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 要】本文以廣西外國語學院會計學院為例,以《職業道德與規范》課程為橋梁,論述“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輔導員為中心的院系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過程并對效果進行反思,提出通過輔導員與任課教師聯同教學、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優勢互補,實現搭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平臺和提升人才職業道德的目標,以增強育人的實效性。
【關鍵詞】“三全育人” 輔導員 院系協同育人 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3-0051-03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要求。全面推進“三全育人”機制,將對大學生的培養落實到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是當今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本文鑒于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和陪伴學生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探討“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輔導員為中心的院系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輔導員為中心院系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的頒布,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也意味著高校的德育工作從國家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時代信息的“大量”“高速”“多樣性”“低價值密度”和“真實性”特點,使得學生可以從課堂學習以外的方式獲取知識;人工智能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第二課堂的影響力顯著提升。第二課堂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健康向上精神風貌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校輔導員是學生第二課堂的“指導者”,是與學生交流和接觸最多的教師,許多學生活動的舉辦和推動離不開輔導員的參與和指導。尤其對財務管理、審計學和稅收學等學習過程枯燥、專業知識要求高、作業難度大的專業來說,覆蓋了文化、體育、休閑等諸多方面的第二課堂是學生在相對輕松的情境下獲取知識的上佳選擇,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因此,“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輔導員為中心院系協同育人是新時代高校拓展高素質人才培養路徑的必然結果。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輔導員為中心院系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
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以《職業道德與規范》課程為橋梁,對“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輔導員為中心院系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進行探究,以增強育人的實效性。
(一)面臨的困境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將文化知識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相融合,由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各環節。然而從現實情況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輔導員工作繁雜難以參與教學環節;輔導員團隊人才更迭快難以為繼;任課教師通常過于注重科研任務而忽視溝通交流;輔導員重“管理學生”,而任課教師重“上課教書”,難以形成系統性的教學體系;協同育人觀念還處于“意識”階段,未能及時轉換觀念和落實行動;教師隊伍管理體制單一,缺少長效的聯合機制、培養機制和獎勵機制等。以上問題制約著“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輔導員為中心院系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
(二)思路與方法
第一,建立健全任課教師擔任班主任的制度。班主任通過定期召開主題班會、講授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和就業指導等課程、指導第二課堂等實踐活動,配合輔導員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第二,以《職業道德與規范》課程作為輔導員與任課教師協同育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一方面,組織課題組討論和完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職業道德與規范》課程教學思路和教學大綱,劃分任課教師新的職責,明確輔導員在各個課程階段的工作要求,目標是德育和智育都能在結合目前行業職業道德要求的基礎上實現穩步提升;另一方面,加強輔導員和任課教師的溝通交流,搭建雙向教學平臺,由任課教師提供教學重難點和教學效果,由輔導員提供課后學生的反饋和需求,雙方定期交流和分析問題,及時調整課上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案,通過課后輔導員與學生交流加以優化,確保課程質量和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第三,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在各自的教育教學平臺分享和交流《職業道德與規范》課程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力求學生能在學習中對知識點舉一反三、在課后自我感悟社會的要求和反思自身的不足,拉近課本與現實的距離。
(三)效果反饋
1.學生渴望通過學習滿足未來崗位需求
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職業道德與規范》課程調查顯示,學生對這一門課的定位有三點:第一,考試內容沒有計算題,難度低;第二,課堂講授的作用不大,通過社交媒體或自習課本就能完成了解與研習;第三,課程內容針對性不強,掌握不了每一個主流行業的特定要求。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學生不是“不想學”而是想要學但“學不到”。從課題組研究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潛在需求里對《職業道德與規范》課程的期望是,教授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及崗位需求、社會標準以及自己應該如何成長才能達到任職要求。簡而言之,學生希望教師講解一些課本之外但是社會又有特定要求的行業職業道德。
為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課題組通過向財會行業的基層財務人員、企業財務負責人、審計師、注冊會計師等財務人員進行訪談,掌握行業需求的職業道德規范教學資料;其次,任課教師講授課本要點,引出社會大量需求的招聘崗位,結合實際工作情況進行引導和討論;最后,輔導員通過在學院內開展小型的學科競賽,模擬真實的辦公環境,讓學生直面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身臨其境體驗職業的要求。以出納的工作為例,課題組創設了一個模擬情境:17點至18點,組織學生開展出納的“日清日結”工作,限時一個小時。既考驗學生實操能力,又從時間上模擬財務人員每日下班前必須清點賬務的工作狀態。先由任課教師指導學生限時完成賬務,再由輔導員進行總結,告誡學生出納雖然管錢,但是財務負責人、公司中層干部都會進行監督和檢查,要做到潔身自好、不貪污、不私用。這樣的教學效果,遠比上課時的“滿堂灌”更接近學生的需求,也更符合大學“金課”的要求。
2.輔導員的專業認知對學生的思想轉變會產生直接影響
從學生反饋來看,最讓他們驚訝的不是任課教師“不僅講了課本知識,還講了社會道德”,而是“原來我的輔導員也在關注財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學生對傳統教師職責的認知是,任課教師管理課堂教學、輔導員管理課堂以外的全部,兩部分涇渭分明。在輔導員參與課程教學后,學生意識到:輔導員不只是管理學生,輔導員還在與學生一同成長、一起關注這個行業。這是拉近師生關系的一種重要舉措,同時也讓輔導員能夠走近學生,與學生共同面對知識上的困惑。
課題組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財務類崗位工作經驗或在財務方向有所思考的輔導員能夠較快地融入學生的學習中,并且起到三個作用:第一,教導學生哪些行為準則是可以直接應用的,哪些準則是需要堅持以抵抗誘惑的;第二,給予學生最直接的啟發,比如啟發學生發現哪些知識點應用范圍廣、適配度高等;第三,讓學生明白“我為什么要學習這個專業”,引導學生樹立對從業前景的信心。
3.“跨專業+多角度”適應社會競爭的教學受到學生更多的關注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更多的本科生考慮跨專業就業。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了解本專業的情況,對跨專業行業的職業道德也要有所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曾經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困惑:“我從事財務工作,這就意味著我需要遵守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操守,但是如果我選擇自主創業,我自己就是股東,同時因為我是學習財務相關專業的,在創業中我分管財務工作,那么我的職業道德是不是依然以財務人員的要求為標準?”當時任課教師的回復是:“你不僅要遵守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操守,更要遵守公司的章程和管理,以公司的利益為重。”輔導員則是在課后告訴這名學生:“你既要學會管理的技巧,也要熟悉財務的工作,兩者的職業道德是你要同時掌握和遵守的。”
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不斷加快,《職業道德與規范》課程教學應更多地分析多行業競爭下的職業道德規范。以會計學院為例,結合其所開設的專業,這門課程講授的內容和方向已調整為“財務管理+外語”“財務管理+對外貿易”“審計+內部控制”等跨專業行業的職業道德,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內在品質和“跨專業”“多角度”的職業道德修養。
三、經驗及啟示
(一)經驗
1.建立高校的課前課后引導機制
興趣引導是學生重視這門課的基礎,多行業關聯性的職業道德規范是促進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的關鍵。任課教師負責課前預習和課中教學、輔導員引導課后復習的引導機制,增加了學生對《職業道德與規范》課程的理解和認知,擺脫了將其誤認為“送分課程”的固有印象,引起學生對“恪盡職守”和“不做假賬”的共鳴。該引導機制運用“實際案例+經驗積累”的方式讓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點和反思點,從模擬實踐中領悟到社會的需要和行業規則,通過時間和空間上的靈活性讓學生擺脫對枯燥知識點的抗拒,提升學生主動學習和自我總結的動力。
2.以朋輩引領彌補師生代際差異
由輔導員聯系本學院畢業的一線從業校友到校現身說法,講解他們是如何踐行職業道德規范的。相比師生之間,學生和學長學姐之間的溝通更加有效。以朋輩引領彌補師生代際差異,形成一種知識點與現實應用的“無縫對接”,由任課教師負責每個版塊知識點的提煉和歸納,告誡學生在思想上守住紅線,良心從職;輔導員負責邀請已經畢業的從事財會相關專業的校友返校參加班會做經驗分享:如何在具體工作中守住道德底線、如何在思想上拒絕誘惑等。比起教師反復枯燥的提醒和苦口婆心的勸誡,學長學姐因為與學弟學妹年齡相近、有共同話題,其經驗教訓更能夠讓人信服,能夠讓在校大學生從思想上感知社會的壓力以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擺脫書本的條條框框,同時有助于任課教師破解照本宣科的教學難題。
3.重視跨專業職業道德相關知識的融合
通過“財會+語言”“財會+管理”“審計+內部控制”等多專業融通,任課教師將多種行業的道德規范充分結合,啟發學生舉一反三,厘清各個崗位工作內容的輕重緩急和利害關系;輔導員通過多角度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現實中的生活管理、社團管理、組織活動、科研活動等進行規范,采用相關專業案例做類比分析,引導學生反思。以學生社團為例,很多社團設立了財務部,一般由財務相關專業的學生“管賬”。傳統的財務管理方式是,學生理事會確定活動預算后,由財務部申請資金和管理資金。據此,課題組指導社團財務部學習“節流”:如物資采購方面,社團在“雙十一”和“雙十二”集中采購2~3個活動的所需物資,可節約10%~20%的費用;日常不急需的采購,盡量采用團購方式,既能讓社團里的學生活躍起來,又能節省5%~10%的經費;社團管理方面,學會拒絕不合理消費,避免部分不負責任的學生干部“掏空”社團的經費。這便是踐行“財會+管理”的課程思路:讓學生發現自己不僅能夠為社團“捂住口袋”,還能夠參與到社團的管理中,堅持自己作為財務管理者的底線意識和紅線意識,守住財務安全這一關。
(二)啟示
1.有助于提升輔導員職業素養
“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輔導員為中心的院系協同育人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師尤其是輔導員的職業素養。相對任課教師的授課能力而言,輔導員在專業授課方面的技能是相差較遠的。通過協同育人的教育活動,輔導員能夠學習到實用的授課方式和教學理念,這對輔導員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2.有助于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可以在教學領域優勢互補。任課教師發揮其授課能力強、經驗多、有閱歷的優勢,在理論教學中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輔導員發揮其動態優勢,在學生生活、活動、社會實踐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多角度反思,在溝通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動力。優勢互補的作用是“1+1>2”的,把任課教師和輔導員聯合起來,在各自優勢領域發揮特長,既是取長補短,也是長效發展。
3.有助于改進人才培養方式、提升人才培養效果
全面推進“三全育人”,采用以輔導員為中心的院系協同育人模式,既可以改變傳統課堂“滿堂灌”和“說天書”的狀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又能夠在教學當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搭建平臺,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有助于有針對性、與時俱進地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造更多的“金課”和“金班會”。輔導員與任課教師聯同教學,讓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收獲知識,還可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協同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志.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內在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2020(8).
[2]梁朋,郭玲,王偉.“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思考與實踐[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
[3]劉欣.基于學生專業導向的民辦應用型大學主題班會教育框架設計: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20(11).
[4]鄔旭東.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構建[J].蚌埠學院學報,2021(4).
[5]劉欣.“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主題班會教育探索: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32).
注: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輔導員為中心的院系協同育人模式探究”(2020SZ150)結題研究成果;2019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大數據背景下人工智能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實踐研究”(2019JGA36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 欣(1990— ),女,碩士研究生,廣西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