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是一篇略讀課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著名作家穆青寫的《金字塔夕照》內容片段,第二部分是教材自編文本《不可思議的金字塔》。前者為連續性文本,后者為非連續性文本。其中非連續性文本主要由文字描述、數字列舉、圖形示例,還有一個重要信息源—— 批注共同構成。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表達形式,教學時如何立足于略讀課文的基調,將兩個不同性質的文本內容統整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實現閱讀學習?筆者建議:把兩篇文本作為“學材”,“往返穿梭”其間,互文式閱讀,這樣的學習會更有深度、更有實效。
主文:往返在前后文本中,讀懂金字塔的“金”字。
課文第一部分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與盛大的場面想象。作者圍繞“金”字,展開描述。首先是金字之色彩:“金色的夕陽”“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尼羅河水也泛著金光”,這是金字塔周遭環境的主色彩,概述起來就是作者的開篇語“九月的開羅是金色的”。作者的筆觸開始描寫重點事物——金字塔,古老的金字塔“簡直像是用純金鑄成的”,沒有出現金色,而是說用純金鑄成,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像“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把三座金字塔變成整個畫卷的中心,所有的金色源頭都來自這三座金字塔,作者似乎沒有更好的筆觸來描寫金字塔了,只能用這樣的主副關系表達金字塔“放射出”的金色之純度、亮度與光射度。以至于“天上地下,黃澄澄,金燦燦,一篇耀眼的色調”,一切皆因這里的主角金字塔。其次是金字之含義:作者用了“最中國”的方式來理解“金”字,究竟是源自“象形”,還是出于“會意”?從象形的角度,“你看金字塔多像一個‘金的漢字”,人們很容易理解金字塔的外形,這一點從課文中的插圖也能很形象地感知;從會意的角度,作者又有其獨特的理解,金字塔凝聚著古埃及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比金子更顯貴。沒有更好表達了,唯有用“金”字才能抒發內心的無限崇敬,“不愧是熠熠發光的珍寶”,這是人們內心的認可與嘆服。
互文:往返在互補內容中,讀懂金字塔的“塔身”。
課文第二部分給我們編選了一些涉關金字塔的常識與秘聞,以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為主例子,提供了一些古埃及科技與尼羅河環境資料。金字塔有多大呢?課文用非連續性文本,包括圖形、數據、標注、文字說明等方式很準確地表達出胡夫金字塔的外觀規模,雖然羅列出“約600萬噸”“約5.3萬平方米”“約260萬立方米”“塔原高約146米,塔基原邊長約230米”等數據式的表述,還畫出了一個標有數據的幾何示意圖,終因學生缺少數形概念,仍不能真切感知出胡夫金字塔多么宏大。倒是后文提供的許多資料讓我們對胡夫金字塔的偉大銘刻在心。文本中介紹:“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幾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現比它更高的建筑。”該資料旁的批注強調:“為什么在幾千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出現比它更高的建筑呢?”仔細讀,這個批注極具沖擊力,作者用“幾千年”“一直”兩個詞,讓讀者自然盤算起建成后4000年的時間里,金字塔均為世界最高建筑物(據記載,直到1889年巴黎埃菲爾鐵塔建成以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筑物)。我們不妨在此處反復讀讀資料呈現與批注提示,如此往返幾回,內心定會油然升起無限的驚羨與慨嘆。為了讓我們有更好的感知,作者作了類比“塔基面積相當于126個籃球場那么大”,籃球場是我們頗為熟悉的事物空間,有了真實感的空間比較,我們眼前便一下子浮現出胡夫金字塔雄偉巨大的外形。“當時的人們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又一個及時的批注,把讀者的思維聚焦引向了探究金字塔如何建成的。文本繼續順著讀者好奇往深處發現,金字塔由一塊塊“平均每塊重2.5噸左右”的石塊疊加而成,足見工程之艱巨。關鍵是石塊“中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黏著物”,這就令人驚奇了,石塊之間沒有黏著物怎么能“壘”得起來呢?更令人費解的是石塊之間的縫隙竟然“至今很難用一把鋒利的刀刃插入”,足見石塊被磨得何等平整光滑。此刻,資料旁的批注又出現了;“如此精湛的工藝,幾千年前的工匠們是怎么實現的呢?”別漏下這個資料右下角的那個小小的三角墻體圖。讀著文字描述,想著當年畫面,看著圖畫碎片,我們能鮮明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塔”不是一般寺廟中的木質塔、磚混塔,而是矗立4000多年的擁有世界高度的石塔,讓人望而生嘆。
批注:往返在邊讀邊思中,讀懂金字塔的更多“謎團”。
幾千年來,人們從沒有停止對金字塔的探索,各種傳說盛行,有民間的,有神話的,有天文的,從未斷絕過。仔細閱讀第二部分文本內容,從開始到對石塊資料描述部分,文本在資料與批注間有序承接,這部分文本其實因批注的出現實現了文本閱讀的有機連續。一個小小的墻角示意圖后,文本實現了“非連續性”的跳躍,資料呈現出“塔高的10億倍正好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這樣的陳述便甚為神奇了,神奇在如此湊巧的整數倍。批注及時道出了我們的疑惑:“這難道是巧合?”相信,當學生讀到此處時一定是不停地搖頭,的確感到不可思議,懷疑程度瞬間陡增。于是后文“建造金字塔時的古埃及”資料板塊的出現便是給我們帶來釋疑的。
我們可以慢慢往后讀,也許能漸讀漸明,原來這里是富庶的尼羅河流域,金字塔建在尼羅河西岸,有著豐厚的物質基礎;這里曾是世界文明的起端,文本中用“天文歷法”從這里開啟來證明,感知到古埃及人在“天文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此,我們便能漸進明白古埃及人高超的科技基礎,讓金字塔宏大且精致的建筑工藝成為可能。切不可忽略最后一條信息——“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術,這些船能在尼羅河上航行”,還有旁邊那看似“贅余”的批注:“這些船可能會有哪些用途呢?”這里的資料與批注是不是在提示著我們展開想象:那些建設金字塔的能工巧匠、建筑石材、建設用具、糧食衣物等生活資料正一船一船地從遠方運來……金字塔的建成之謎也許就漸漸消解。返回到前文,作家筆下的那種游覽心境也是廣大讀者的真切感受:“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簡直把你融化進一個神奇的境界”,引人入勝,遐想連篇,時空會穿越到那古時的幽秘……
就這樣,讀著讀著,我們也許會猛然醒悟這篇課文的兩部分原來聯系得如此緊密:金字塔外在的神奇炫美——金字塔內在的精湛工藝——古埃及科技的高超可行。兩部分內容完美銜接,恰如緊密無縫的金字塔塔身一樣,渾然一體,分明就是一篇精巧構思、有序安排、陳述井然的“連續性文本”。不過,要閱讀出這樣的感知效果,需在文本間多來幾趟“往返跑”。雖為略讀課文,切不可跳躍讀,學會運用上本單元所學的語文本領,去靜態地賞,加之動態地想,課文就會越讀越合體,直到放射出久遠的璀璨的歷史光芒。
(姜樹華,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育家培養對象、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書記兼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