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要求,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自2017年起對共同管理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全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大專項”指在中央層面將性質相同、內容相近的若干個財政支農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整合成為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動物防疫等補助經費、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等“大專項”。“大專項”下設置支出方向,實行任務清單管理。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年度農業農村經濟重點 工作制定“任務清單”,分省細化年度任務指標,確定約束性任務和指導性任務。約束性任務主要包括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的涉及國計民生的事項、重大規劃任務、新設試點任務以及農業生產救災、對農牧民直接補貼等,其他任務為指導性任務。這項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體現,也是集中力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對進一步優化涉農資金供給機制,激發地方內生動力,解決涉農資金使用分散、“供需錯配”等問題,切實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方積極性充分調動
通過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把“下項目”變為“下任務”,由中央分配資金變為地方結合實際細化資金,給地方自主使用資金的空間,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效解決了以往涉農資金“供需錯配”的問題,地方可以將中央與地方的資金統籌起來,結合實際干大事。地方工作的自主性增強了,工作積極性也提高了。很多省份在完成清單任務的基礎上,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區域,統籌使用資金補短板、強弱項。2019年,貴州省在省級財政預算資金17億元的基礎上,額外從財政撥款12億元支持蔬菜、茶葉等12大重點產業發展。還有部分省份圍繞重點任務,將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資金統籌使用,實現“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2019年,河南、青海分別利用省級財政資金27億元和25.7億元,對中央下達的清單任務進一步增加數量、提高標準,實現了集中財力辦大事。
“放管服”改革有力推進
在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中,堅持簡政放權,積極推行“五到省、一掛鉤”管理模式,即項目資金、目標任務、審批權限、管理責任、績效管理到省,將績效考核結果與資金安排掛鉤,把項目的具體管理權限盡可能下放到省級,實現權責一致,明確中央層面“抓頭管尾放中間”,就是前期抓好項目實施方案和任務清單的制定,后期抓好項目的績效評價,將中間項目審批和資金使用管理的具體權限全部交給省里。同時,強化對地方工作的指導,嚴防資金失控、任務落空,推動各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把工作重心從分錢批項目,轉向統籌全局、優化決策、改進服務上來。2018年,在中央引導帶動下,安徽省將省級安排的涉農資金也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資金不細分到具體項目,由縣級在完成約束性任務后在同一大專項內統籌使用。
重點任務落實有效保障
近幾年,各地除部分實施先建后補的項目外,約束性任務綜合完成率都達到100%,指導性任務綜合完成率在95%以上,高素質農民培育、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漁業增殖放流等任務完成率超過100%。甘肅省在完成中央下達的約束性任務基礎上,還結合本地實際,統籌指導性任務資金支持河西地區30萬畝戈壁農業等五大農業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發展。一些地方稱,涉農資金統籌改革,就像當年實行農村承包責任制時“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在保質保量完成中央重點任務基礎上,地方自主統籌使用資金,實現了中央與地方“雙贏”。
資金使用效率大幅提高
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工作堅持從上至下推動,破除了體制機制性障礙,從源頭解決了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優、效率不高、融合不強等問題,地方也從以往“不敢統、不能統”到現在的“按單買菜做飯”,將有限的資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最關鍵的環節、最精準的對象,政策的精準性、指向性、實效性進一步提升。一些地方還創新資金使用模式,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社會資本投入,發揮出更大的政策效益和資金效益。改革推進中,個別地區還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管理手段跟不上、行業間項目整合難度大、中央資金與省級資金不能有效整合等問題。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的決策部署,按照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探索建立涉農 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要求,持續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有關工作,努力將中央財政各類支農資金用好、用出成效,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一是規劃先行,有序推進。面向“十四五”,以相關產業發展規劃、重大項目投資規劃為支撐,以省級、 縣級鄉村振興規劃以及村莊整治建設規劃為施工圖,形成“總分總”的規劃體系,一張藍圖繪到底,分清輕重緩急,考慮長短結合,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資、重復建設。二是統籌整合、協同高效。根據農業生產領域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進一步完善財政供給機制。用足用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統籌實施一批農業農村重大項目,逐步“推磨轉圈”“騰籠換鳥”,確保“干一件、成一件”。三是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發揮財政投入“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推動土地出讓收入、地方專項債等資金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探索鄉村振興基金等新模式、新途徑,引導農民群眾、社會資本、金融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各方共建合力。
(來源: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