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溪
朋友帶兒子小煜找我談些事情,約在了我家附近的街心公園碰面,以方便孩子跑跑玩玩。
碰面時,天色開始暗下來,我們找了視線范圍好的長椅坐下,讓小煜自己去玩。小煜卻擠在他媽媽身旁,說自己玩害怕。朋友哄他:“沒什么好怕的,都一年級的大朋友了,快去吧。”小煜在媽媽身上蹭著撒嬌:“我就是害怕嘛!”朋友又勸,見無效,便粗聲粗氣地說:“害怕就不要去了,在這兒待著吧,我和阿姨到旁邊說話。”小煜拽著朋友的衣服哭了起來。
我哄了小煜一會,他便開心地跑到一邊玩去了。看著小煜歡快的背影,朋友說:“剛才我在想,估計他得哭著被我拎回家,我們只能改天再約了呢。”我笑了笑,說:“人家只是說害怕,又沒有說不去,你不鼓勵他,反倒先提出不要去。”朋友說:“脾氣一上來,這些話就脫口而出了。”是啊,我們因為生氣隨口說的話常給了孩子最壞的建議。
2020年的暑假,我帶8歲的女兒去稻城亞丁。因為我們提前看過景區攻略,知道旅程強度很大,要在4000米上下的海拔走完10公里的山路,往返大概7小時。我幾次三番提醒女兒做好心理準備,徒步經驗頗豐的女兒擺出一副小菜一碟的架勢。
一開始,我們邊走邊玩,并不覺得累,也沒有出現高原反應。大概走了三分之二的行程時,女兒狀態變差,步子明顯沉重拖拉,不停地問什么時候到。再走一段,她開始喊累,偏又下起了雨,女兒終于堅持不住哭了起來,邊哭邊走。起先我們還鼓勵她,后來我自己也體力不支,上幾級臺階就得大喘氣休息一會兒,腿沉重得不聽使喚,就不耐煩地警告:“哭有用嗎?只能消耗力氣,要不然我們回去吧!”女兒依然只是哭。哭聲引起每一個超過我們的人的注意,大家都給她鼓勁兒:“加油小朋友,快到了哦。”
一位看起來健壯的老人笑嘻嘻地對女兒說:“哭吧丫頭,沒關系,我們都很累,心里都在哭呢!”女兒不停地抽泣,老人繼續說:“丫頭,我一直跟著你呢,這么多人里,我最佩服你,你的體力有限,一定是在用著比我們更強的意志力和身體斗爭,你是個小勇士。”老人停了停,對我說:“短時間是走不出這片雨的,原地休息會兒,吃點東西,狀態調整好再走吧。”然后,壓低聲音湊到我身邊說:“孩子只是累,并沒有說要回去,你可不能幫她泄氣呀!”
我幫女兒抖抖雨衣上的雨水,讓她坐在路旁的一塊大石頭上,從保溫杯倒了燜好的米粥,用面包片夾了午餐肉,就著細雨,女兒紅著眼睛吃了下去。休整了近二十分鐘,女兒情緒穩定下來,再出發,她緊隨爸爸的腳步,把我拋在了身后,她的背影從離我幾米、十幾米、幾十米、一直到看不清楚。
到了目的地,因為下雨,傳說中“雪山下的藍色眼淚”并沒有想象中的純凈湛藍,女兒的背影卻在回憶里,越發閃亮。
后來,我常想起老人的話,梳理總結出以下三點:首先,要認可孩子的情緒,允許負面情緒的產生;其次,不過度解讀孩子的抱怨,不替孩子泄氣;最后,鼓勵孩子,給出合理建議。
一個周末,女兒在家做數學題,想不出解題思路,就把筆敲得啪啪響,直抱怨:“這題難死了!”以往我肯定會懟回去:“抱怨有用嗎?動腦筋想呀!”或者干脆說:“寫不出來別寫,敲桌子有用嗎?”這次我調整好情緒,不往深處想,走過去看了看題,說:“確實有難度,但是想難倒你這數學家的小腦瓜還差點吧?”我接著說:“認輸也不是你的性格呀,靜下心仔細多讀幾遍題。”女兒一把搶過題:“哼,我又沒說我算不出來。”
漸漸地,我學會了認可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單純看問題,不再因為她的一句抱怨而焦慮,不過度解讀她的情緒,不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很多問題也就輕松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