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佾夢
【摘? ?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初中語文的重點討論課題。素質教育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應當從幼兒時抓起。語文具有育德樹人的重要作用,更是能夠助推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生的思維跳躍、活潑,是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語文素質教育的貫徹效果會更加明顯。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語文?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0.037
素質教育的貫徹和落實已經成為了初中教學任務的核心問題,也成為了每個學科都需要進行的教育改革。初中是一個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漸形成,因此,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素質教育能夠有效避免學生產生片面和錯誤的認識,也能培養全方位高素質的人才。語文學科作為三大主要教學科目之一,在中考中占比較大,對于學生在情感、道德、品質、科學精神、民族意識等方面都能夠起到重要的引導和培育作用。語文中涉及到語言文字運用、寫作思維拓展、演講能力培養等多方面的內容,是一門分支廣泛、內容全面、實踐性高的人文學科。因其潛移默化和博大精深的特點,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政治道德素養、記憶力、想象力等多方面的探索,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與審美能力,在多門學科之中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將對素質教育在初中語文中的具體內涵及其貫徹方式,進行簡要地討論和分析。
一、素質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內涵
《中國教育發展綱要》中曾經針對素質教育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的思想轉變為全面提高我國國民素質,要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也就是說,成績不再是培養一個人才的唯一標準,素質的高低也與判定人才的標準息息相關。這一思想理念為教育理論的實踐指明了全新的方向。而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曾提到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能夠充分全面的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讓學生充分成長為心懷理想、文化基礎扎實、遵守社會秩序的社會主義好公民。素質教育是一個人一生的功課,也是教育行業一直不懈追求的重要課題,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能力之一,為初中語文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素質教育不分地區貧富,水平高低,始終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素質教育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做到,更需要教師充分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并且將其貫徹到語文這一學科中去。在初中語文中,素質教育通常表現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精神等方面。愛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發展歷史的重要結晶,是繼承革命優良傳統的表現,是民族發展進步的重要核心,更是每一個人都應當牢記于心、貫徹于行動的重要精神理念。語文學科應當教會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以國家利益為先的精神。
受到計劃生育的影響,獨生子女家庭已經成為了常態,集體主義觀念的教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人若沒有集體主義和為社會奉獻的意識,他就會變得自私而冷漠。語文教育中對學生集體主義觀念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家國團結意識,尊重集體中的每一個人。同時,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體現,應當從孩子抓起,讓民族精神被注入更加鮮活的生命力,讓一個民族變得越來越好。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因此,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更是不可忽略的。語文教學應當幫助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讓學生能夠更加科學正確、積極向上的看待問題,能夠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社會價值,而不是一味迷失方向,貪圖于當下的享樂。
二、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打破原有教學禁錮,構造全新教學模式
語文是一門靈活性極強的學科,需要學生有活躍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思維啟發。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素質教育貫徹的重要核心是教師的教學模式一定要充分貼合學生的個人性格特征和學習訴求,打造出輕松活潑的教學課堂和自由的學習環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和發展空間,打破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開拓思維、靈活發展,在求知欲與探索精神的指引下實現人才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多鼓勵學生發言,讓他們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思想、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不是應試教育下思維死板的人。
(二)拓展延伸課本內容,與素質教育并行
語文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是語言文字的應用和情感的感知,更是學生思想道德、審美能力、心理情感和科學文化素養的同步培養和教學。要想讓素質教育和語文教學并行,歸根結底還是要學生自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擁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在自主意識的指引下開展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探索。學生的思維活性越強,培養起來也就越容易,也更能夠充分保留學生的個人色彩和獨立思想,而不是一味地被固化。語文的教學應當不僅僅是追求分數的高低,更應該讓學生學到高尚情操和情感共鳴,還有對事物的審美能力和科學理念,做到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統一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夠成為符合當下社會和市場發展所短缺和需要的全面發展型人才。
素質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不但是素質教育本身,學生也應當在素質教育中形成持續學習的能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和發展,讓學生的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培養,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同時,為了更好的貫徹素質教育,教師也應當主動提高自身專業素養,逐漸實現課堂本位由教師向學生的轉移,跟緊時代的步伐,不斷學習全新的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教師隊伍能夠擁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和更新能力,在前瞻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更加正確科學地開展語文教學和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朱琳.中學語文素質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的培養[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003):91-93.
[2]雷杰“教”變“學”,“聽”化“悟”——新課改下中學語文素質教育教法探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A02):68-69.
[3]周曉媛.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語文素質教育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2016(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