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當前,消費已經連續幾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消費升級趨勢明顯,線上線下融合、智慧商店、移動支付、綠色共享等新模式蓬勃發展,品質化、個性化消費引領潮流。
加快推動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好消費升級帶來的重大變革。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在傳統消費需求趨于飽和的情況下,更加需要注重產業創新,以高質量供給創造需求。新的形勢下,供給側應加快以需求為導向的轉型升級,發揮好對消費升級的支撐引領作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注重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當前,重慶市商品和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需錯配的問題,總體過剩、結構性供不應求的現象也存在,還不能滿足人民消費需求變化。為此,要加快打通供需錯配的痛點、堵點,實現供需有效匹配,讓新消費帶動產業升級,從而讓經濟結構向更加協調的方向發展。供給側方面,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健全以創意設計、品牌建設和模式創新為重點的產業生態體系;要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釋放創新活力,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品質化、個性化產品和優質的服務型消費產品。需求側方面,要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為消費創新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最大限度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
注重前端農業、中端渠道、后端市場“三端協同”釋放農村消費潛力。重慶地處西部內陸,內需擴大和消費升級正處于強勢啟動階段,市場需求空間廣闊。為此,要搶抓消費升級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與“三農”聯系最為緊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前端,要抓好消費品工業與農業的有效銜接,推動農業供給質量與消費品工業發展質量的互促共進;中端,要抓好流通模式變革機遇,會同行業龍頭企業,助推中小型企業“上云、上規”,建立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化的業務中心;后端,要瞄準市場需求變化趨勢,以高標準建好重慶承接產業轉移和國潮品牌孵化雙輪驅動平臺,促進行業均衡發展、多點支撐。
注重特色化、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四化驅動”。當前,重慶傳統消費品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新興消費品培育不足,區域差異化發展程度不高,在集群培育方面缺乏突破性進展。為此,要聚焦特色化、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集群發展競爭力,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重慶不同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協同布局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建設一批特色產業突出、集群效應明顯、產業生態完善的特色產業基地。充分運用大數據、邊緣云、人工智能等技術為產品研發、設計、制造賦能,助力消費品企業改進生產流程、優化運營時間,跳出空間限制,徹底改造價值鏈,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大消費品企業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消費品工業綠色改造升級。
(作者單位:重慶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