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關鍵詞】小初銜接;區域實踐;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7-0024-02
進入新時代以來,全面育人既是基礎教育的主旋律,也是主方向,承載全面育人使命的義務教育更需要走在時代的前列。依據當前的教育階段劃分,小學和初中同為義務教育階段,但在具體實踐中,兩個學段又可能呈現出相對獨立辦學、彼此封閉的狀態。在管理體制上,兩者也多是各自為政,鮮有交流。多種因素導致的學段隔閡是造成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提升費時費力、步履艱難,以及全面育人效果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丁杰院長領銜開展的“貫通·融合·協同:小初銜接的區域實踐”,正是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主動破解制約教育事業發展體制機制障礙的生動體現。作為一個見證者,縱觀整個研究與實踐過程,筆者有以下幾點深刻感受。
一、契合現實需求的研究才是最具價值的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當前,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史無前例,對“上好學”的需求空前高漲。人的學習成長有多個重要階段,其中小學升初中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點。但是當前小學、初中兩個學段間,無論是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程度上,還是在學習節奏、學習動機、學習心理上都存在不小的差異,甚至在某些認識和做法上還存在一定的矛盾或脫節。因此,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出現了種種不適應的情況,家長也相應產生緊張、焦慮等問題。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始終是一個教育熱點問題,并逐漸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另外,對蘇州城區來說,還存在一個特殊情況,小學屬于區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中學則是市屬直管,管理體制的層級不同使雙方的溝通與銜接更加不便。
值得欣慰的是,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與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協同攻關,以問題為導向,從專業的視角,用創新行動破解現實難題,積極開展基于小初銜接的區域實踐研究。市區兩級教科研專業部門的深度合作,探索“市區通聯”的體制創新、“教科研融合”的方法創新、老百姓“教育獲得感”提升的效能創新,這對于推動整個區域教學與育人質量提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是教育部門呼應人民需求,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應有擔當。
二、開展系統推進的實踐才會收獲理想成效
從項目的頂層設計和具體實施來看,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思考是系統的、推進是扎實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沒有局限于學科教學,更沒有狹隘于語、數、英等學科知識的掌握,而是從心理調適、知識過渡和方法指導等方面進行系統架構,構建了“貫通、融合、協同”的機制,逐步實現培養目標縱橫貫通、課程教學有機融合、教科研訓全面協同的理想狀態,初步形成“上下貫通、有機融合、互相協同”的義務教育小初銜接樣態,讓所有師生共同經歷一個全方位身心轉型期,由此可見他們對高質量教育的理解是正確的,是到位的。
“協同”推進,為項目有效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先是組建了由12所市直屬初中、20所區屬小學組成的小初一體化銜接教育試點聯盟校,積極采取“區域間聯動”“校際互動”“學校與家庭齊動”等策略,建立“教科研融合建設基地”,構建“學養綠色達標評價體系”,促進小學與初中實現課程一體化、教學一體化、研訓一體化、評價一體化。在取得一定成效后,更是將實踐范圍擴大至所有中小學,實現整個區域全覆蓋,最終形成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質量保證的全面協同推進新樣態,打造出全新的小初銜接過渡期教育新模式,為實現全面育人創立了一個新機制,為整體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一條新路徑,更是推動區域教育達到優質均衡的理想狀態。
三、打開更多視角的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突破
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質量的提高更是各種相關因素共同發力的結果。如果僅僅認為抓住了課程、抓牢了教學、抓好了教師,就能實現小初學習暢通、質量穩步提升的局面,我們很可能陷入一廂情愿的窘境。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在這一點上顯然有著非常清醒而專業的認識,他們在項目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把發展學生的習慣、心智和能力,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等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小學階段的學習以誦讀和記憶為主,中學階段更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多角度分析;小學教師的管理全面而細致,初中教師的管理則較為粗略、開放;小學生思想比較單純,沒有太多負擔,中學生自我意識提升,開始形成精神壓力;小學階段家長對孩子多耐心、多包容,進入中學后家長對孩子會有更高的期望……上述種種改變如果是突然發生,確實比較難以接受。小初銜接項目將這些改變緩慢滲入實施過程中,形成一個可適應的發展階梯,這是項目能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毫無疑問,只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心與責任感,引導家長建立正確的教育觀,才能真正實現小初學段無縫融合的目標。小初銜接的區域實踐只有聚焦這些現實問題,從細節上做實,才能收到顯著的成效。
當下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教育更需要創新,唯有創新才能贏得未來,這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擔當,更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和責任。蘇州市的教育同行們立足百姓需求,直面教育難題,用實實在在的研究與實踐成果惠及人民群眾,使蘇州城區的基礎教育凝成一個完美融合的整體,必將為蘇州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帶來質的飛躍。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