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

順豐等玩家的進場絕非是一時沖動,恰恰是看到了汽車流通市場的機會。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汽車流通市場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4S店手中,至今在新車名義銷量中的占比仍高達88%(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來自中小車商的貢獻,4S店只是車源方的角色)。然而互聯網汽車的崛起、用戶行為的轉變以及線下零售業態的寒冬,正在對4S店模式產生致命一擊。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給出的數據,2020年完成銷售目標的經銷商只有34.7%, 7.8%的經銷商只完成了不到50%的銷售目標;一些被邊緣化的二三線汽車品牌,80%的經銷商都處于虧損狀態,被迫依靠售后服務維持營收平衡。但在途虎養車、天貓養車等新業態的沖擊下,保養維修的利潤也在被蠶食。
當一個市場不再有誘人回報的時候,相對應的現象就是場上玩家的逃離。
據媒體統計數據,2020年年初國內的4S店數量為2.98萬家,年末時已經下降到了2.82萬家。全年經銷商退網量為3 920家,新增量2 181家,凈退出數為1 739家。同時正通、潤東、廣匯等曾盛極一時的經銷商集團,先后曝出資金鏈緊張,甚至被申請破產重組。
客觀的生存壓力下,4S店模式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可以預見的是,汽車流通行業正在進入新一輪淘汰賽。隨著市場萎縮和成本上漲,未來4S店規模會逐年下滑,而一線以外的市場,體驗店、汽貿店等輕量化、小型化渠道會暴發出生機。
汽車流通市場被迫求變,終于等來了順豐、華為等“野蠻人”的進場。
其實汽車流通市場并不缺少電商化的探索。瓜子、優信、人人車曾經站在風口浪尖,眼下卻也陷入了尷尬求生的局面;天貓曾高調推出“汽車自動售賣機”,結果是無疾而終;不服輸的京東汽車商城曾在3個月加盟300家門店,目前多半處于半停滯狀態……沖鋒不斷,卻屢屢折戟。問題出在哪?
按照“人貨場”的零售邏輯,年輕消費者的崛起已經改變了車和人的關系,以前是人找車,所以4S店是最佳的商業模式。現在成了車找人,出現了直營、直銷、代銷等多元化的模式,電商可以說是4S店最直接的替代品。
問題在于,汽車電商化的探索往往是以消費互聯網的邏輯切入,瞄準的是線上車和人的連接渠道;對于行業供應鏈和線下關鍵服務節點鮮有觸及,無異于本末倒置。

當過往“簡單粗暴”的嘗試紛紛碰壁時,貝殼找房在房產流通市場找到的產業互聯網范式,或許是汽車行業的一個范本。
汽車流通和房產交易看似是兩個行業,卻有著很多深層次的相同屬性。
比如都是產業鏈冗長的行業,需要多個環節的協作,牽涉到多方利益分配;都是低頻高客單價的用戶行為,客戶選擇趨于理性,流量紅利的打法并不適用;都是供需兩端分散的行業,不同區域的差異很大,需要有打造雙邊網絡的能力等。
其中最為核心的一點,房產和汽車都是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業態,無法完全剝離線下的交易環節,有著重服務的特殊屬性。就像在貝殼找房的體系里,線上的環節只限于房源信息,實地看房、買賣雙方的合同簽署、過戶交易等都集中在線下。汽車買賣也是如此,汽車之家代表的垂直網站在線上環節經營多年,卻無法打通信息到購買,原因就在于線下體驗、交付提車、售后服務的不可替代性。
在中國的互聯網格局中,貝殼找房就像是一個“異類”,雖然月活躍用戶數不及百度的十分之一,市值卻可以和百度相提并論,也一舉超越了58同城這樣市場先入者,革了傳統房產交易市場的命。
個中原因離不開兩張“王牌”:一是貝殼找房推出的ACN合作網絡體系,將一次交易分成多個角色,包括房源錄入、房源維護、客源推薦和客源成交等。房產交易完成后,參與的各方都能獲得一定比例的收益,不僅打破經紀人、店東以及品牌之間的邊界,還避免了經紀人之間的無序競爭,消除了房產交易最棘手的利益分配問題。
二是加速了房產市場的數字化,通過VR等技術將房源數字化,繼而推出了VR看房、視頻看房等用戶體驗。這是一個雙重利好的動作,數字化解決了看房效率問題,重塑了用戶對房產交易的認知,同時也加速中間環節的透明化、規范化、標準化,規避了黑中介用虛假房源“套路”客戶、吃差價等惡性行為。
再來對照汽車的電商化探索,大多只是聚焦于“銷售”,并未像貝殼找房那樣拆解整個產業鏈條的交易流程,從末端的門店倒推到上游,進而數字化重構整條行業的供應鏈。對汽車產業的認知失焦,結果必然是只增加一個線上分銷渠道,甚至于某種程度上和線下車商產生對沖。
似乎可以給出這樣一個結論:汽車電商化的探索需要跳出銷售渠道的有限創新,像貝殼找房一樣深耕B端網絡和服務鏈條,以產業互聯網的邏輯來疏通行業痛點,提高行業效率,這樣才是汽車流通行業數字化的正確打開方式。
和房產交易不同,汽車行業的復雜性是自上而下的,車企擁有強勢話語權,在4S店渠道依然占據銷量大頭的局面下,車企對于渠道改革的態度恐怕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偏保守,幾大巨頭將2025年作為時間表就是最直接的例證。
下沉市場空間無疑是沖破僵局的大利器。從過去三年機動車保有量的數據來看,下沉市場的增速已經遠超國內平均水平。最近有媒體報道,在偏遠的貴州威寧縣,一家金針菇廠有400多名員工每天開著轎車上班,公司不得不另外建造新的停車場。這些偏遠但前景廣闊的下沉市場,是不可能支撐起動輒千萬元成本的4S店的。
同時下沉市場里中小車商最大的痛點是供需極度不平衡。比如東北需求強勁的一些車型,可能是華南賣不掉的庫存車,傳統低效、信息不透明的分銷渠道,制約了車源的再流通。入局的產業互聯網玩家們,可以利用數字化供應鏈解決下沉市場車商的痛點,實際的銷售結果會加速車企態度的轉變。
總之,對傳統車企來說,新交付網絡既是對日漸萎縮的4S渠道的補充,也能更好覆蓋空間巨大的末梢市場,盤活流通效率;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在直營網絡的基礎上擴大銷售面,很大程度上能彌補網絡覆蓋不足丟失的銷量。
倘若可以打通這一關鍵環節,新玩家們就能向上對接車企等車源供給方,向下連接倉儲運輸、服務體系、分銷渠道,讓熟悉當地市場的充當“經紀人”的角色,汽車行業類似貝殼找房的ACN協作機制就可形成,真正重構汽車流通行業的交易流程。
客觀來看,現階段汽車流通市場遠不如房產市場成熟,仍處于把整個行業重做一遍的初始階段,輿論的注意力還集中在華為這樣的明星玩家身上。可一旦建立起一套促進汽車高效流通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構建起一套被消費者信任的行業秩序,找到撬開汽車流通市場增量的新法門,剩下的就只是時間問題。
2020年國內汽車零售額高達3.9萬億元,流通行業卻遲遲未能出現像貝殼找房這樣的巨頭。
新能源車變局下,汽車產業互聯網選手們正來到一個萬億元市場的門口,有著不可低估的市場潛力,這個行業注定會誕生一家家“藍鯨”級的企業,甚至說貝殼找房的體量也遠不是汽車流通行業的終點。
空間與紅利當前,入場、求變、重塑將是未來可見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