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這是唐代《采勝》詩描繪的心靈手巧的剪紙女人,表達了人們自古以來對剪紙的喜愛。中國人結婚時,喜歡在門上、窗戶上貼上大紅的“囍”字剪紙。似乎,沒有這個剪紙,婚禮就少了一些儀式感。
剪紙是人們生活的藝術升華,好的剪紙,甚至有繪畫的藝術之美,讓平面的畫作鏤空,有一種別致的美感。今天,新時代的剪紙傳承人用靈巧的雙手剪出時尚幸福的新生活,剪出新意境,展示了青島西海岸新區四張名牌,展現了新區人萬眾一心共抗疫情,展望著牛年的美好生活。
“半幅生綃大年畫,一聯新句少游詩。”陸游的一首詩道出一種為大眾所喜愛的年畫的藝術特點,這種以人為中心的歷史文化藝術記錄著百姓的美好生活,在新區也有一種年畫馳名中外,就是扎根于本土文化,誕生于百姓生活中的非遺文化藝術膠南年畫,世代相傳的膠南年畫,展示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
在西海岸新區剪紙和膠南年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得到了很好的發揚和傳承,隨時隨地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美好的享受。
剪紙走上國際大平臺上合峰會
剪紙藝術,是一項古老而傳統的中國民間藝術,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自其誕生以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現在,剪紙藝術已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囍”字是人們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剪紙,除此之外,還有窗花、燈籠花等等。剪紙不只局限于過年貼窗花,婚慶布置新房,不僅是人民生活中的物質需要,還必須在精神文明上跟上,所以,現在剪紙無處不在,作為非遺文化,剪紙進校園、進社區、進旅游景點等成為一道風景線。與剪紙同時被大家所喜愛的膠南年畫,也作為非遺成為當地的靚麗名片。
記者在“德蕊剪紙藝術培訓室",見到了青島市級非遺剪紙傳承人王德蕊,只見王老師在一張張薄薄的紙張上,以雕、鏤、剔、刻、剪等技法精巧的剪刻出花鳥、蟲魚、人神、山水、樹木等景物,小小的一張薄紙,看似脆弱輕薄,卻能在王老師的一雙巧手下展現出世間萬物,這不僅考驗一個人的手藝、還考驗一個人的審美與耐心。
2016年隱珠街道臺興路社區成立剪紙協會,建立在“德蕊剪紙藝術培訓室",由青島市級非遺剪紙傳承人王德蕊任教師。培訓是公益性,居民來學習,提供剪刀紙張,老師免費授課。每周一次培訓,每年一次作品展覽比賽。已舉行四期比賽。王老師她制訂一條計劃,傳承剪紙文化必須從娃娃抓起,幾年來她長年奔波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念,讓西海岸新區剪紙文化遍地開花 ,同時,進社區、進企業、進景點等等。接待外賓:世界名模大賽、世界選美小姐大賽、克利伯帆船賽、華僑子弟夏令營的學生,手把手教外賓剪紙。
王老師在參加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福壽之門”非遺剪紙創作時,剪紙作品獲得中外友人的一致贊揚。多年來,王老師參加市、省國家、國際級剪紙比賽均獲優異成績。接受過多家媒體采訪,2018年“德蕊剪紙藝術培訓室”被評為區、市兩級“百姓學習品牌”,王老師被評為區市兩級“百姓學習之星”,王老師被評為西海岸新區最美剪紙傳承人。2019年“德蕊剪紙”被評為山東省社區十佳品牌。2020年王老師被評為全國“百姓學習之星”和西海岸新區首屆“最美新區人”。
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要使剪紙藝術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不斷學習,創作與時代同行的作品,適合當代審美和生活需要,要不斷創新,這就要在工具、材料、手法等一系列創新,用新時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相互交融創出新時代的謳歌黨、謳歌美麗鄉村、脫貧攻堅涌現出的好人好事,下大力氣出新作品,讓剪紙文化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膠南年畫”展示本土文化
“膠南年畫”注重傳承與創新,并且與時俱進,是具有時代特色的本土民間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之一,傳承著本土的歷史文化,展示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變遷。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家住隱珠的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膠南年畫”傳承人徐明齋,聽他娓娓道來關于“膠南年畫”的那些事。
徐明齋的家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雙珠路社區珠海一區,他在小區里開辦了一所“明齋畫院”,平日開班教學,畫院里陳列著他眾多的繪畫作品。54歲的徐明齋,現在已是國內知名的年畫畫家,其作品獲獎無數。最初的徐明齋,是一個鮮有人知的畫家,因為熱愛傳統文化,熱愛藝術,熱愛年畫,堅持創作三十多年。徐明齋介紹,“膠南年畫”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形式,為了發揚和培育這門傳統藝術,在主管文化部門的組織帶動下,走出去請進來,先后對千余名業余美術創作員進行專業和嚴格的培訓,同時,隨著“膠南年畫”在國內和國際的積極參展,影響力迅速提升,如今,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膠南年畫”已成為一張響亮的品牌,正以獨有的藝術魅力名揚天下。
“膠南年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受到了當地人的喜愛,還走進了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會場。在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燈光焰火藝術表演《有朋自遠方來》第二章節“齊風魯韻”中,代表著齊魯文化精華的青島西海岸新區三幅現代民間繪畫(膠南年畫)作品中,其中就有一幅由徐明齋所創作的年畫作品《春風》。徐明齋說,他的創作大多來源于生活,在他的作品里,經常看到撒網、捕魚、耕種、麥收等各種勞作的內容,因此,“膠南年畫”也叫膠南農民畫。一切有關于膠南農民的生活場景,都被他富有感情地傳達于筆下。他說:“時代在變,膠南年畫的實用功能在逐漸弱化。隨著年畫市場的萎縮,年畫創作者漸漸地不再迎合市場需求,開始轉向純藝術創作。從某種程度而言,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也推動了年畫向更深層次發展。我要做一世匠人,修一顆匠心!”
《海韻》、《祭海》、《春風》、《喜氣洋洋奔小康》……一幅幅艷麗明媚的“膠南年畫”描繪著本土文化的藝術魅力;一張張古樸畫面記載著當地的人文故事,傳承了歷史的脈絡;一幀幀精美的時尚現代藝術創新畫面,繪就了朝氣蓬勃的新時代城市風貌。青島西海岸新區以得天獨厚的資源孕育了膠南年畫的創作土壤,濃郁的藝術氛圍滋潤了本土藝術家的創作才華,成就了一批批“膠南年畫”藝術家。青島西海岸新區現有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曾參加過國家、省、市及出國展出,其中8位藝術家的11幅年畫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6年,膠南被人民美術出版社定為“年畫基地”。1989年1月26日,文化部命名膠南為“中國現代繪畫畫鄉”。2018年1月,“膠南年畫”獲批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有計劃地實施民間產業戰略,采取有利舉措形成產業鏈,促進國內國外雙循環,把非遺從國內推向國外,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為新區文化發展和繁榮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