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臻
(甘肅省臨夏州人民醫院 甘肅臨夏 731100)
小兒鞘膜積液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是由于陰囊鞘膜腔內的液體積聚過多,形成的囊性腫塊。無癥狀、體積小的鞘膜積液大多可自行消退,無需治療。而鞘膜積液過大,則會影響正常排尿、行走[1]。臨床多用手術治療鞘膜積液,效果較好。目前我科將小兒鞘膜積液作為日間手術常規開展,當天住院檢查,次日手術,明顯縮短住院天數,減少醫療費用。常規開放式手術于腹股溝外環口處作自然橫紋切口,術中不打開腹股溝管,顯露鞘狀突后將外環口向上牽拉,實施鞘狀突高位結扎,具有操作簡單、療效確切等優點,但術中游離疝囊操作可對腹股溝、輸精管造成較大損傷,并且在向上牽拉過程中存在遺留部分疝囊可能,術后復發率較高[2]。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單孔腹腔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鞘膜積液的臨床治療中,療效理想,預后良好。因此,本文觀察單孔腹腔鏡治療小兒各型鞘膜積液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期間鞘膜積液患兒66例,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腹腔鏡組和常規組,各33例。常規組:年齡2~10歲,平均(5.66±1.52)歲。積液類型:睪丸鞘膜積液10例,精索鞘膜積液8例,睪丸精索鞘膜積液2例,交通性鞘膜積液13例。腹腔鏡組:年齡1~9歲,平均(4.79±1.61)歲。積液類型:睪丸鞘膜積液12例,精索鞘膜積液6例,睪丸精索鞘膜積液3例,交通性鞘膜積液12例。兩組患兒經體格檢查及彩超檢查,確診為鞘膜積液。本研究均有患兒家屬了解手術方式及并發癥,簽署同意書。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接受開放手術治療。術前夜間開始禁食水。術前鼓勵患兒排尿一次。患兒取仰臥位,行喉罩全麻。根據體征及超聲檢查結果,于患側腹股溝外環口處作1.5 cm自然橫紋切口,逐層分離皮膚皮下組織及淺筋膜,到達外環口處,打開提睪肌筋膜使鞘狀突及精索充分暴露于視野中,將外環口向上牽拉后,作鞘狀突高位結扎。鞘狀突已閉合的睪丸鞘膜積液切口遠端使用無菌注射器將鞘膜積液抽出,逐層縫合切口。
腹腔鏡組接受單孔腹腔鏡治療。術前夜間開始禁食水。術前鼓勵患兒排尿一次。手術體位及麻醉方式同常規組。于臍部上緣作一長約4~5 mm弧形切口,拇指于食指輕輕提起腹壁,置入5 mmTrocar探頭,充入CO2,建立氣腹,氣腹壓力控制在8~12 mmHg,探查腹壁及鞘內情況,可見腹膜呈漏斗狀,尖端隧道指向腹股溝管,了解鞘狀突、血管、精索等解剖結構。于腹壁投射點、腹壁下血管外側作一2 mm切口,將4號絲線穿過雙鉤疝針,在腹腔鏡直視下,逐層將疝針穿刺,至腹膜外層為止。線尾流于體表,疝針潛行于腹膜外,越過輸精管、精索血管等,并圍繞鞘狀突內側,形成半圈。疝針于6點處刺破腹膜,線體留于腹腔內。疝針原路退回,至鞘狀突12點處止。同時,疝針于腹膜外沿鞘狀突潛行半圈,至6點處。夾取絲線,疝針退出,于腹膜外繞鞘狀突環繞一圈絲線。壓迫排除腹內氣體,注射器抽出積液,鞘狀突作雙重結扎。逐層縫合切口。
兩組術后均不使用抗生素。
1.手術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術后疼痛評分(VAS)。
2.預后效果
對比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陰囊腫脹、戳孔疝、切口感染、腸粘連等。
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計數資料對比行χ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常規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常規組低,VAS評分比常規組低(P<0.05)。
表1 兩組患兒的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的手術指標對比[(±s)]
VAS評分(分)常規組(n=33) 42.52±3.96 2.28±1.07 12.94±0.58 4.11±0.37腹腔鏡組(n=33) 21.43±2.15 1.01±0.46 5.41±0.37 2.01±0.18 t 11.473 4.295 10.141 5.624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
如表2所示,腹腔鏡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常規組低(P<0.05)。

表2 兩組患兒的預后情況對比[(n,例),%]
鞘膜積液好發于小兒,無傳染性。根據其根據鞘膜積液所在的部位與鞘突閉鎖的情況不同,可分為睪丸鞘膜積液、精索鞘膜積液、睪丸精索鞘膜積液及交通性鞘膜積液四種類型。資料顯示,鞘膜慢性炎癥、手術、淋巴系統發育延遲等因素均可導致鞘膜積液發生。臨床對鞘膜積液的治療暫無特效藥,以手術為主。常用的術式有鞘膜翻轉術、鞘膜切除術、鞘膜去頂術、鞘狀突高位結扎等[3]。本文中雖然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占比較高,但考慮到患兒各種類型鞘膜積液均有鞘狀突未閉合可能,均使用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傳統的開放式手術在明確鞘狀突管后向上牽拉外環口再實施高位結扎,對較細小的鞘狀突管尋找難度及解剖難度均較大,組織損傷率較高,操作不當,術后容易復發,還可能影響睪丸發育[4]。腹腔鏡可提高手術視野清晰度,幫助手術醫師鑒別細微結構,提高手術操作的精準度,且不需對腹股溝管進行解剖,可有效降低輸精管、精索血管等結構損傷,且單孔腹腔鏡對機體創傷小,術后康復快,可顯著縮短康復進程[5]。
研究顯示,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常規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常規組低,VAS評分比常規組低,腹腔鏡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常規組低。提示與開放式手術相比,對鞘膜積液小兒使用單孔腹腔鏡治療,可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兒胃腸功能恢復,還可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手術疼痛,對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預后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單孔腹腔鏡治療小兒各型鞘膜積液療效理想,可優化手術效果,縮短康復進程,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