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消費者在可穿戴設備上的支出高達690億美元,到了2021年,這個數字迅速增長到了815億美元。走過智能手機時代,智能家居的風也在眼前一掠而過,如今的科技圈終于找到了戰火燃燒的下一個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可穿戴的概念范圍也越來越大,這幾年,耳機、手表、眼鏡以及各式各樣的手環接踵而至,令人眼花繚亂。光一個手環就能從健身個護到“救命”醫療,比如三星的智能手環不僅能跟蹤心率,還能測試壓力水平跟睡眠質量。
從產品分布上來看,可穿戴的宇宙似乎沒有盡頭。除了常見的耳機手環之外,包括智能脖圈、智能服裝、智能醫療產品、智能玩具、智能手套、智能體感運動芯片……頂著科技的光環在消費市場圈地跑馬。
不管概念真偽,資本的風口絕對真實。2018年,可穿戴設備公司Garmin公布了第四季度財報后,股價一度飆漲17%,幾乎在同一時間,Fitbit、Fossil以及國內可穿戴概念股環旭電子、耀華等,股價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彈。
顯然,可穿戴設備都成了蘋果的又一棵搖錢樹,蘋果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可穿戴設備等其他產品凈銷售額為73.1億美元,據悉,蘋果可穿戴設備收入已經超過iPod總銷售量的50%,AirPods以及Apple Watch同期銷量也是iPod的4~6倍。
2020年,AirPods產品線的營收達到了230.5億美元,單純從營收方面來講,這個數字相當于一個奈飛、兩個Uber還有半個小米。在AirPods的火爆下,整個穿戴產業鏈都在跟著沾光。
例如代工廠立訊精密2020年前三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7%至595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62%至46.8億元。藍思科技2020年前個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6.6%至260.8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09.6%至34.3億元。歌爾股份作為Airpods核心供應商之一,2020年前三個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05%至20億元。
國內的手機品牌算是靠著可穿戴設備在科技圈扳回一城,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15.3%至3 293萬臺,其中排名前三的廠商分別是華為、小米、蘋果,第四名是步步高,第五名是索尼,在科技領域,本土品牌罕見地蓋過了海外品牌的風頭。
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系列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增長60%至941萬臺;小米憑借其Mi Band系列產品位居第二,小米手環在2019年第三季度的出貨量超過1 000萬臺,在中國國內市場,華為相關可穿戴產品同比增長188%。
蘋果在手機市場略顯蕭條的背景下,憑著一副耳機挽回了巨頭的尊嚴,國內各大手機廠商對可穿戴設備的熱情也只增不減。從國內市場來看,華為和小米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可穿戴市場中,蘋果依舊以35%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榜首,其次是Fitbit、Garmin、三星等企業。
事實上,國內的可穿戴行業走入資本眼中的時間不算晚,2015年前后曾經大放異彩。2017年,投資筆數相比2015年就下降了46%,投資金額下降34%,2018年1~11月,中國可穿戴設備企業融資額只有11.78億元人民幣。
進入2021年,國產品牌在可穿戴設備上的情況才有所好轉,單一品類上,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在腕帶上超越蘋果,占全球智能腕帶出貨量的19.6%,蘋果是19.3%。華為排在第三位,出貨量為370萬副,占據9.2%。
正如蘋果憑著一副耳機打遍天下,說不定未來手機廠商逐鹿科技圈的重心也不一定是手機,有可能是耳機,也可能是手表或手環,畢竟可穿戴市場還有這么多可能供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