提前在網絡中下載的電解質課件向學生播放,引導學生針對本節課知識展開自學活動,借助彼此間的積極探討,對于電解質的相關知識點形成深層次理解,借此也可有助于學生對于自身在化學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加以找尋,完成學習重點知識、難點知識的整理,為學生展開學習活動提供指導.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對于學生展開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找尋正確的自學方向,以免學生所學習內容偏離學習目標,推動學生化學學習效率的提升.3.以“互聯網+”直觀呈現知識
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高中化學教材為依據,講解化學實際特征,為達成此教學目的,教師需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展開輔助教學活動.此時,教師可圍繞課堂中即將講述的知識完成相關影像資料、圖片的收集,并在課堂中向學生播放,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思考活動,分析主要原因即在于網絡中的化學知識存在一定的形象、直觀的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此特征的應用可將化學知識難度系數降至較低,以此幫助學生消化化學知識,提高化學學習效率,借此還可有助于教師高效化學課堂的構建.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鋁金屬材料”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先將與鋁相關的化學性質向學生介紹,在此過程中,借助大屏幕的應用將鋁相關性質的視頻向學生播放.學生結束視頻的觀看后,將會展開深入思考,此時學生便可針對鋁的化學性質形成短期記憶,借此為教師后續教學活動的展開奠定基礎.隨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含有鋁嗎?學生在教師問題提出后,結合所掌握的鋁的相關性質,便可聯想到生活中含有鋁的物品.由于高中生生活經驗不足,所能想到的物品較少,教師在此時便可借助多媒體的應用,將生活中常見的鋁制品向學生展示,借此可幫助學生對于鋁的化學性質形成進一步了解,還可推動學生化學知識吸收效率的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需以多視角出發,重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滲透,將大量優質化學教學資源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實現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充分調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范圍,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積極主動參與至化學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化學學習效率、教師教學質量,借此還可推動“互聯網+”、高中化學教學二者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李文瑜.淺談“互聯網+”與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深度融合策略[J].考試周刊,2021(15):125-126.
[2]張文濤.“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與核心素養融合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52):55.
[3]高玉玲.“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化學教育與核心素養融合探析[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5):270-270.
[4]黃成梅.淺談互聯網+教育背景中的高中化學教學[J].科學咨詢,2020(21):134.
[責任編輯:季春陽]
收稿日期:2021-09-25
作者簡介:萬莉(1991.3-),女,
江蘇省宜興人,中學二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