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余
編者按:1939年1月16日,為加強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統治區工作的領導,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正式成立,周恩來為書記。作為中央派駐重慶的秘密機構,南方局領導國統區和部分淪陷區黨組織開展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新中國成立作出了重大歷史性貢獻。
在重慶,周恩來帶領國統區廣大黨員和革命志士,把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氣節結合起來,培育形成了光耀千秋的紅巖精神,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向國統區人民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本期重慶黨史系列故事推出第三個專題:《南方局在重慶》。
南方局的成立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已逐漸形成兩條戰線、兩個戰場:一個是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武裝斗爭,這是革命的主戰場;一個是黨領導的國統區地下工作戰場。1938年10月,隨著廣州、武漢的淪陷,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面對新形勢和現實斗爭需要,中共中央在領導對日軍、偽軍進行軍事斗爭的同時,更加強調政治上的斗爭,特別是進一步發展黨在南方和西北等國統區的工作,維護、鞏固和發展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此之前的1938年9月,中共中央就已經根據抗戰局勢的發展變化,決定撤銷長江局,設立西南局,由周恩來任書記。1939年1月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西南局成員名單:周恩來、博古、凱豐、張文彬、徐特立、吳玉章、葉劍英、廖承志、吳克堅、鄧穎超、劉曉、高文華、董必武,以周恩來為書記。1月7日,周恩來和博古、凱豐復電中共中央書記處,認為在華南及西南地區成立的中央局“以南方局名稱為好”;又鑒于13位委員不常在一地,建議以周恩來、博古、凱豐、吳克堅、葉劍英、董必武為常委。1月1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致電南方局:“同意南方局名稱,以周、博、凱、吳、葉、董六人為常委,并指示江西、上海工作歸南方局管。”1月16日,南方局向中央報告領導干部分工情況,決定將南方局設在重慶。至此,南方局在重慶正式成立。南方局從建立到1946年5月東遷南京,先后由周恩來、博古、董必武、王若飛等擔任書記或者代理書記。
黨在南方國統區的秘密陣地
南方局作為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黨中央派駐國民政府所在地重慶的秘密領導機關,其主要職責有:一、延續長江局時期的工作,周恩來、董必武等南方局領導人以中共代表、國民參政員等公開身份,代表中共中央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交涉,與各黨派和各界人士交往,維護國共合作抗戰大局,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二、領導云南、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上海、江西、福建以及港澳地區的黨組織和黨的工作,領導華南、西南地區的敵后武裝斗爭;三、領導設立于上述地區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和《新華日報》、《群眾》周刊等公開機構。
由于南方局是秘密機關,依托在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駐重慶辦事處內(簡稱重慶八辦),所以對外稱重慶八辦。1939年初,南方局機關設在城區的機房街70號,后因人員增多,又在棉花街30號租了一所房子。5月,由于辦事處地處鬧市區,且遭日本飛機轟炸損毀嚴重,辦事處在近郊化龍橋附近紅巖嘴大有農場找到一處合適的地方,并得到農場主人饒國模的大力支持。于是,重慶八辦和南方局遷到這里,一直住到1946年5月。
此外,南方局在城內還有一處機關,設在曾家巖50號,與國民黨行政院和蔣介石的城內公館相距不過一二百米。因周恩來還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于是該機關對外稱為“周公館”。周恩來和鄧穎超以及董必武、葉劍英等人常住這里。當時南方局的黨派組、文化組、軍事組、外事組、婦女組的工作人員也大都在這里工作。《新華日報》總館設在化龍橋虎頭巖,與紅巖嘴鄰近,另外在城區七星崗設有營業部。《群眾》周刊設在《新華日報》館內,在七星崗“星廬”設編輯部。南方局的負責人當時都有公開合法的職務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其他工作人員則以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新華日報》工作人員或領導人秘書、副官等名義取得公開合法地位。紅巖、曾家巖、虎頭巖合稱“紅色三巖”,是當時黨在重慶的三個主要公開陣地。
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南方局工作賦予了重要的戰略意義,明確規定了正確的方針和任務。特別是毛澤東經常聽取和研究南方局工作。1943年4月5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由毛澤東分管駐重慶辦事處的工作,以進一步加強對南方局工作的具體領導。1939年8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南方局的方針是:“一、鞏固黨;二、深入群眾;三、向中間階層發展統一戰線。這是今后南方局的嚴重任務,要這樣去適應新的環境與黨的總任務。”1940年8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一個重要意見:“中央今后的注意力,第一是國民黨統治區域,第二是敵后城市,第三是我們的戰區。”他強調:“南方黨的工作是帶全國性的工作。南方黨以鞏固為主,但在沒有黨組織或黨組織很少的地方發展還是必要的。其工作路線是普遍化,打入社會,肅清內奸……其經常工作有四項,即政治估計、組織問題、統一戰線、文化工作。”1940年11月20日,毛澤東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秦邦憲關于目前形勢和南方工作的報告。1943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聽取周恩來關于南方局工作匯報后,毛澤東提到抗日戰爭時期黨的路線問題,強調:“對國民黨的斗爭是以斗爭求團結。”此外,毛澤東還經常與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南方局領導人就國共談判、國民參政會、黨建、統戰、軍事、文化、群眾、《新華日報》等具體工作通過談話、電報、書信等形式交換意見,發出指示。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南方局高舉抗日和民主兩大旗幟,堅定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維護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抗日戰爭向前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在積極開展與國民黨頑固派政治斗爭,維護國共合作和團結抗戰局面直至抗戰勝利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爭取中間勢力,促成了中國民主同盟、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九三學社、中國民主建國會等民主黨派的建立,開拓了統一戰線新格局,奠定了新中國的重要政治基礎;凝聚愛國知識分子,推動抗戰進步文化運動,組織了被譽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的香港大營救,鼓勵和幫助進步知識分子開展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造就出一支為民族解放吶喊戰斗的文化生力軍,為新中國儲備了一大批文化、教育、新聞、科技人才;打破國民黨的外交壟斷,開展國際交往,拓展了黨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活動空間,為新中國外交事業奠定了基礎,培養了人才;領導敵后軍事斗爭,創建和發展華南、西南地區人民武裝力量,不僅為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貢獻,還為后來的人民解放戰爭積蓄了力量;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在貫徹“隱蔽精干”政策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三勤”(勤學、勤業、勤交友)、“三化”(職業化、社會化、合法化),使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把國統區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也為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第二條戰線的形成積蓄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在重慶風雨如磐的斗爭歲月里,南方局全面推進黨在國統區和部分淪陷區的工作,與解放區戰場相互配合,共同推進了中國革命的進程,譜寫了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壯麗篇章。